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艺术民俗学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什么是民俗学艺术民俗学

[耿波]从现代性到后现代:中国乡民艺术的“去语境化”
  作者:耿波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9-07 | 点击数:20409
 

  (二)当代消费文化对于当代乡民艺术的去语境化

  与传播一样,消费同样是我们这个时代凸显的主题。在乡土社会中,人们对于物质和文化产品的消费是纯粹满足自身生理和精神需要的,但在当代社会中,消费本身已不再是满足人们的直接需要,消费意味着人们对于自身身份的社会确认和表达,正如买名车豪宅不仅仅是实用而且还是炫耀一样,人们在当代消费中寄托的是一种象征的欲望,因此,在当代消费文化中,消费某一东西首先意味着将之降格为一种象征符号。

  在今天我们看到,当代乡民艺术在自身经济认同的推动下已经进入了消费浪潮的漩涡不可自拔。比如在今天呼声越来越高的民俗旅游中,乡民艺术往往是摆在前台的重点推出项目,潍坊的风筝,天津的杨柳青年画,高密剪纸等等,在一些民俗旅游项目中甚至是以乡民艺术为中心的,而当代乡民艺术群体似乎很认可这种名利兼收的状态。但他们很少想到的是,在民俗旅游的环境中,乡民艺术是以被消费的形象出现的,在被消费的意义上,这些乡民艺术是被降格了的象征符号,寄寓着消费者本身社会身份确认的欲望,乡民艺术在满足这些观光者新奇感的同时,也为他们积累了向别人夸耀的资本,在这种夸耀中他们确立的是自身的形象,而乡民艺术本身的生存境遇对他们来说没有多大意义的。

  (三) 当代城市化进程对于当代乡民艺术的去语境化

  乡民艺术世界中的生存境遇注定发生在乡土世界,因此当代城市的发展不管从何种意义上都是对于乡民艺术的去语境化,当代城市的超速发展在打破了城市与乡村平衡的同时使乡民艺术丧失了自身的生存境遇。

  城市的历史几乎与乡村一样悠长,在新时期时代就已经出现了由游牧猎人聚居而成的与农耕世界有别的聚落形式,这是就是最早的城市。城市的本质在于“结晶化”,即城市在根本上是以高度集权的形式建立的一个完全依靠人力而与自然相对抗的封闭结构,它与乡土世界的自然缓慢是格格不入的,城市与乡村的张力一直存在。然而,在传统社会中,城市与乡村虽然存在张力,但一直是井水不犯河水,各自相安无事,而在当代社会中,城市与乡村的平衡因为城市的超速发展已被打破了。当今世界的趋势是城市而不是乡村,不管是在可见的还是在不可见的层面上,在可见的层面上,乡村的范围越来越小而城市的范围越来越大,在不可见的层上,当代城市逻辑随着传媒的膨胀已经整合进乡土世界的逻辑中去,在今天可以说已经没有纯粹意义上的农村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乡民艺术本身的生存境遇又如何可能在城市化进程存身呢?

  那么,当代中国乡民艺术能否在根本上抵制城市化进程呢?不能。一方面当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动摇的是乡民艺术的根基——乡土社会本身;另一方面,正如我们在80年代“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中所看到的,中国乡民艺术对于城市有一种不能释怀的情结,对于城市总是充满着想象和期待,这从根本上已决定了当代中国乡民艺术无法躲过被城市化的命运,这一点在今天我们已经看的越来越清楚了:今天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中国乡民艺术的基本形态、言说方式以及普及推广都是在城市文化逻辑中进行的。

  (四)当代全球化进程对于当代乡民艺术的去语境化

  全球化不是当代社会诸多特征中的一个,而是其总体特征,同时也将是当代社会的必然归宿,当代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全球大同。全球化在根本上是传播、消费、城市化等多种文化因素合力造就的局面。

  “全球化”话语在当代文化语境中具有掩人耳目的虚假性。一方面,“全球化”倡扬的是打破民族-国家的封闭性,共建一种全球性的文化多元,这在表面上看去的确如此,在今天我们可以不费力气的享受到大洋彼岸的人民正在享受的美餐,穿戴着遥远非洲人民的土著服饰,我们通过电视、网络、报纸对于遥远国度,陌生文明的了解甚至比当地人还要在行,在全球化的世界中似乎一切都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注目,这应该是一个何等昌明的世界!然而,另一方面,全球化在毫无保留的张扬着一切的时候又在毫不留情的掩盖着一切,这种掩盖意味着全球化展现给我们的一切其实经过全球化之网过滤过的“二手货”,所有的“二手货”尽管形式多样但都散发着同样的味道打着同样的标记,美国的好莱坞大片和非洲的成人仪式从全球化机器的终端吐出以后都是一样的了。全球化的本质即在于形式多样掩盖下的同质化。

