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刁统菊]多姓聚居与联姻关系
——华北村落的另一种形态
  作者:刁统菊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0-06 | 点击数:20561
 

陈姓:

从东小观[]混穷来到红山峪,后来又与高姓联姻,依靠丈人门站稳了脚跟,至今有6代人。陈姓为了壮大家族势力,想方设法与田姓联姻,陈学勤把他在东小观村的本家侄女介绍给了本村的田厚甜,陈继法则把妹妹嫁给红山峪在田庄村的本家男子。

孙姓:

孙姓迁到红山峪之前住在白庄村。白庄原来以白姓为主,但是白姓怕孙姓,一[]就黑,孙姓人口逐渐繁衍迅速,土地资源出现短缺。当时尚有韩姓人家住在红山峪,孙姓与韩家有亲戚,于是一部分人借助这个关系迁到红山峪,种了韩姓15亩地。韩家没有传下香火,土地俱归孙姓所有。孙姓在红山峪至今已有5代,因此韩姓至少在100年前还存在。

杨姓:

杨姓在1993年修谱时就把女子也写入家谱,在村里算是比较开明,对家族的女儿的关心较其他姓氏为多。杨姓家谱上写着庄坞杨,庄坞在枣庄附近临邑境内。红山峪的这支杨姓搬迁路线是:庄坞、郭楼、苍山鲁城镇西石门村。在西石门村混穷的时候,兄弟两个发生了矛盾,其中一个决意出外谋生,迁到付庄乡崔庄村落户。后来此人病死在崔庄,遂葬在崔庄西岭。他的次子杨秀山投靠亲戚田姓迁到红山峪,同时杨秀山的丈人家与陈姓也有亲戚。从杨秀山算起,居住在红山峪的杨姓人家共有6代。村人传说杨姓与韩姓为邻,韩家生子曰韩郎,本意在吓唬杨姓(”“同音),但杨姓经高人指点,每逢年节就往天上轰炮吓(狼)。韩家不久人烟全无。

段姓:

段姓有两支,一支从徐庄乡段庄村因兄弟之间闹矛盾迁移到此地,新婚第二天被长毛(据说是太平天国时期的土匪)裹走18年后,妻子改嫁前夕还家。至今有6代,人们常常感慨地说这一大家人家就是那个老太太传下来的。另一支则依靠上面所述的同姓而来,已有5代。这两支段姓和周姓一样,已经成为一个整体,与王姓的情形大不相同。

宫姓:

宫姓从山亭镇岩底村迁往储屿,但家族始终没有兴旺的迹象,据说是因为储屿有郭姓,犯了忌讳(供不上锅底)。宫姓在岩底村曾与周姓为邻,因此投奔到红山峪村的周姓人家这里,至今已有6代。

 

从村里姓氏的迁移史可以看出,人们进入一个村子的途径有多种。第一是如果村子里有本家和亲戚,可以本家或亲戚,先使用他们的土地,再随着实力的提高而购置土地。第二是依靠长时间的混穷,也有的靠讨饭,然后通过与村民联姻,继而获得土地,才逐渐得以安家落户的。总之,迁移到红山峪来的原因有混穷和兄弟矛盾以及资源紧张三个原因,而站稳脚跟的方式大多还是与本村大姓的联姻。

费孝通先生在江村和禄村调查时就曾经注意过如何成为村子里的人这个问题,大体上说有几个条件:第一是要生根在土里,在村子里有土地。第二是要从婚姻中进入当地的亲属圈子8(费孝通,2000P72)。对一个外来人来说,从婚姻中进入当地的亲属圈子是站稳脚跟的一个主要方式,进入了村落里的亲属网络,才有了可以依赖的人际关系。此外,认干亲,拜仁兄弟,交朋友,春节拜年,经济上的互助拉拢,红白喜事请外姓帮忙,日常生活中的专程拜访,都是交接的机会。

村落的目前形态离不开这十个姓氏之间的互相联姻和依赖。当然其中绝对存在相互竞争的情形。不管是后来者居上引发的矛盾,还是为了争夺空间和资源引起的斗争,都曾经存在过。朗、杨二姓的传说隐喻地传达出在老户人烟和新迁入者之间的激烈斗争。虽然从表面上来看,十个姓氏之间的关系很好,其中原因是大姓已经没有了绝对的优势,而小姓则在千方百计地通过联姻寻求广泛的合作和依赖的对象,结果使得村民的利益更趋于一致,矛盾也大为减少。在附近其他村落看来,红山峪的人很平和,姓杂,都是亲戚,好办事。姓氏之间彼此互有姻亲关系,在这个姻亲关系网中,异姓村民之间的互助不再纯粹是乡邻互助[]的性质,联姻关系的介入使得这种互助更多地具有了亲戚情感的意味。

多姓聚居还造成了另外一种结果。单姓村的村落意识往往是和宗族意识重叠在一起的,而在一个多姓村内部,姓氏之间虽然有着明显的分界。但是血缘的聚合功能未必就能超越地缘的聚合功能。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乌丙安]中国北方麦黍文化论证
下一条: ·[吉国秀]婚姻支付变迁与姻亲秩序谋划
   相关链接
·[张兴宇]从梅花拳“拜师礼”看近现代华北村落中的礼俗互动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