【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吴凤玲]谣言与卷入恐慌事件的人们
——对发生在一个北方小城的三个事件的人类学分析
  作者:吴凤玲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1-08 | 点击数:14826
 

[摘要]本文通过对发生在一个北方小城的三次恐慌事件的人类学分析,从谣言和卷入事件的人们两个方面解答了谣言何以一次次的在人们中间传播,并使人们一次次地卷入恐慌事件的问题。

[关键词] 谣言;恐慌事件;人们

[中图分类号] K892.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2(2005)05-0056-05


引  言

我们的生活中总是不乏谣言,小至只对某些个人产生影响,如针对某些个人的不实说法;大至波及整个社会,将大部分人卷入其中,造成社会性的恐慌,如2003年“非典”流行期间社会上各种无中生有的传闻。本文锁定的就是后一种谣言,研究对象是2002年春节期间发生在中国北方一个小城的一次因谣言传播而产生的社会恐慌事件,以及上个世纪90年代发生在同一地区的另外两件因谣言而起的社会性事件。时隔多年,这三次事件已经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人们日复一日从容地过着生活。这与事件发生之时谣言在社会上造成的恐慌和震荡,以及人们当时的盲从与慌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事后提及此事,人们普遍感觉受到了愚弄,认为自己当时的反应荒唐可笑,承认是社会上“瞎闹闹”(音瞎naonao,当地土话,即谣言之意)的结果。既然如此,为什么在每次事件发生之时,人们又乐此不疲地跟风,一次次卷入谣言制造的恐慌事件?作者本人曾亲历这三个事件,本文就以这三个事件为例,在作者对这三个事件的参与观察和个案访谈的基础上,试从谣言本身和卷入事件的人们两个方面作出人类学的解答。

一、事件经过

事件发生在2002年农历正月初九中国北方某县的早晨,本文将以县城的一户普通人家为背景展开对事件经过的叙述。当天早晨,一家人都还在睡梦中。突然间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好像约好了似的,狠狠地敲击着耳膜,将一家人从酣睡中惊醒。那阵势绝不亚于腊月三十晚上的接神。窗外漆黑一片,偶尔有亮光炮的光亮划破长空;墙上的挂钟显示时间连五点钟都还不到。丈夫虽然清楚地记得当天是正月初九,但还是有些怀疑自己的记忆力,问身边的妻子道:“今天初几?”,得到的也是对方不肯定的回答“初九吧”?转念一想,两天前给孩子的姥爷过生日不是正月初七吗,今天是初九肯定没错的。那就怪了,初三送神①都过去了,十五又还没到,那些人放哪门子的鞭炮?再说就算是那两个日子,也没有这么早就开始放鞭炮,而且一放就这么多,持续这么长时间的。

正在纳闷间,电话铃声急促地响起。外面那些“来历不明”的鞭炮声,加上这早上五点钟就打来的电话,让人有种不祥的预感。妻子和丈夫迟疑地对望一眼,最后还是妻子催促丈夫去接,大概是怕自己脆弱的神经无法承受直接的打击。丈夫拿起听筒,短促地说了一声:“喂”,便静等着对方说话,听到对方的声音后,应了一声“他舅妈呀”,似乎在不经意之间告诉妻子对方是谁。妻子一听是娘家人打来的更是屏息静听,也奇怪,外面的鞭炮声依旧震天响,但电话那边弟媳的话还是让她听清楚了一些,大概弟媳要排除外面鞭炮声的干扰,所以不得不大声说话,加上这边丈夫的对话,妻子已经知道了大概。丈夫挂了电话,刚巧住在隔壁的儿子也过来了,一进门就问:“外面这是怎么回事?”丈夫正好可以将弟媳在电话里说的话一块儿转达给妻子和儿子,“说是大孤山①的庙门倒了,那庙已经镇不住妖魔鬼怪了,那些妖魔鬼怪都要下山作恶了。要想躲避灾难,就要在天亮之前放一炷鞭炮,在大门两侧各点上一支蜡烛,在大门口再点上一柱香,再在大门的门楣上挂上一块红布。”丈夫话音刚落,妻子和儿子那边已经议论上了,什么“气候反常”、“人心不古”、“治安不好”……全都与这件事联系上了。虽然他们对这件事的真实性和这些措施的有效性半信半疑,但还是相信照着去做总归不会有什么坏处。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周福岩]从民俗的视角看礼俗社会的精英伦理
下一条: ·[余园]性禁忌调侃性反抗与强化的公开映照
   相关链接
·[王云聪]朋友圈疫情谣言的个人叙事性·[祝鹏程]谣言认知的主观维度:新冠肺炎疫情中的观察与反思
·[程鹏]“烟花爆竹除疫”:传统民俗的发展困境与疫情防控下的民俗学反思·[周争艳]论谣言中否定性箭垛人物的层累与建构
·[肖涛]谣言与灾难记忆的建构·[刘文江]记忆、展望、重复与认知:谣言“叙事家族”的心理机制研究
·[王东杰]"讲故事"与传统中国社会的群体恐惧·[张岩 祝鹏程]青岛德式下水道:一则谣言背后的中西想象
·[海力波]“小孩弹弓杀老人”:一则当代传说中的道德困境与集体焦虑·[祝鹏程]怀旧、反思与消费:“民国热”与当代民国名人轶事的制造
·[施爱东]食品谣言的传统变体及叙事生长点·[周露丹]幸运信的传播、发展及其民众心理
·[刘文江]作为实践性体裁的传说、都市传说与谣言研究·[祝鹏程]“托名传言”——网络代言体的兴起与新箭垛式人物的建构
·[张静]西方传说学视野下的谣言研究·[施爱东]网络谣言的语法
·[施爱东]网络谣言的语法·[聂强]谣言的编码与解码
·[李传军]洪水谣言与两汉之际的“汉家更受命”说·[施爱东]谣言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