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两个瞬间
  作者:[英] 保罗·威利斯   译者:吕途 整理、翻译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2-10 | 点击数:6028
 

2010年,24岁的北漂青年戴海飞依靠专业特长,用竹子自造了“蛋形蜗居”(图:CFP视觉 / 腾讯网)

  还有一个就是神奇的互联网。工人们可以没有漂亮衣服、可以没有钱、可以失业,但是,就是不能没有智能手机。智能手机让人们觉得现代、城市化、乐观和拥有未来。在智能手机的世界里,人们可以和世界相连、可以和青年文化相连、可以和流行音乐相连、可以和商品相连。互联网在全世界都很重要,但是好似对中国人尤其重要。互联网和智能手机是西方发明的,但是在中国找到了最大的市场,在这里,农民和打工者都在使用智能手机和互联网,成了身份认同的一部分。我坐地铁的时候,发现所有人都在看手机。如果是在英国,你还可以看到有人在读报,有人在聊天,也有人看手机,但是在中国,几乎所有人都在看手机。从一定意义上说,互联网不再只是交流的手段,而是好像给了人们一种承诺,好像给经历了贫困和封闭的人们提供了一条通往未来和全球化的金光大道。中国人对商品的迷恋也大大超过西方人,也就是说,不只是迷恋商品本身,连商品形象都会迷恋。当没有钱购买商品的时候,仍然对商品形象痴迷。

北京地铁里,“低头族”在玩手机。英语中,“低头族”(Phubbing)是一个生造的单词(图:CFP)

  作为结尾,我想说,关注打工者的物质生活世界是非常重要的,而且需要多加关注,但是,只关注物质生活和“物质秩序”是不够的,还需要关注“符号秩序”。我尤其想对吕途说,我很敬重她的工作,我也相信她对中国打工者的了解超过我。我相信,她的著作一定非常精彩,可惜我读不懂。我想提醒她的是,也许她太强调物质秩序了,没有足够关注符号秩序。符号秩序不应该只被学者使用,也不应该是艺术家的专利,不应该只是北京或者曼哈顿有生产文化产品的权利,更不应该是自称为符号学专家的人们的专利。符号秩序也许对穷人更为重要,也许是他们活下去的支柱,人们有食物和茶水就可以维持生命,但是人们需要依靠符号秩序才能让精神活下去。符号秩序和物质秩序经常是以复杂的形式产生重叠的。符号秩序可以是消极的,也可以是进步的。

  如何去诠释物质秩序和符号秩序的表达?人类学研究通过研究经验和文化去获得答案,也许可以从学术界获得帮助,但是,学术界往往不把对符号秩序的理解应用到物质秩序中去,我们在第一个瞬间尝试了符号秩序在物质秩序中的应用,而现在,符号秩序已经演变成了二十多种文化研究了。所以,如果我可以对吕途的工作提一点儿建议的话,就是让符号秩序回归到物质秩序中去,想一想英国的“第一个瞬间”,去思考当代中国的“三个空间”。我们需要文化研究,中国需要文化研究,但是,要牢记当年文化研究创始之际的初衷和方式,与中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研究打下基础。文化研究要探讨的是“表达”和“符号”,在西方,这样的研究发展到了极致,演化成了诠释学(textualism)、后结构主义(post-structuralism)和各种唯心主义(idealism)。我非常希望文化研究在中国的发展可以再次把“表达”和“符号”召唤到物质现实中来,运用到大众文化研究中,运用到对日常生活经验所进行的民族志研究之中。

  (《学做工:工人阶级子弟为何继承父业》,[英]保罗·威利斯著,译林出版社二〇一三年版。 Paul Willis,Profane Culture.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4. Paul Willis [with Andy Bekenn, Tony Ellis, Denise Whitt], The Youth Review. Aldershot: Gower, 1988)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读书》2017年2期新刊
【本文责编:张世萍】

上一条: ·[刘魁立]中国的农村应该姓“中”
下一条: ·[赖立里 张慧]如何触碰生活的质感——日常生活研究方法论的四个面向
   相关链接
·[王振忠]逝去的城市风情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