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叶舒宪]老子与神话思维
  作者:叶舒宪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3-20 | 点击数:22041
 

  如第十四章说:

  迎不见其首,随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语今之有。

  以知古始,是谓道已。

  第二十五章说: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漠!

  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

  第四十二章说: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第六十二章说:

  道者,万物之奥。

  第七十三章说: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

  所有这些对道的创生功能的回顾与描绘,除了强调本体论的范型作用之外,还起到了为类比推理强调神圣的逻辑根据的作用。在《老子》一书中,宇宙之道的存在使类比推理显得十分自如。其一贯的价值取向总是同样的,即在自然与人生之间,无机物与有机社会之间建立某种体现因果关系的类比公式:因为天地自然如何如何,所以人也应当如何如何。

  天地自然的现象是宇宙之道的直接体现,所以取法自然所昭示的规则范型也就是效法宇宙之道。第二十三章说:

  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天地。

  天地上(尚)不能久,而况于人?故从事而道者,道德之;

  同于德者,德德之;同于失者,道失之。信不足,有不信。在此,老子把飘风骤雨这种自然现象当做类比的出发点,从飘风骤雨不能持久去推论人治方面的道理:人为暴政是失道行为,不可久长,只有同于“希言”的自然之道,无为而治,才是合乎理想的治理之术。从思维方面看,把疾风暴雨类比为暴虐统治,这正是神话思维本有的在不同质的现象之中确认相似性的逻辑使然。

  《老子》第四十三章再次运用此种类比逻辑: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老子认为世人很少能够做到不言和无为,这是因为人们不明白无为的益处。为了论证无为胜于有为、至柔胜于至坚的抽象道理,他又搬出了那种体现自然与人事之间因素联系的类比等式,把“无有入于无间”这样一种人们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作为依据,说明无形的力量(无有)足以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如水之渗透力,便是老子喜用的至柔克至刚的例证),人们应当由此得到类比性的启发——“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在自然现象“无有”与人的行为准则“无为”之间,本来并不存在任何实质性的关联,老子利用类比逻辑使二者成为同类事物,这表明他的思维方式尚未完全脱离具有自我中心倾向的神话思维。

  现代心理学表明,这样的自我中心性的类比认同现象普遍发生在精神异常的患者身上。对于精神患者来说,世界变得无秩序了,不可理解了。由此导致的惊恐和痛苦必然要求为世界重新赋予意义的解释。于是患者常常在“顿悟”中“把两件事拉到一起并且合为一体”,靠建立在相似性上的同一重新给失去秩序的世界带来秩序。下面列举一些实例:

  一位患产后精神分裂症的红头发的年轻妇女,她的一个手指感染了,末关节红肿。有一段时间她认为那指头就是她本人。她曾指着那个红肿的指头告诉医生:“这是我的红色的烂脑袋。”

  一位患者有两个情人,一个住在墨西哥,一位住在美国纽约。她却认为这两个男人其实是同一个人,因为他俩都弹吉他并且都爱她。

  还有一位患者自认为是圣母玛利亚。问她为什么这样认为,她回答说:“我是个处女,圣母玛利亚是个处女,所以我就是圣母玛利亚。”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文章来源:新华悦读 2012-11-27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覃乃昌]岭南文化的起源与壮族经济史
下一条: ·[黄晶]被忽视的希腊宗教
   相关链接
·[周媛]神话主义视角下《王者荣耀》中的女娲形象重构·[吴家敏 李雅嘉]“兔兔这么可爱”
·[孟琳峰]“线上世界”的神话解说实践·[马速]符号消费中的青年群体与传统文化知识生产:从国潮热中的神话元素商品谈起
·[刘蓓]基于历史维度、信仰维度、旅游维度的神话主义研究·[郭双]神话主义视域下《山海经》的互文性实践
·[关旭耀]从故事到动漫影视·[巩潇]作为交流资源的神话主义:互联网背景下神话影视作品的二次创作
·[陈杰]中国近代期刊报纸中的盘古神话研究·[孙华月 刁统菊]传统神话角色在网络语境中的形象转型研究
·[杨利慧]当代神话学的立场和追求:在整体时间观和互文之网中重新理解神话与神话学·第五届中国神话学与西王母文化研究学术讨论会1号通知
·[祝鹏程]朱大可神话研究的症候式批评·张多:《神话观的民俗实践——稻作哈尼人神话世界的民族志》
·[向柏松 张兆芹]神话学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祝鹏程]作为文化批评的神话研究及其不足
·[张多]重估中国神话“零散”之问·[张成福]遗产旅游中不同主体神话观的碰撞与融合
·[于玉蓉]《史记》体例之数的神话学新探·[杨利慧]当代神话学的立场:在动态而开放的互文之网中研究当代神话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