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清明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清明节专题

[施爱东]清明节:拥抱自然的春天仪式
  作者:施爱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2-02 | 点击数:61289
 
 
 
5.太原:寒食习俗的发源地
当代学者陈泳超、杨琳、刘晓峰等人都注意到,从最早提到寒食的桓谭、周斐、曹操等人的文字来看,东汉时期的寒食习俗似乎只限于太原及附近地区。
东汉桓谭《新论》说:“太原郡民,以隆冬不火食五日,虽有病缓急,犹不敢犯,为介之推故也。”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只提到太原郡有寒食节,二是寒食节不在春季,而在隆冬。
三国周斐《汝南先贤传》说:“周举做并州刺史的时候,太原郡旧俗,因为介子推被烧死,所以有龙忌之禁,到了介子推被烧死的那个月,都说神灵不喜欢看见火,因此当地人每到仲冬,就寒食一个月,不敢用烟火做饭,一些老人和小孩不堪寒食,每年都死很多人。周举上任之后,到介子庙陈述民情,让那些愚昧的老百姓改回到温食状态中,于是风俗有了改观。”这里至少增加了一条新的信息,即在周举之前,寒食周期可以长达一月之久。《后汉书·郡国志》也说:“界山,介子推焚死之山,过去太原有寒食风俗。”
曹操曾经颁过一纸《明罚令》:“听说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冬至后105天都要绝火寒食,说是因为介子推。又说如有人不守寒食,就会导致雹雪之灾,却不想想还有那么多地方并不寒食。汉武帝时,京城的冰雹大得像马脑袋一样,难道也是因为没有寒食的原因吗?何况北方是冱寒之地,老小羸弱,如何承受得了寒冷的食物。此令下达之后,一律不得寒食。若有犯者,家长半年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停发一个月工资。”
最有意思的是《晋书》记载的一件事。后赵皇帝石勒274333在临漳建都之后,曾下令禁止寒食,没想到第二年就下了一场大冰雹,“雹起西河介山,大如鸡子,平地三尺,洿下丈余,行人禽兽死者万数,历太原、乐平、武乡、赵郡、广平、鉅鹿千余里,树木摧折,禾稼荡然。”朝廷为此举行了一次大讨论。徐光等人认为介子推是石勒的老乡、先贤,也是历代所尊,不应去得罪他。石勒也承认:“寒食既然是并州的旧风俗,我生长在那个地方,不应该漠视家乡的习俗。”黄门郎韦謏上书反驳说:“按照《春秋》的说法,是因为收藏冰块的方法不对,阴气发泄为冰雹。否则在介子推之前,天降冰雹又如何解释呢?这只是阴阳乖错所导致的现象罢了。”石勒听从了韦謏的意见,把藏冰室迁到一个更阴寒的地方,而并州地区的寒食习俗也恢复如初。
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来,寒食习俗大约起于汉代,早期只有并州的太原有此习俗,时间大约在隆冬季节,寒食节期甚至长达一个月,后来周举做并州刺史时,认为这是陋俗,想移风易俗,但他的努力只是使节期缩短了,而寒食习俗的地域传播却更广泛了。到三国曹操的时候,寒食习俗已经扩散到了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四郡,节期也从隆冬季节改到了冬至后的105天,基本上已经挨着清明节了。到了后赵石勒时期,寒食习俗已经扩散到了整个并州地区,石勒也曾一度禁止寒食,不料天公不作美,一场大冰雹反而让更多的人更坚定地信奉介子推以及寒食习俗了。所以陈泳超认为,“太原恰好位于并州中心,寒食节俗从太原发轫,自并州中心向四周扩散的趋向是显而易见的。”
按照《新论》和《汝南先贤传》的说法,介子推应该是在隆冬季节被烧死的,可是,按照《琴操》的说法,介子推是在五月五日被烧死的。其它还有说三月三日、三月五日的,或者挨着清明,或者挨着上巳、端午,不一而足。
问题还不止于此,传说介子推焚死的地方是在绵上,那为什么最早寒食的地区不是绵上而是太原呢?另外,周代禁火制度是面向全国的,为什么只有太原兴起了寒食的习俗呢?这里面显然遗失了许多信息,是我们无法推测的。
《艺文类聚》引了一则材料:“北方山戎人,寒食期间常以秋千为戏,为了练习轻巧敏捷。”宋代《事物纪原》也引了这则材料:“北方山戎人喜欢练习轻巧敏捷,每到寒食都要演练。后来中原地区的女子,用彩绳系在树架上,把它叫做秋千。有人说,秋千本是山戎人的游戏,自齐桓公北伐以后,就把这个游戏带回了中原地区。”
山戎人春秋时期就分布在太原一带,后来迁往河北无终山之后就改名无终。基于山戎与太原的这种地域关系,陈泳超提出假设说:也许山戎人取火比较困难,常常面临无火冷食的困境,随着山戎人与太原居民的逐渐融合,出于历史记忆,人们渐渐地把寒食当成了一个象征性的节日。依据这一假设,“周举所遇的寒食,尚是山戎寒食(非节日)与后世流行的寒食节之间的过渡形态,它还没有广泛地为汉人所接受。周举出于健康考虑,将当时的寒食改为三日,后来很可能为了适应汉俗,逐渐将寒食与周制禁火合并起来了,于是寒食的时间也从冬中移到了春中。”
考虑到汉代的寒食习俗只流行在山西一带,刘晓峰又提出一种“星辰信仰说”:
按照古代中国人的观念,天上的星星和地上的州郡是有对应关系的,古人称之为“分野说”,按照此说,与山西相对应的星辰是主水的参星。关于参星,《左传》记载了一个著名的传说。从前古帝高辛氏有两个孩子,一个叫阙伯,一个叫实沉,这两孩子互相合不来,见面总打架,后来高辛氏就把阙伯迁到商丘,主管辰星,把实沉迁到大夏,主管参星,并让他们永世不相见,所以参和商是水火不兼容的。杜甫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说的就是这事,天文学上,商与参两星因为位置上的关系,一般不会同时出现在天上。
古代的商、辰,以及大火,指的都是心宿,与参星是死对头,而参星是晋的守护神,所以,当大火星发生变动的时候,晋人做出一些过激的反应是很正常的。当大火星入春一天天变盛的时候,山西人比任何地方的人都更畏惧,而汉代正是“天人感应”思想最盛行的时代,于是,山西人采取了断火寒食的手段,来削弱“大火”的影响,以增强自己属水的参星的力量。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上一条: ·[黄涛]清明节的源流、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变迁与功能
下一条: ·[张勃]从寒食节的兴衰看官方与民间合力对习俗的影响
   相关链接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
·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
·[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
·[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
·[季中扬]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徐赣丽]当代城市空间中的民俗变异:以传统节日为对象
·“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开幕在即·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入选名单
·[何杰峰]传统节日视野下的泰山信仰重构与变迁 ·“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启事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