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中国实践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实践

[宋俊华]戏曲传承的路向抉择
  作者:宋俊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3-30 | 点击数:6597
 

五、余论:戏曲传承的路向抉择

  2013年12月8日,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粤剧“红派”艺术创始人红线女因病去世,引发了人们对粤剧传承的忧虑:粤剧时代是否将随红线女而去。

  红线女是与梅兰芳(1894—1961)、常香玉(1933—2004)一样享誉国际的戏剧表演艺术大师,他们不仅是粤剧、京剧、豫剧的“红派”、“常派”、“梅派”艺术的创始人,而且是其代表性传承人,为戏曲传承做出了卓越贡献。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感慨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接着又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梅兰芳是民国时期的戏剧大师,常香玉、红线女虽然晚一些,但也是出生于民国时期。这是否应验了钱学森的感慨,我国现代无法像民国时期那样培养出大师来呢?钱学森之问与梅兰芳、常香玉、红线女等戏曲名伶的成长经历,足以让我们反思1949年以来我国的戏曲教育以及当下的戏曲传承问题。

  任何方式的文明教育,都是文明发展自我选择的结果,具有一定的规律。戏曲这种非遗,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并没有走学校教育,而是采用了社会传承的模式,这是值得思考的。

  在近代以后,随着西方教育理念的传入,我国的戏曲教育慢慢从民间的家庭、戏班、行业的自发传承发展成为学校教育,在提高演员的文化素养和演出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培养出了一大批有名的戏曲演员,大大推进了戏曲的专业化、艺术化发展,但也使得戏曲慢慢离开了社会传承的土壤,戏曲传承中的许多独特的个性化方法和内容也慢慢地消失了。

  事实上,社会传承与学校教育从来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学校教育本身就是从社会传承中发展、分化出来的。同时,社会传承也不能完全离开学校教育,科学、规范的学校教育有利于提升社会传承的技术和质量。当然,社会传承与学校教育在戏曲传承上各自有不能互相替代的意义,一般而言,学校教育更适合对戏曲中共性的知识、技术的教学,这是它的特点和优势,有利用提升传承人或潜在观众对戏曲鉴赏和表演才能,也能部分取代社会传承来教育学生了解和体验与戏曲相关的民俗、文化意义。但要让戏曲真正成为传者与承者共同的生活,让他们在共同生活中相互了解、学习和掌握戏曲的真谛,既戏曲中的个性的创造性的部分,还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传承。

  学校教育是无法取代社会传承的。戏曲的传承既要学校教育,更要社会传承,从非遗保护的角度看,戏曲传承不仅是戏曲知识、技术即如何演问题,而且是演戏意义即为何演、为何看的问题,所以,戏曲传承既需要学校教育来传承基本的共性的戏曲知识和技能,而且需要社会传承来延续个性的戏曲精髓及戏曲文化,戏曲传承的路向就在学校教育与社会传承的分工合作之中。正因为如此,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才鼓励戏曲社会传承与学校教育建立互动机制,包括“双向进入”机制、“名家传戏———戏曲名家收徒传艺”计划和“双向交流”机制等,取长补短,共同培养戏曲传承人才,推动我国传统戏曲的传承发展。

  (本文刊载于《戏曲艺术》2018年第2期,注释从略,详见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孙正国 熊浚]乡贤文化视角下非遗传承人的多维谱系论
下一条: ·[宣炳善]非遗话语知识生产的中国语境
   相关链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遗公约》缔约国大会第十届会议将于6月在巴黎召开·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
·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在京召开蔡奇出席并讲话
·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王尧]钟敬文传说研究思想论略
·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
·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
·[马盛德]非遗见证了人类的创造力 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八届常会将在博茨瓦纳卡萨内召开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