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田野研究

首页民俗学专题田野研究

[姚慧]霍尔其格嘎查蒙古族婚礼仪式和婚礼歌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作者:姚慧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1-13 | 点击数:10617
 


  注释:

  [1] 《内蒙古自治区地名志:锡林郭勒盟分册》,内蒙古自治区地名委员会编,1987年,第138页。

  [2] 此部分根据内蒙古大学民俗学博士乌兰其其格讲述整理而成。

  [3] 此次调查时间:2008年11月5 -6日;地点: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萨麦苏木霍尔其格嘎查;新娘:乌仁套克陶(26岁),东乌珠穆沁旗乌兰牧骑队员(古筝);新郎:敖登宝日(27岁),拉马头琴,目前无职业。

  [4] 如无特殊标记,地点栏的亲戚都以新娘的称呼为准。

  [5] 新娘的母亲有两个分头的女儿,文中新娘的两个姐姐都是她母亲的分头女儿,这个姐姐是其中之一,现住在东乌珠穆沁旗,为新娘的婚礼特地赶来。新娘家中只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妹妹。

  [6] 蒙古袍、被子、枕头、靴子等。

  [7] 奶食和糖果、果冻、罐头等。

  [8] 乌珠穆沁未婚女子一般只梳一个辫子,结婚时,由分头母亲将新娘的头发从中间分为两半,每一半各编一个麻花辫。在婚礼仪式上专门有一个分头仪式。由于草原生活以游牧为主,而且蒙古民族远在十二、十三世纪以前,就形成了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制度,实行同一个氏族或部族不能通婚的习俗。所以姑娘一般都要远嫁。婚后,娘家人不能陪在姑娘身边。因此,在婚礼仪式前,娘家为了在婚后生活中姑娘能够有人照应,新娘就要在新郎家附近认一个母亲,这个母亲也就是新娘的“分头母”,“分头母”要在婚礼上为新娘分头,并把她当做自己的亲生女儿看待。在现在的乌珠穆沁,牧民们也仍然相当重视“分头母”的地位,女儿也会尊敬“分头母”。此次婚礼中,新娘母亲的两个“分头女儿”都赶来帮忙。

  [9] 以前的一种专门作为礼品的、小四方的地毯。

  [10] 舅舅、舅妈家:西侧第一个蒙古包,叔叔、婶婶家:西侧第二个蒙古包,姐姐、姐夫家:东侧第二个蒙古包,妈妈的外甥、外甥媳妇家:东侧第一个蒙古包。

  [11] 只要是远道而来的亲戚和朋友,带的礼品外面都用布包裹着,包括新娘的部分嫁妆。

  [12] 阿音是当地有名的专业摄影师,参加过国际摄影展览,多年扎根草原,拍摄了很多蒙古族传统婚礼的资料。

  [13] 当女方宴会开始时,男方家的宴会也在同时进行,但由于两家距离遥远,笔者只能选择女方家作为调查点,故无法同时采集到男方家的宴会信息。

  [14] 也叫祝颂词。

  [15] 呼德:蒙语称“木德沁”,意思是问安的亲家,口齿特别凌厉的人。

  [16] 伴郎:负责保管新郎的各种杂物,帮助新郎处理婚礼中的各项事务,一般由新郎的朋友担当。

  [17] 礼品有蒙古袍、布料、茶、小地毯和哈达等,亲戚也要回敬不同的礼品。老丈人要给女婿一整套的穿戴,再拿一支箭放在新郎的箭筒里。

  [18] 握手表示亲密。

  [19] 大意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母亲是如何含辛茹苦地把孩子养大。祝赞词中把孩子比喻成雏鸟,在寒冷的冬天母亲给他喂奶,孩子三、四、五岁等各年龄段母亲是如何养育孩子的、哪一年剪头发、哪一年留头发、哪一年扎耳朵眼、哪一年教她缝纫、哪一年教她挤牛奶、哪一年教她骑马……仪式的寓意就是母亲的恩情他们不会忘记。每家祝赞词的基本框架大致相同,但结合每家的具体情况有所区别。有的人家请的祝赞人比较好,婚礼就能顺利进行,程序就会比较完整。

