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间信仰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

[尹虎彬]传承论的民间信仰研究
  作者:尹虎彬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1-07 | 点击数:8439
 

  庙会已今非昔比。庙祭活动在过去 20 年间发生的变化是过去传统庙会所没有的。我们在这里并不是强调庙会的规模不如以前,事实上今天的大庙香火仍然很旺,而是说庙会的性质发生了重要的变化。现在的庙会由村委会出面进行资源配置,以承包形式运营,将传统的民间祭祀活动纳入了经济、经营的轨道,这日益改变着原有的仪式活动的目的、性质。就连乞丐也是为了挣钱赶庙会的,其他阶层如教员、官员、农民、神职人员亦纷纷将目光转向庙会经济利益上来了。因此,庙会亦为农村集贸市场。商业化运作的庙会经济活动日益消弭了传统的规范,庙会的意义、功能和形式发生了改变。追求物质利益成为庙会的动机,经济利益和经营活动成为庙会运行的物质基础和生产关系的基础。家庭联产承包制度和村落自主经营也成为庙会的根本制度。造庙、管庙、办庙会成为村民致富的主要渠道,庙会经济是村落的经济支柱。首先,承包入股修建庙宇和参与经营庙宇,是庙会经济的支柱产业。这个产业由村委会掌控,按照各家各户的实力来分配资源。其次,围绕庙会形成了许多服务行业,这些行业主要包括家庭旅馆、停车店、饭店,包括农副产品、手工艺品、吉祥饰品、神事用具等的专营店,还可以再分出坐商和行商、小贩子。再次,围绕庙会形成了传统的分工或者叫特殊的营生。一些传统的行当有庙活儿祖传手艺人、代办佛事和行医算卦者、香香、杂耍艺人、道士和僧人。利用传统的资源,利用传统文化的符号,使它迅速增值。村民的创造力量来自现实生活的所有方面,为自己创造出一份属于自己的营生。入股合作建造或者经营山上的庙宇,或者自己造个神像,立个小庙,招揽香客,可以提供服务,帮助客人写袍表,拴娃娃,许愿还愿,烧替身,看相看风水算命,这一切都是在满足需求。香客所求不外乎吉祥顺利、财路广阔、学业有进、事业发达、健康长寿、子孙兴旺。这些需求需要向神明去表白,需要求神明来加以实现。庙会是一种经济和经营上的交换行为得以实现的场所。它的时空范围有限定,因此,也是一种文化的场域。在这个地界敛钱的人,香香(巫婆)、乞丐和卖艺者,各有自己的本事,立庙宇,开饭店,开旅馆,开停车场,撂地摊和开有门脸的店铺,贩卖干鲜果品、服装百货,看相算命,作传统工艺等。这些行当在庙会期间,都有背后的组织。这使庙会的利益分配是受到严密控制的。这与村子的社区社会组织基本一致,受到社会权力运行规则的制约。财富和利益是按照固有的阶层划分来分配的,这是保持社会关系稳定的一种现实的选择。

  包括民间信仰在内的传统文化的复兴,更多地证明了我们的社会的确在走向多元化,政治生活不再是人们生活的全部,人们根据各自的角色享受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宗教生活和民俗生活。民间信仰在有些方面表明其存在的合理性,比如人们以为它的存在至少是无害的,它仍然表达着某些人的理想,负载着民众对于社会关系、道德、价值观的期待等。进入21世纪,民间传统文化这个本来属于某个社会的一部分人的生活文化,现在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历史、集团和文化的专属性,那些容易成为封闭的特殊主义利器的要素,越来越与人类的普世价值联系起来。因为只有在今天,人们才有可能随着文明对话的深入,逐渐摆脱各种各样的诸如宗教的、种族的、地方的、民族的、语言的偏见或局限性。另一方面,我们更多地看到,当代社会中的传统节日不再是纯粹的民众创造的文化,即它不再可能是某个单一阶层单独创造的,而是各种社会力量合力、合谋完成的。今天的许多地方文化是经过精英们提炼的,是各方协助官方和民众共同打造的,同时,政治和权力的干预也是显而易见的。

