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褚建芳]制造传统*
——关于傣族泼水节及其相关新年话语的研究
  作者:褚建芳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2-05 | 点击数:11095
 

  {11}同上。

  {12}慈怡(主编):《佛光大辞典》,第6332页。

  {13}杨丽珍:《试论傣族和东南亚的泼水节及其传说》。

  {14}田汝康:《芒市边民的摆》,重庆: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第61 ~ 63页。

  {15}褚建芳:《人神之间》,第179 ~ 192页。

  {16}张建章:《德宏宗教: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宗教志》,芒市:德宏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第173页;张元庆:《德宏傣族社会风俗调查》,载《德宏傣族社会历史调查》(三),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23 ~ 151页;杨丽珍:《试论傣族和东南亚的泼水节及其传说》。

  {17}陈茜:《泼水节的起源、传播及其意义》;杨丽珍:《试论傣族和东南亚的泼水节及其传说》。

  {18}张建章:《德宏宗教: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宗教志》,第173页。

  {19}杨丽珍:《试论傣族和东南亚的泼水节及其传说》;胡琰:《边界与逾越:傣族泼水节仪式的文本性》,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5月,第18页。

  {20}陈茜:《泼水节的起源、传播及其意义》;杨民康:《贝叶礼赞:傣族南传佛教节庆仪式音乐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第103 ~ 104页。

  {21}陈茜:《泼水节的起源、传播及其意义》。

  {22}同上。

  {23}同注{17}。

  {24}相反,这种习俗在印度已经不再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陈茜:《泼水节的起源、传播及其意义》)。

  {25}杨丽珍:《试论傣族和东南亚的泼水节及其传说》。

  {26}褚建芳:《人神之间》,第185页。

  {27}尚衍斌:《泼水节溯源与传播小考》,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第82 ~ 86页。

  {28}叶大兵、乌丙安(主编):《中国风俗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版,第56 ~ 59页。

  {29}艾菊红:《泼水节与古代上巳节的比较》,载《云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第70 ~ 74页。

  {30}褚建芳:《人神之间》,第189 ~ 191页。

  {31}陈茜:《泼水节的起源、传播及其意义》;杨丽珍:《试论傣族和东南亚的泼水节及其传说》;江应樑:《傣族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54 ~ 555页。

  {32}陈茜:《泼水节的起源、传播及其意义》;江应樑:《傣族史》,第540页。

  {33}其中,陈茜和杨丽珍所引关于魔王和七个妻子的传说虽然没有两位首领的竞争,但都涉及了七位女性代表民意把魔王处死的情节。

  {34}即便在古印度,关于泼水节的传说仍然反映了上述共同情节:早于佛教之印度婆罗门教神话人物“帝释天神”与佛竞争,最后失败被杀,与佛一起被纪念。其实,不仅泼水节中反映着佛教和当地本土信仰之间的斗争和融合关系,在德宏傣族的傣历新年庆典以及沙塔节等仪式中,同时存在着对寨神、祖先和佛的祭拜以及十二生肖信仰的内容(褚建芳:《人神之间》,第200 ~ 203、301 ~ 303页)。本土的“原始信仰”同佛教信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傣族的实践宗教或生活宗教,泼水节正是这种生活宗教中的复合一体的仪式。

  {35}陈茜:《泼水节的起源、传播及其意义》;杨丽珍:《试论傣族和东南亚的泼水节及其传说》;艾菊红:《泼水节与古代上巳节的比较》。

  {36}江应樑:《傣族史》;刘岩:《南传佛教与傣族文化》,第3 ~ 30页;《傣族简史》,第4 ~ 28页;范宏贵:《同根生的民族——壮泰各族渊源与文化》,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37}褚建芳:《人神之间》,第299 ~ 306页。

  {38}张建章:《德宏宗教》,第175页。

  {39}张元庆:《德宏傣族社会风俗调查》,第131 ~ 132页;褚建芳:《人神之间》,第300 ~ 303页。

  {40}巴利语“瓦萨”(Vassa)之傣语发音,指傣族老人夏季进佛寺拜佛守戒的期间。其中,傣历九月十五左右,为“浩瓦”,意思是“进入瓦期”;傣历十二月十五左右,为“阿格瓦”,意思是“出瓦”。二者分别相当于汉语之“入夏安居”和“出夏安居”。

  {41}褚建芳:《人神之间》,第300 ~ 303页。

  {42}同上,第296页。

  {43}如王焕春等(编):《公农回傣彝藏佛历和儒略日对照表(622 ~ 2050年)》,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8页和第12页。

