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理论与方法

首页民俗学专题理论与方法

[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的vernacular研究
  作者:陆薇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2-05-13 | 点击数:9197
 

五、结语

  如上所述,vernacular一词目前已是西方人文、社科领域的共通术语,但究其根源,不难看出其与萌芽期的民俗学颇有关联。随着现代学科体系的逐渐确立,vernacular曾一度退出了历史舞台,却又在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重新回归学术世界。

  当代日本民俗学对vernacular的援引和阐发,是西方尤其是美国民俗学学术潮流的外在影响和自身内在的转向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美国民俗学界对于vernacular的理论建构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即重视语言传统的vernacular语文学论(鲍曼)和重视民俗生活整体的vernacular生活论(格拉西、普里米亚诺等),日本民俗学依据自身发展需求对后者更为关注。

  vernacular一词的词义较为复杂,涉及的内容较广,日本学界在进行vernacular的本土化建构时,尤为关注其中的“日常生活”“对抗性”“个体的创造性”“地方性”等内涵。这与其日常生活研究、公共民俗学研究、对抗霸权的民俗学研究等研究趋向密切相关,旨在摆脱folklore研究对“传统”的过分执着,拓展民俗学的研究对象,使当下新生成的文化现象也能被纳入考量的范畴,并凝练出作为方法的vernacular。目前,日本学者通过教材编写、个案研究等方式积累了一定的学术成果,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然而,日本的vernacular研究也存在一些不够充分的地方。例如,虽然“vernacular相较其他术语而言,不太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但vernacular这一概念中同样也存在权力压迫的问题。在历史上,由于民族国家的兴起,地方口语(vernacular)曾出现过价值转换,德语、法语等一些本为vernacular的语言,颠覆了与拉丁语二元对立中弱势一方的身份,成为拥有支配地位的“母语”。但在此过程中,作为母语的vernacular又“压制了国内其他方言等作为少数派土著语言的vernacular”。所以,对于vernacular中隐含的权力问题,我们需要更加深入且自反地加以思考。

  此外,与日本民俗学不同,中国民俗学在诞生之初便与vernacular密切相关。胡适将白话文(vernacular)视作欧洲的地方性口语,用以对抗相当于拉丁语的文言文,虽然其观点中不乏对vernacular的误读之处,却也促成了vernacular在中国独具特色的发展。所以当我们与日本及欧美民俗学者就这一前沿问题开展对话时,需要重返中国民俗学的起点,重审白话文运动与中国民俗学生成的关联,探讨vernacular在中国语境中的拓展及意义,构建属于中国民俗学的vernacular论。

  (本文刊载于《民俗研究》2022年第3期,注释从略,详见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祝鹏程]口头传统研究可以为曲艺研究带来什么?
下一条: ·[王尧]民间叙事的层级与名—动词性二维系统
   相关链接
·[赵帅鹏]跨媒介叙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化”的角色形塑及生活转向·[田逸凡]现代民俗问题格意识在中国的发生和应用性探讨
·[陶子煜]当局者观·[苏长鸿]民俗仪式理论对当代学校教育研究的启示
·[陆薇薇]日本民俗学传说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刘璐瑶]风险社会语境下当代日常生活仪式的变与不变
·[郭宁]日常图景与心灵世界:动物精怪传说中的地方意义·[安可然]日常生活视角下的手艺传承
·“中日民俗学学术交流论坛(2023)”在山东大学开幕·[岛村恭则]柳田之外:日本民俗学的多样化形态与一贯性视角
·[徐赣丽]如何回到生活:手工艺产业化之路·[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研究的新动向
·[李向振]日常时间:当代民俗学转向生活实践研究的重要维度·中日民俗学学术交流论坛(2022):现代社会的民俗与现代民俗学
·李向振:《活法儿:京北城郊村的生计策略与日常生活》·[沈燕]民俗学之都市养老研究的路径
·[沈燕]民俗学之都市养老研究的路径·[李牧]民俗与日常生活的救赎
·[菅丰]民俗学的悲剧:学院派民俗学的世界史纵览·[岩本通弥]“作为日常学的民俗学”思考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