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周裕琼]伤城记*
——深圳学童绑架案引发的流言、谣言和都市传说
  作者:周裕琼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1-15 | 点击数:9947
 

  从询问熟人“为什么是这个孩子”,到质问政府“有多少孩子被绑”,再到叩问心灵“如何救救孩子”,流言、谣言和都市传说对意义的挖掘日趋深刻。关于小易及其家庭的各种流言旨在小群体内营造排他性的认同感,并向孩子强调顺从群体规范的重要性。“深圳各个角落都有孩子失踪 / 被绑”这个谣言既是处于焦虑中的深圳人寻求社会认知的集体尝试,也传达出“改善治安”的民意诉求。由学童绑架案衍生出来的各种童话、谎言和假新闻则通过说故事的方式来实现意义治疗、发出回归传统的道德呼告。学童绑架案引发的各种畸形舆论仿佛是一面哈哈镜,投射出现代都市中孤立的个体、断裂的社会以及异化的文明。

  流言、谣言和都市传说所勾勒出来的民众对深圳的全景想象图,可以与我们问卷调查的发现互为参照。调查显示:在受访者当中,高达87%的人认为深圳人员复杂,85%的人认为深圳是一个贫富悬殊的城市,超过50%的人认为深圳是一个犯罪率很高的城市;调查还显示:74%的人总是提醒自己钱财不外露,67%的人总会担心孩子的安全,44%的人听说孩子失踪会联想到绑架。只要人们对城市的负面想象还存在,一旦受到特定事件的催化,流言、谣言和都市传说仍有可能卷土重来。

  九、结语

  2010年8月3日,深圳市委书记王荣在和众多媒体座谈时指出,而立之年的深圳面临着“成长的烦恼”和“转型的阵痛”。{44}我们的研究正是从2009年发生的学童绑架案切入,管窥深圳城市发展的烦恼与阵痛的一次尝试。随着我们对绑架案引发的流言、谣言和都市传说层层剥笋式的考察,深圳这座正在奔向现代文明的移民新城在群体、社会和文化层面的缺失被展露无遗。在群体层面,我们对流言的研究显示出人际关系的疏离;在社会层面,我们对谣言的研究显示出官民互信的匮乏;在文化层面,我们对都市传说的研究显示出新旧文明的冲突。然而,我们的研究也表明,在流言、谣言和都市传说这些畸形舆论中蕴藏着民众对形成群体认同、达成官民互信和回归道德传统的渴望。如果这些潜在的民意能被充分尊重与实现,将有可能转化成深圳城市“成长”和社会“转型”的强大推动力。

  如果将学童绑架案置于更宽广深厚的时空背景下予以诠释,我们能看到更多。在时间上,它发生于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节点上;在空间上,它扎根于多元文化交融冲突的深圳,而深圳又处于中国社会变迁的前沿。在这样的广角镜头下,现代化进程所带来种种风险被放大突出。在传统社会,面临自然灾害我们相信人定胜天;而在现代社会,面临制度化风险我们该何去何从?学童绑架案的发生以及案发后官方长时间的缄默,给民众造成“没有一个人或一个机构似乎明确地为任何事负责”{45}的印象,这正是制度化风险的典型表现,也正是谣言得以产生和传播的重要前提。大多数社会事件背后的畸形舆论发展到谣言阶段就会止步,为何学童绑架案会进而引发都市传说?数名无辜学童被诱骗绑架甚至被残暴杀害,挑战了社会整体价值观念的底线,使公众陷入“集体道德恐慌”{46},人们自然而然地发出了重建社会价值观的呼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都市传说因其文化传承功能而成为民众在现代社会中寻求道德救赎的载体。

  *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网络谣言的传播规律及应对策略研究”(07CXW012)及2009年深圳大学创新团队项目“以深圳IT业为框架的媒介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09TDCX08)的成果之一。深圳大学传播系2006级本科生钟瑜、方燕珠、林小妹、陈思敏、龙遥、陈若云在作者的指导下参与了本文的资料搜集和整理。

  【注释】

  {1}阮晓光、骆昌威:《深圳人口密度排名全球第五 成中国最拥挤城市》,新浪网,http://news.dichan.sina.com.cn/2010/01/16/111741.html,2010年1月16日访问。

  {2}《深圳警方称不公布学生绑架案属国际惯例》,新浪网,http://news.sina.com.cn/c/2009-12-12/040919243282.shtml,2009年12月12日访问。

  {3}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

  {4}N. DiFonzo & P. Bordia, Rumor Psychology: Social and Organizational Approaches,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06.

  {5}G. W. Allport & L. J. Postman, The Psychology of Rumor,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1947.

  {6}R. L. Rosnow, “Rumor as Communication: A Contextualist Approach,”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Vol. 38, No. 1 (March 1988), pp. 10-27.

  {7}T. Shibutani, Improvised News: A Sociological Study of Rumor, Indianapolis: Bobbs- Merrill, 1966.

  {8}同注{4}。

  {9}J. Sabini & M. Silver, Moralities of Everyday Lif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10}[美]孔飞力:《叫魂:1768年中国的妖术大恐慌》, 陈兼、刘昶译,上海:三联出版社1999年版。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开放时代 2010年第12期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陈金文]中越“望夫”型传说之比较
下一条: ·[许钢伟 杨树喆]“民俗”── 一个处于历史过程阐释中的概念
   相关链接
·[李佳南]都市传说:广州城市变迁的缩影·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李扬教授讲授“国际视野中的都市传说”
·[周巍]古代传说向都市传说的演进路径·[王云聪]朋友圈疫情谣言的个人叙事性
·[祝鹏程]谣言认知的主观维度:新冠肺炎疫情中的观察与反思·[美]布鲁范德:《都市传说百科全书(增补版)》
·[程鹏]“烟花爆竹除疫”:传统民俗的发展困境与疫情防控下的民俗学反思·[周争艳]论谣言中否定性箭垛人物的层累与建构
·[肖涛]谣言与灾难记忆的建构·[陈冠豪]中国当代鬼传说之核心母题及分类方法
·[陈冠豪]论中国当代鬼传说之情节结构·[海力波]从《庐江民》看唐代志怪中的祆教仪式
·[刘文江]记忆、展望、重复与认知:谣言“叙事家族”的心理机制研究·[陈冠豪]中国当代鬼传说之概念指涉
·[王东杰]"讲故事"与传统中国社会的群体恐惧·[李扬]布鲁范德都市传说搜集与研究述评
·[美]扬·哈罗德·布鲁范德:《消失的搭车客:美国都市传说及其意义》·[马星宇]校园“惊魂”:校园恐怖传说探析
·[魏泉]裂变中的传承:上海都市传说·[张岩 祝鹏程]青岛德式下水道:一则谣言背后的中西想象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