  中国乡民艺术从80年代初就已经参与到全球化生产中去了。最早的是以张艺谋为代表的中国民俗电影向西方对于中国乡民艺术的推介,当然我们不能象一些学者那样一口咬为在早期的民俗电影中在主观上有一种西方中心意识,但在客观上这些民俗电影(尤其是张艺谋之后的一些民俗电影)的确塑造了西方文化对于中国乡民艺术的一种表层的、景观式的、猎奇的接受观念,以至于在今天各种西方电影节上,被表层化的中国乡民艺术在影片中的存在已成为获奖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这些被影象化了表层的中国乡民艺术在中国导演和西方观众的合作之下已经失去了本身的生存境遇而成为一扇西方向东方文化偷窥猎奇的窗口。在今天,全球化语境中的民俗电影仍然存在,不过又出现了新的乡民艺术全球化形式,这就是按照国际艺术标准对于中国乡民艺术的改造。这些改造涉及中国传统乡民艺术中的舞蹈、民乐、戏曲等等,改造的逻辑体现着西方中心、影像文化以及消费文化,与早期民俗电影相比,乡民艺术改造中的全球化已经变得赤裸裸的了。

  当然,中国乡民艺术在当代社会中的全球化传播并不一定就是否定其生存境遇的去语境化,中国乡民艺术作为一种人文内涵深厚的艺术传统必然包含着人同此心的全人类性,但乡民艺术的这种全人类性不是指艺术内涵与形式上的趋同,而是指在现实境遇中积极建构自身生活世界的积极能动性是相通的,中国乡民艺术只有在与他者文化在各自保持自身深刻差异的前提下才能来谈全球化的问题,否则,乡民艺术只能是体现了在全球化之网中形形色色的跨国意识形态,成为飘荡在全球化之网上孤魂。

  上面所述是种种后现代中国对于当代乡民艺术去语境化的文化形式,因为当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层性,我们相信肯定还有我们所不能看出的其他的去语境化形式,但在当代中国,不管是何种意义上的对乡民艺术的去语境化都可以最终追溯到我们前此提出的以“经济-国家”为中心的文化逻辑上去。“经济-国家”取代了现代性中国的“民族-国家”的文化逻辑,以一种“无中心”的趋向塑造了当代中国的方方面面,同时也塑造了当代中国乡民在“无中心”的后现代时段的去语境化,上面我们所述传播文化、消费文化、城市化以及全球化对于乡民艺术的去语境化其实在根本上都可以看作是在这些文化形式中的“无中心化”(同时也是高度“同质化”)对于乡民艺术本身生存境遇取消。

  与以“民族-国家”和“理论”为中心的现代性中国对于乡民艺术的去语境化相比,“经济-国家”的后现代中国对于乡民艺术的去语境化所潜藏的破坏力将更大,因为在现代性阶段,“民族-国际”和“理论”话语对于乡民艺术的去语境化虽然在国家和知识分子传统中有其合理性,但并不一定能获得当地乡民的认同,这种来自于下层的不认同还包含着促使乡民艺术回归本土语境的生命力;但在后现代性阶段,“经济-国家”对于乡民艺术的去语境化不仅是在国家(和知识分子)那里获得了合理证明,而且因为它直接诉之于人的现实物质满足和享受,这在“民以食为天”的乡土社会中极其容易获得认同——尽管这是一种欺骗,而这种认同是“经济-国家”丧送当代中国乡民艺术语境的真正动力和秘密!至此,我们似乎可以下一个悲观的论断:中国乡民艺术在丧失自身生存境遇的意义上不是死于“民族-国家”的去语境化,而是将死于“经济-国家”的温柔怀抱。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学术中华 2006-06-09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陈鸿]论中国早期先民仪式生活与舞蹈艺术
下一条: ·[周星]作为民俗艺术遗产的中国传统吉祥图案
   相关链接
·[邹培培]非遗语境下生产民俗对地方认同的建构路径与内在机制·[张杨格]当代视觉文化影响下民俗学田野图像研究
·[张丽婷 于俪婧 刘明明]非遗语境下博山陶瓷传统技艺本土性的现代化转型研究·[孙华月]网络语境下民间文学的一种新机遇
·[刘璐瑶]风险社会语境下当代日常生活仪式的变与不变·[凌崎 葛婷]文献·形态·结构:鄂西北孝歌唱本研究举隅
·[郎丽娜 罗康艳]“非遗”语境下隆里花脸龙的传承与发展·[孙华月 刁统菊]传统神话角色在网络语境中的形象转型研究
·[徐杰]口头诗学的语境范式与文艺观念的理论重构·[黄涛]语境理论视野下民俗志书写范式的适度革新
·[王威]新媒体语境口头传统的新生性发展·[施尧]冲绳神歌的再语境化实践:以首里库尔纳保存会为例
·[刘永发 黄清喜]村落信仰语境下民间传说的生发机制研究·[刘明菊]城市化语境下中国民间信仰新样态
·[霍福]历史场阈中的目连戏研究·[惠嘉]民俗学—民间文学“穷举式”语境研究的反思
·[郭翠潇]国际档案理事会RiC档案著录标准对中国口头传统建档语境描述的启示·[关咏阁]城镇化语境下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陈岱娜]自我经营、性别与边界:社区语境下的非遗传承人现状探析·[王薇]非遗保护语境下的可持续发展要求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