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赵明生]从自然瓜果到人文瓜果
——论佤族“司岗里”文化的产生及其演变
  作者:赵明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12-23 | 点击数:15805
 
这里,有必要特别指出的是,彝族、布朗族、德昂族与佤族葫芦崇拜的关系问题。
根据许多资料显示,彝族与佤族历史上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19](P207)至于彝族与佤族在葫芦崇拜这一文化上非常有趣的方面,主要充分体现在“哀牢”人这一古族群的种种说法之上。
“哀牢”人作为云南历史上一个古老的族群,出现于两汉时期,他们主要分布在滇西的保山、大理、德宏、临沧等几个州市的广大地区。关于其族属,历来有着争论,概括起来有3种说法,即:氐羌、百越和百濮族群。持氐羌族群说法的人,他们最有力的证据之一就是在许多文献资料中南诏国的“乌蛮”彝族自称为“哀牢后裔”。事实上,如果孤立地看,必然坠入历史的迷雾当中,但要把它纳入到历史上各民族相互吸收、相互同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样宏观的民族发展大趋势当中来分析,那么问题就清楚了。
从南诏历史的整个过程来看,它与佤族的关系是较为密切的,如唐文献载:“南诏及诸城镇大将出兵,则望苴子为前驱”。(《蛮书》卷4)“通计南诏兵数三万,而永昌居其一”。(《蛮书》卷6)等等。“望苴子”即佤族兵,“永昌”今保山、临沧、德宏等地州,说明佤族兵在南诏政府的军队中占有很大数量,他们作战勇敢,在南诏的政权巩固和开拓疆土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以上事实证明,佤族与南诏的统治者必然有着一种特殊的关系。关于这一点,根据著名的历史学家、民族学家马曜先生说,白族老一代学者张旭曾经做过分析,指出:“南诏王室的族属可能和今天孟高棉语族布朗族等有渊源关系、“今天布朗族亦称‘乌’,与蒙舍诏同时称‘乌’,也不无关系。”[20](P444~445)经过分析,马先生进而指出:“南诏王族先为哀牢人,唐代初中期为乌蛮别种,唐代后期融合于白蛮之中”。[20](P445)这一观点是十分准确的。
近现代佤族与彝族在文化上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父子连名,尚黑崇石、崇拜葫芦老虎,过火把节等等,恐怕不是偶然的,这与历史上他们的密切交往、相互影响是相关的。大量的历史事表明,文化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是双向的。但从种种资料分析,佤族与彝族在葫芦崇拜这一文化问题上,可能是前者影响后者。关于“乌蛮”彝族自称为“哀牢后裔”,有学者进行这样的分析:“其一,蒙氏贵族接受了哀牢濮人中祖先来源传说的影响;其二,蒙氏贵族原本就是哀牢濮人,后来加入或是融合到社会经济、文化更为先进一些的‘昆明’族群中;其三,借助祖先是哀牢人的传说赢得世居在这里的哀牢濮人的支持,借以扩大影响,壮大势力,为征服洱海四周各诏作准备。从后来的发展势态看,蒙舍诏之所以最终能统一其他5诏,建立南诏地方政权,其中依靠人口众多,分布地域广泛的哀牢濮人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21](P6)这一分析非常正确,它充分说出了古代的彝族与佤族相互之间的密切关系。正因为这样,与彝族同语族的拉祜族也有着非常浓厚的葫芦崇拜。
布朗族、德昂族与佤族为同一个语支,这是众所皆知的。过去,人们对他们关于人类起源的说法留意不够。其实,不管是布朗族,还是德昂族,他们与佤族一样,都有“葫芦(器)生人”这样的说法。这就进一步说明“司岗里”文化不仅仅是佤族一个民族的,而且也是我国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族、布朗族、德昂族等各民族共同的文化。同时,这一情况也进一步说明佤族的“司岗里”文化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
 
参考文献:
[1]宇华,知余.滇人与佤崩民族关系试探[J].云南社科院民族学所·民族学与现代化(后更名《民族学》),1985年(创刊号).
[2]桑耀华.论古代滇文化的民族属性[J].云南社会科学,2006,(2).
[3]张增祺.西南地区的“大石墓”及其族属,[A].中国西南民族考古[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
[4]方国瑜.哀牢考,载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7.
[5]赵明生.永昌府治永寿县今地考[A].汪宁生主编.民族学报第五辑[C].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6]李昆声,等.试论云南新石器时代文化[A].云南人类起源和史前文化[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
[7]汪宁生.云南考古[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
[8]刘尧汉.论中华葫芦文化[A].刘锡成游琪主编.葫芦与象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9]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10]刘锡成.葫芦与原始艺术[A].刘锡成游琪主编.葫芦与象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1]赵明生.佤族的石崇拜[J].思想战线,1999,(2).
[12]罗之基.佤族社会历史与文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
[13]王敬骝.学术文存之一:佤语研究50年[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
[14]王学兵.司岗里的传说[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呼和浩特,2004.
[15]韩军学.佤族村寨与佤族传统文化[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
[16]欧鹍渤.滇云文化[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17]宋恩常.云南少数民族研究文集[C].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
[18]黄民初.佤族木鼓[J].民族调查研究(内刊),1984(4).
[19]赵明生.论历史上彝族和佤族的关系[J].楚雄民族研究,2005,(19).
[20]马曜.马曜学术著作自选集[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
[21]思茅行署民族事务委员会.布朗族研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
(本文原载:《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普洱2008年4期第1~7页)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谭厚锋]侗族对丰富中华文化宝库的贡献
下一条: ·[彭雪芳]加拿大土著民族的汗屋仪式
   相关链接
·[钮泓宇]神器、乐器与纪念品·[高健]神圣之旅
·[孙明辉]论“刘阮传说”的产生、流传和文化影响·叶黑龙:《佤族祭词研究》
·[高健]佤族司岗里神话的仪式空间与仪式再造·[郑筱筠]南传佛教与佤族社会生活的“阶序”逻辑
·[高健]少数民族神话的当代变迁:以拉祜族“牡帕密帕”和佤族“司岗里”为例·沧源崖画:佤族先民的生活记录
·[朱德普]临沧地区傣族勐神崇拜及其内涵探析·佤族木鼓:通天的神器
·[刘锡诚]田野手记:会说话的山岩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