  民间信仰也透露出社会转型期的社会理想和价值观的冲突,它成为代际鸿沟、阶层分化和新旧矛盾的交汇点。民间信仰在社会转型期处于濒危状态,变得非常脆弱,它的信奉者成为弱势群体,其历史根基被动摇,如传统意义上的家庭、纲常伦理、宗法制度等,甚至那些曾经被看作天经地义的神权也不再牢不可破了。传统文化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和人文历史环境,已经被洪水一般的现代消费主义浪潮、现代娱乐文化、物质主义和金钱至上的观念,以及对于物质利益的无止境追求所冲击。人们最容易看到的是传统社区的瓦解,家庭凝聚力的不断削弱,小型化家庭、少子化家庭、离异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家庭等越来越多,城市化带来的人口流动、移民浪潮等,使得背井离乡的人越来越多,土生土长、终老家乡的社会人生成为祖辈的美好记忆,中国人正奔波在世界各地,尝试着种种充满风险的事业。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已经失去了传统的制度和价值观,包括那些民间信仰,现在恢复的只是皮毛,是遗产的被利用,而不是弘扬传统文化的精神。社会学家早就注意到,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最大差异,是对贪欲的认识。创新的动力、进步的源泉是现代社会对贪欲的理解。

  我们的价值体系中把金钱、财富当作最高价值,对它的追求是死而后已。传统的儒家不把追求财富当作最高目的。现在物质主义、经济主义的价值取向一定要修正、要克服,这要靠儒家的帮助。儒家赞天地之化育反映了人与自然有着动态的关系,这对我们走出现代性困境有所帮助。

  从可持续发展来看,中国面临的三大挑战,一是环境压力,二是能源和水的短缺极其严重,三是社会关系的紧张。我们需要制度创新来实现新的发展模式。现代性包括技术创新过程和制度创新过程,在制度创新中首先要找到需要改革的价值观,其次要认识到需要保护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与社会凝聚力关联紧密。最后产生的结果是新旧结合,这使得我们保持了自己的独特性。欧洲许多国家都保存了原来的传统。21 世界的中国缺少什么?我们可能缺少文化能力、精神价值和社会资本。在全球化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有可能促进传统与现代性的有机结合,从而创造我们的新文化。中国在 21 世纪必将作为新兴现代化国家和平崛起,这不仅要有科技能力,还要有文化能力,要有精神价值。除了能够积累经济资本之外,还要积累社会资本。在科技能力之外,还要有文化开发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曹本冶,薛艺兵.河北易县涞水两地的后土崇拜与民间乐社[J].中国音乐学,2000(1).

  [2]晁福林.先秦民俗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3][日]渡边欣雄,周星译.汉族的民俗宗教社会人类学的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4][英]詹·乔·弗雷泽,徐玉新等译,刘魁立审校.金枝[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5]高丙中.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课题的民间信仰[J].江西社会科学,2007(3).

  [6]葛兆光.认识民间信仰的真实图景[J].寻根,1996,(5).

  [7]公李.后山神话[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

  [8]金泽.宗教人类学[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

  [9]金泽.民间信仰的聚散现象初探[J].西北民族研究,2002,(2).

  [10]刘魁立民俗学论集[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11]马西沙,韩秉方.中国民间宗教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12]马西沙.中国民间宗教研究的四十年[J].台北:台湾宗教研究通讯,2005(7).

  [13]Nagy,Gregory. Greek Mythology and Poetics.Cornell University Press,Ithaca. Revised paperback version,1992.

  [14]乔建中,薛艺兵,[英]钟思第,张振涛.冀中、京、津地区民间“音乐会”普查实录[C]/ 田青主编.中国音乐年鉴. 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5.

  [15]乔建中.开幕辞[C]/ 民间鼓吹乐研究 ———首届中国民间鼓吹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9.

