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观风问俗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观风问俗

彝族民俗文化(组图)
  作者:凉山州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6-24 | 点击数:34661
 

  彝族毕摩文化

  毕摩具有多重身份,从宗教职能来看他是祭司,是彝族原始宗教礼仪的主持者,是沟通“人与神”的中介。在古代彝族 “君、臣、师”的社会结构中,毕摩担任着“师”的职责。毕摩通晓彝族文字,是彝族知识分子、经史学者,又是彝族文化的代表者、传承者。

  一个具有权威的毕摩,须具备宗教、经籍、历史、地理、历法及星占、医学病理、艺术、宗教仪式、民间口传文学等各方的知识。历史上,毕摩规范了彝族文字,规范了部分民间习俗,编撰了卷帙浩繁的彝文古籍。毕摩是彝语的音译,“毕”意为念经诅咒,“摩”意为有知识的长者。在古代彝族社会结构的兹、莫、毕、格、卓中,毕摩属于第三个等级。毕摩不仅是专门掌管文书、主持宗教仪式者,而且是教师、军师、医师、法官。毕摩阶层实行严格的世袭制度,并限于男性,他们创造了彝族文字,撰写、收藏彝文经典,通晓彝族历史、天文、地理,他们是彝族传统的知识分子,是彝族文化的主要传播者,影响着彝族的整体文化系统。1980年国务院批准使用规范彝文后,彝文在教育、科学、文化等多个领域里起到了重要作用。

  毕摩文化博大精深,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以万计的毕摩经籍,内容涉及范围广、学术价值高,是探索民族史、地方史、彝族文化渊源和其它科学研究不可多得的资料,是中华文化遗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毕摩经籍,是以毕摩为收集、加工、整理和编撰主体,广泛应用于原始宗教仪式的经文典籍,它反映了彝族传统的世界观、审美观和艺术情趣,是彝族原始宗教信仰的符号载体,是彝族毕摩文化的精髓和核心。

  彝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毕摩文化和民众文化这两种相互区别又相互影响、交相辉映的文化类型构成了彝族传统文化的主体。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地方,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外来文化对他的影响非常微弱,所以直到今天还完整地保持着彝族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彝族的宗教文化——毕摩文化。毕摩文化在这里得到保护的完整程度,是其他彝区所不可比的。因此,美姑被中外史学者誉为“毕摩之乡”。美姑地处凉山彝族地区腹心地带,是凉山毕摩最多、最集中的一个地区。据史书记载,彝族历史上产生过三位著名文化英雄阿苏拉则、阿格说主、阿克俄火,以他们三人为代表形成了三大毕摩流派,其子孙后代集中居住在美姑,只有阿克俄火的部分后裔牵往峨边县。所以,美姑毕摩的文化知识水平最高,有“毕摩源头在美姑黄毛埂”之说。美姑彝族毕摩法器最完备,有签筒、神铃、神扇、经书、神签、野猪牙项圈、网兜、水鼓、竹响等十余种。1996年美姑成立了全国第一家毕摩文化研究中心,2002年初,美姑县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对全县36个乡镇、291个村的现有毕摩及其经籍收藏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全县有毕摩8680人,有332种(不包括书名和内容重复的)毕摩经籍,经书藏量有14万余卷。(包括书名和内容重复的)。  

  

  毕摩诵经

  凉山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1项): 彝族火把节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7项):

  一、民间文学(3项):《阿嫫妮惹》、《支格阿龙》、《彝族克智》;

  二、民间音乐(4项):彝族阿都高腔、朵乐荷、义诺彝族民歌、口弦;

  三、民间舞蹈(1项):甲搓;

  四、手工技艺(3项):凉山彝族毛纺织及擀制技艺、凉山彝族漆器制作工艺、凉山彝族银饰手工技艺;

  五、民俗(5项):火把节(彝族火把节)、彝族年、藏历年、泸沽湖摩梭人母系氏族习俗、凉山彝族“尼木措毕”祭祀。

  六、民间美术(1项):毕摩绘画

  来源:凉山州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人民网 2009年05月14日16:34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东乡族的庭院——庄窠
下一条: ·魅力凉山:神秘发现之旅
   相关链接
·[徐文柏琪]青白瓷当代的传承与发展·[徐家乐]开放、可及与兼容:吐鲁番博物馆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研究
·[檀力]关于安徽“长丰剪纸”非遗文化项目入驻朱巷镇文创园可行性计划·[石国伟 樊颜军]新媒体视角下临县伞头秧歌的活态传播与文化传承研究
·[卢朝阳]民俗学研究的“地方化”探讨·[甲巴拉则]“谷册乌”:凉山彝族民间故事中“为支格阿鲁报仇”文化逻辑考释
·[丁海昕]茶与女性:唐朝茶文化中的隐喻与文化传承·[白玉帅]桃林坪花脸社火的文化传承、艺术特征与功能主义研究
·[关伟铭]同源异脉:澳门鱼行醉龙节的民俗特征·[柴书毓]现代公厕景观叙事中的楹联文化传承研究
·[黄龙光]祖先的鼓舞:彝族花鼓舞的身体叙事与历史记忆·[徐琦琦]乡土旅游与文化传承
·[文鸿]基于“四层一体”的庙会文化传承机制分析·[罗婷]语言学视域下的乡土文化传承
·[李毓 林立英]文化濒危与教育:水书文化传承的实践特征与机制·[丁庆旦]山野歌嘹亮
·[丁木乃]彝族坨坨肉食俗及其社会文化意义·[张译匀]龙木耳村彝族石头传说调查手记
·潍坊风筝会联动《王者荣耀》,让传统文化传承跨越时空界限·[巴莫曲布嫫]十年行走,不忘初心──《中国彝族传统服饰图典》小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