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乡关何处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乡关何处

陆建德:认识自我与重构认同
  作者:陆建德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1-19 | 点击数:11295
 

  还欠缺可以走出去的让人心里流泪的中国故事

  现在我们已经改变了很多,可能做得还不够,还需要有一个更强大、更开放的文化认同。在教育上,我想没有一个国家会致力于灌输世界公民式的理想。各国一方面教给孩子一些带有普遍意义的价值,比如尊重肤色不同、来自不同文化或宗教背景的同学,一方面还要通过无数细节教孩子本国的特殊历史和文化,从而培育爱国的情怀,另外还得培养良好的社会生活的习惯,包括法律意识,让自己的一举一动符合社会的期望。即便在普世价值谈得很多的美国,也是把爱国作为一个国民应具有的最基本的觉悟,美国通过各种仪式使得全国成为爱国主义的大教室。

  谈文化认同,不能有太强的排他性。得到家人的认可比较容易,得到陌生人、异乡人的认可要难得多。当中国人身上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和潜在的价值支撑得到普遍的理解,当无数出国旅游的中国人和中国的作家、制片人、导演用自己的行动和作品讲出众多动人故事的时候,中国文化圈以外的人也会对我们的价值产生认同感,甚至像我们看《拯救大兵瑞恩》时流泪那样深深感动,刻骨铭心,这时候我们的文化认同才真正有超越国界的意义和号召力。这种号召力现在暂时还没有体现出来,为什么?我们在文化交流上不能满足于小打小闹,舞狮舞龙翻跟头,硬把自己往标准化的形象上靠,多么无聊啊!《龙的传人》之类的歌曲所产生的认同感是非常初级的,而且让我不安,图腾崇拜不值得骄傲,“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也不应该刻意强调。北欧人大唱“金发碧眼”,我们会说那是种族主义!

  现在文艺作品走到国际上的机会不仅有,而且很多。有了这样的机会,讲不出动人的故事,产生不了震撼力,不能真的让人心跳流泪,那还是我们自己的责任。有时候我觉得周边的一些国家的作品也值得学习。讲中国故事的时候,有一点也是蛮重要的,就是故事所隐含、表现的良知,那既是中国人的良知,也是人类的良知。

  本土经验不是永远不变的。光绪年间,像晚清外交家郭嵩焘那样的先觉者真正站在了我国文化界的前列,他们看了海外的世界以后,能够用新的角度看待自己的文化认同,意识到某些重要的欠缺和盲点。正是在他们的努力下,我们逐渐认识到什么是公民社会和公共精神。任何社会都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是又不断变化,有着发展、变形的潜质。我们的文化认同的动态的“定型”需要大家用雕塑的工具使它略具鲜活的形状。我们永远是通过想象力和出于心底的价值信仰来建构、形塑我们丰富、复杂而且多元的文化认同。 (本文由本报记者叶渔、王尔德采访整理)

   陆建德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所长 )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2012年1月17日04-06版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张旭东:在新的矛盾统一体中确立价值认同
下一条: ·[刘晓峰]家与年:解读中国文化的深层密码
   相关链接
·[魏丽]辨别“父亲”与自我认同·[陶子煜]当局者观
·[孟令法]对象、方法与理念:家庭民俗学发展谫论·[王琴] “草药有命”与“自我神化”:粤北瑶族医药从业者的道德重塑
·[赵李娜]从“国家-民众”到“家庭-自我”:中国家庭民俗学的演进轨辙·[卢锐]析毫剖厘:家庭民俗学视野下的“云阳面业”家庭成员的自我民族志
·[李小玲]知识分子的自我启蒙与民间文学的学科发展·[胡玉福]我绣故我在:广绣爱好者自我认同的意义建构
·[陈岱娜]自我经营、性别与边界:社区语境下的非遗传承人现状探析·[彭牧]田野中的身体:作为身体实践的田野作业
·[张淇源]自我形象的交叠与刻写的身体·[张士闪]地方感与地方社会的自我建构:以鲁中洼子村为个案
·[韦布花]文化生存与困境:水族端节嬗变的自我抉择之路·[蔡磊]自我与他者:新媒体中武汉女人地域性格的呈现
·[鞠熙]游观入道:作为自我修行的女性朝山·[张丽丽]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困境与自我调适
·[祝秀丽]男权、女性与自我认同·[阎云翔]社会自我主义:中国式亲密关系
·[王玲宁 兰娟]青年群体微信朋友圈的自我呈现行为·[门田岳久]叙述自我——关于民俗学的“自反性”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