  {44}刘岩:《南传佛教与傣族文化》,第184 ~ 190页;张公瑾、王锋:《傣族宗教与文化》,第22页。

  {45}甚至其产生和确立即为佛教传入并在当地发展的产物。

  {46}刘岩:《南传佛教与傣族文化》,第184 ~ 190页。

  {47}[英]E·霍布斯鲍姆、T·兰格(编):《传统的发明》,第2页。

  {48}关于这一点的证据,可以参见《傣族简史》,第193 ~ 194页;曹成章:《傣族社会研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91~192页;张建章:《德宏宗教》,第120页;吴之清:《贝叶上的傣族文明:云南西双版纳南传上座部佛教社会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5 ~ 50页。

  {49}胡琰:《边界与逾越:傣族泼水节仪式的文本性》,第40页。

  {50}同上,第33 ~ 34页。

  {51}同上,第19 ~ 44页。

  {52}参见范可:《他者的再现与国家政治》,载《开放时代》2008年第6期,第96 ~ 108页。

  {53}在中国境内相连成片的傣族聚居区中,属西双版纳接壤的邻国最多,离东南亚最近,对东南亚的影响最大,因而,西双版纳成为对外宣传的最佳区位,成为当年中缅两国领导人共度泼水节的地区。胡琰:《边界与逾越:傣族泼水节仪式的文本性》,第33 ~ 44页。

  {54}泼水节在西双版纳被制造成傣历新年这一事实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便已完成。然而,这一“产品”作为傣族的标志或品牌,直到1961年中缅两国总理在西双版纳共度泼水节时才得以创立,而到1979年尤其是1984年以后才得到恢复、推广和普及。后一过程与西双版纳对泼水节进行旅游开发使其成为被商业化了的傣族景观标识分不开,并得益于民族国家在处理中缅边境问题时的政治考虑和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恢复。

  {55}与之类似的情形还有端午节“龙舟竞渡”以及20世纪80年代以来黔东南苗族之包括芦笙节、斗牛节、苗年节等在内的众多传统文化节日的文化复兴(戴庆中、王良范:《边界漂移的乡土:全球化语境下少数民族的生存智慧与文化突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32 ~ 145页)等。

  {56}Yos Santasombat, Lak Chang: A Reconstruction of Tai Identity in Daikong, Canberra: Pandanus Books, 2001, pp. 160 ~ 166.

  {57}1961年以来,包括广播电视、书籍报刊在内的媒体和旅游、宣传机构共同“营造”了一个纯粹、唯一的傣族地区——西双版纳。不少德宏傣族向我提到,当他们在外地说起自己的傣族身份时,常常被看成是西双版纳人。这令他们既尴尬无奈,又愤愤不平。德宏州一位领导在参加西双版纳一个旅游宣传活动时,看到西双版纳一位官员自豪地宣称著名歌曲《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是描写西双版纳风光的时候,忍不住就该歌曲中有关瑞丽江的歌词发问:“请问西双版纳的瑞丽江在什么地方?”据他讲,后来,这首歌的歌词里就没有了“瑞丽江”这三个带有德宏标记的字眼。

  {58}[美]马歇尔·萨林斯:《历史之岛》,蓝达居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9}[英]E·霍布斯鲍姆、T·兰格(编):《传统的发明》,第1页。

  (褚建芳:南京大学社会学院)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开放时代 2010年第2期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张金岭]法国社会中的时间及其文化隐喻*
下一条: ·[张勃]上元灯树千光照 元宵:多元文化汇就的“大河”
   相关链接
·[邱旻颐]社会变迁中的傣族文化·[刘兰兰]傣族创世神话:两种宇宙观的融汇
·[刘朦 马兿嘉]从生到死:布朗族、傣族人生仪式的空间转换与象征秩序研究·[霍志刚]建构与融合:遗产旅游语境下泼水节神话资源转化的路径研究
·[何庆华]傣族祭寨神仪式空间的排他性 ·[霍志刚]傣族神话研究回顾与“朝向当下”的傣族神话研究
·[霍志刚]遗产旅游与傣族神话资源转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李斯颖]德宏傣族族源神话的多元叙事与文化记忆
·[侯兴华]文化冲突视阈下云南部分傣族改信基督教与边境社会稳定·[金红]论傣族乐器“光邦”的象征功能
·[屈永仙]傣族口头传统文类及其传承者·[岩温宰香]傣族献祭竜林仪式的空间场域与文化传承意义研究
·[袁宣民]美味佳肴撩人醉——《饮食文化》介绍·[郭中丽]傣族孩童教养互动机制研究——以云南沐村傣族为个案
·傣族:在东南亚国家及其相互交往中举足轻重·[孙九霞]旅游对目的地社区族群认同的影响
·[温小兴]傣族村寨的风水实践与文化整合·[金红]傣族乐器“光邦”的活态传承及其文化解释
·[艾菊红]傣族水井及其文化意蕴浅探·[郑筱筠]傣族《兰嘎西贺》故事不同版本原因初探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