  [20] 在成吉思汗前,有一个部落首领在送自己的姑娘出嫁时,被敌对部落抓住,折磨致死,送去的部落是他们的敌对部落,虽然敌对,但婚礼还照常举行。此后,蒙古各部落结婚时,父亲都不会送女儿出嫁。

  [21] 杨玉成等:《锡盟长调现状调查报告》,未发表,第12页。

  [22] 干折:就是指“折合彩礼”,即:三类彩礼(礼钱、买东西钱和装烟钱)折合成一个现金总数,由新郎家把现金交给新娘本人。(阎云翔著:《礼物的流行: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李放春、刘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80页。)除了阎云翔先生提到的男女双方的交换方式出现“干折”的现象外,亲戚朋友之间的礼物交换也变成了单一的现金交换方式。

  [23] 【法】 马塞尔·莫斯著,汲喆译,陈瑞桦校:《礼物:古式社会中交换的形式与理由》,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24] 杨玉成等:《锡盟长调现状调查报告》,未发表,第9页。

  [25] 杨玉成等:《锡盟长调现状调查报告》,未发表,第12页。

  [26] 杨玉成等:《锡盟长调现状调查报告》,未发表,第8页。

  [27] 【法】 马塞尔·莫斯著,汲喆译,陈瑞桦校:《礼物:古式社会中交换的形式与理由》,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8页。

  [28] 【法】 马塞尔·莫斯著,汲喆译,陈瑞桦校:《礼物:古式社会中交换的形式与理由》,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0页。

  参考文献:

  [1]杨玉成等.锡盟长调现状调查报告[M].未发表.

  [2]【法】 马塞尔·莫斯著.礼物:古式社会中交换的形式与理由[M]. 汲喆译,陈瑞桦校.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3]阎云翔著.礼物的流行: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M].李放春、刘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4]内蒙古自治区地名委员会编.内蒙古自治区地名志:锡林郭勒盟分册[C].1987年.



  (本文最初发表于《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同时刊登在“中国艺术人类学”网)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2013-04-07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康丽]从传统到传统化实践
下一条: ·[刘恒]传统赛社演出形态的变化
   相关链接
·[路转红]肃北蒙古族婚礼仪式的变迁研究·[杨桂珍]二零二零年山东省莱州市某村落的一场婚礼调研
·[孙玥菡]从青岛婚礼中“饽饽”的使用及制作变迁看“非遗”利用·[王优]浅探汉族传统婚姻仪礼的历史流变
·[薛翔]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蒙古袍生产现状分析与研究·[王丹]生活歌唱与仪式表征:清江流域土家族人生仪礼歌研究
·[邵凤丽]历史、理论与实践:建国70年来人生仪礼研究的热点与范式转移·[刘菲]浅析现代化浪潮中的关中婚俗变迁逻辑
·[孟令法]人生仪礼的口头演述和图像描绘·[刘萌萌]浅析人生礼仪中的吉祥图像
·[李俞霏 梁惠娥]明代中后期山东婚丧礼俗管窥·[姜义华]礼敬人生——《图说中国人生礼仪》代序
·仲富兰:《图说中国人生礼仪》·[孟令法]人生仪礼的口头演述和图像描绘
·[陈玉平]越过生命的“关口”·[李彪]中国婚礼仪式的变迁与国家在场
·[何斯琴]当代传统婚礼的礼俗再造与价值重建·[华智亚]人生仪礼、家庭义务与朝山进香
·周锦章:《传统·自我·实践:转型期传统民俗文化的变迁研究》·[刘彩珍]节日狂欢氛围与歌谣的共时性呈现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