  [16]秦建明,[法]吕敏.尧山圣母庙与神社[M].北京:中华书局,2002.

  [17]清史列传[M]. 第 3 册,北京:中华书局,1987.

  [18]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M].上册,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李学勤主编.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9]万荣县志编纂委员会.万荣县志[M].北京:海潮出版社,1995.

  [20]王庆成.晚清华北村落[J].中国近代史,2002(9).

  [21]王庆德.中国民间宗教史研究百年回顾[J].文史哲,2001,(1).

  [22]王剑鸣、汪海.谈冀中管乐 ———兼论冀中管乐的结构和分类[J].中国音乐,1987,(4).

  [23]项阳.山西乐户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 2001.

  [24]许檀.明清时期华北集市研究[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5).

  [25]姚春敏.从方志看清代后土信仰分布的地域特征 ———以山西地方志为中心[J].兰州学刊,2011(1).

  [26]Yang,C. K. Religion in Chinese Society:A Study of Contemporary Social Functions of Religion of Some of Their Historical Factors. Berkeley,1961.

  [27]尹虎彬.刘秀传说的信仰根基[J].民间文化论坛,2004,(3).

  [28]尹虎彬.民间叙事的神话范例 ———以后土信仰与民间口头叙事为例[J].民俗研究,2004,(3).

  [29]尹虎彬.民俗学与民族文学[J].民族文学研究,2012,(3).

  [30]尹虎彬.河北境内三个村落发现的后土宝卷[C]/ 施懿琳,陈文松主编.台闽民间戏剧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南市:成功大学闽南文化研究中心,2013.

  [31]赵世瑜.中国传统庙会中的狂欢精神[J].中国社会科学,1996,(1).

  [32]赵世瑜.明清时期华北庙会研究[J].历史研究,1992,(5).

  [33]赵世瑜.国家正祀与民间信仰的互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8,(6).

  [34]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M]. 北京:三联书店,2002.

  [35]钟敬文.中国的地方传说[C]/ 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87-95.

  [36](清)周景柱等纂修.(乾隆)蒲州府志[M],清乾隆二十年(1755)刻本.

  [37]周燮藩,牟钟鉴.中国宗教纵览[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2. 2.


  作者简介 尹虎彬(1960~ ),男,朝鲜族,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原载于:《西北民族研究》2014年第2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陈艳】

上一条: ·[陈志勤]礼俗互动与民间信仰内涵置换的逻辑
下一条: ·[井上圓了]妖怪學為何在日本是一門正經的大學問?
   相关链接
·赵昕毅主编:Chinese Popular Religion in Text and Acts·[于晓雨]岱阴后石坞信仰空间中的代际传承及历史叙事
·[叶泽强]地方村落保护神的建构与重构过程·[徐慧丽]多元身份:浙南杨府爷信俗嬗变及文化心理
·[王晟聪 李浩昇]民间信仰组织的村庄治理参与机制·[王海娜]葛洪信仰与葛洪题材木版年画初探
·[马梦洁]明清民间信仰中国家力量与地方社会的互动·[马兰]中国民间信仰的研究模式
·[吕树明]造神:当代民间车神信俗的实践逻辑·[刘扬]从地仙到宗教正神:民间信仰空间的多种面向
·[刘师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野下的昆明官渡古镇土主信仰研究·[李承柳]试论汉代民间信仰的实用性特点
·[赖伟鸿]“香火”的隐忧:从身体实践到数字民俗的仪式变迁·[黄俊杰]“天灶地设”:大理古城南门城隍庙中灶的符号象征意义
·[刁统菊]当下后土文化的传播与影响·[陈思涵]潮汕地区祭祀仪式中的性别秩序
·[林旻雯]民俗生活中的掷筊实践与衍变·[段友文 贾安民]民间信仰谱系的生成演进逻辑
·[张佳伟]不同性质宝卷中的叙事方式及其功能定位·[刘伟波]牡丹江流域萨满文化的研究现状及其保护开发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