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刘锡诚]北大歌谣研究会与启蒙运动
  作者:刘锡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1-13 | 点击数:20422
 

从歌谣研究会成员们在学术方向上存在的分歧中,可见出歌谣研究会这个学术流派是多么的驳杂而松散。

192317日,《歌谣》周刊编辑常惠在回答蔚文的来信时写道:我们研究民俗学就是采集民间的材料,完全用科学的方法整理他,至于整理之后呢,不过供给学者采用罢了。” “等我们将来把歌谣研究会改为民俗学会扩充起来再说吧!”②同年10月,常惠在《歌谣》周刊第28号(19231014日)头版编发了闻寿链所撰《福建龙岩县的风俗调》。此文是编者从风俗调查会发出的风俗调查表格反馈回来的调查报告中选出的一份。这篇文章的发表表明,歌谣研究会已向着民俗学方向迈出了一大步。歌谣研究会成员们在认识上和理念上的分歧,最终导致了在歌谣研究会的会议上提出并讨论把歌谣研究会改名为民俗学会的建议案。

1924130日召开的歌谣研究会常会,就歌谣研究会是否改名为民俗学会问题上进行了专题讨论。作为会议主席的周作人和常惠以及容肇祖最积极主张把歌谣研究会改名为民俗学会,而钱玄同、沈兼士、林玉堂、杨世清则反对改名。争论未果而终。作为妥协的措施,会后由周作人和常惠于下一期(第64号)上根据会上一些人的发言、特别是容肇祖的提议,刊出了一则《本会启事》:歌谣本是民俗学中之一部分,我们要研究他是处处离不开民俗学的;但是我们现在只管歌谣,旁的一切属于民俗学范围以内的全部都抛弃了,不但可惜而且颇感困难。所以我们先注重在民俗文艺中的两部分:一是散文的:童话,寓言,笑话,英雄故事,地方传说等;二是韵文的:歌谣,唱本,谜语,谚语,歇后语等,一律欢迎投稿。再倘有关于民俗学的论文,不拘长短都特别欢迎。”④则《本会启事》,我们可以看作是对《歌谣》周刊初创时周作人所撰的发刊词的补充、修正和调整。而《歌谣》周刊扩版,正式刊登民间散文体裁作品、方言和民俗研究文章,成为国学门所属歌谣研究会与方言调查会两个团体共同的机关刊则是从第49期(192446日)起。作为刊物转折标志的是在第49号刊登了董作宾的《为方言进一解》,在第50号刊登了顾颉刚的《东岳庙七十二司》。接着,第55号编发了一期《方言标音专号》,第56575859-60连续编发了四期《婚姻专号》,民俗的色彩日趋浓重。

南下广州到中山大学任教、并于1928年创立了中大民俗学会的顾颉刚在《歌谣》周刊19256月停刊四年后的1929年追溯北大歌谣研究会解体的原因时写道:当民国八九年间,北京大学初征集歌谣时,原没想到歌谣内容的复杂,数量的众多,所以只希望于短期内编成《汇编》及《选粹》两种;《汇编》是中国歌谣的全份,《选粹》是用文学眼光扶择的选本。因为那时征求歌谣的动机不过想供文艺界的参考,为白歌竹枝词等多一旁证而已。不料一经工作,昔日的设想再也支持不下。五六年中虽然征集到两万首,但把地图一比勘就知道只有很寥落的几处地方供给我们材料,况且这几处地方的材料尚是很零星的,哪里说得到《汇编》。歌谣的研究只使我们感到它在民俗学中的地位比较在文学中的地位为重要,逼得我们自愧民俗学方面的知识的缺乏而激起努力寻求的志愿,文学一义简直顾不到,更哪里说得到《选粹》。于是我们把原来的计划放弃了,从事于较有条理的搜集,这便是分了地方出专集。”⑤显然,顾颉刚对歌谣研究会里那些文学家从文艺学或从文艺欣赏的角度研究歌谣的立场是持否定态度的。

《歌谣》周刊停刊十年后由胡适主持复刊时,他于193639日在所撰写的复刊词里对初创时由周作人所表述的办刊宗旨,亦即歌谣研究会同人们的共同的纲领作了重大的修改,在实际选稿办刊中,也与周作人、常惠时代迥然有别。他写道:我以为歌谣的收集与保存,最大的目的是要替中国文学扩大范围,增添范本。我当然不看轻歌谣在民俗学和方言研究上的重要,但我总觉得这个文学的用途是最大的,最根本的。……所以我们现在做这种整理流传歌谣的事业,为的是要给中国新文学开辟一块新的园地。这园地里,地面上到处是玲珑圆润的小宝石,地底下还蕴藏着无穷尽的宝矿。聪明的园丁可以徘徊赏玩;勤苦的园丁可以掘下去,越掘的深时,他的发现越多,他的报酬也越大。”①一向就存在的民俗派和文学派之争,后期《歌谣》更坚定地选择了文学派的立场。于是,一大批文学研究者和教授,如朱光潜、李长之、吴世昌、林庚、台静农、陆侃如、吴晓铃、寿生等参加进来,他们分别从自己的文学立场对歌谣作出种种微观的阐发。容肇祖的《粤讴》研究、佟晶心的宝卷研究、吴晓铃的影戏研究等,既为新版《歌谣》开辟了新径,也为20世纪30年代民间文艺学研究中的俗文学派的登上舞台做了铺垫。刊物上虽然也不时有不同的声音(如编者徐芳的推介李安宅译马林诺夫斯基的《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文章、于道源译翟孟生著《童话型式表》等),但从总体说来,它已成为民间文学的文学研究者流派的单一园地。胡适时代的《歌谣》与周作人、常惠时代的《歌谣》相比,所走的全然是两股车道了。

《歌谣》周刊的最后一期是3卷第13期,出版于1937626日暑假开始之日,离日军攻打北平的卢沟桥事变大约仅差10天。至此,前后存在了8年的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也随着抗日战争的逼近北平而宣告解体了。

本文原刊于《民间文化论坛》2004年第3期,注释请参见纸媒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朝戈金]国际史诗学术史谫论※
下一条: ·[施爱东]学术与生活:分道扬镳的合作者
   相关链接
·[李欣然]童谣,游戏与操场: 艾欧纳·欧匹和彼得·欧匹的儿童民俗学研究·[李盛]文艺现代性的中国实践
·[程梦稷]从“新国风”到“歌谣学” ·[王渭清]"非遗"保护视野中的宝鸡民间歌谣
·[王敏琪]民间文学视野下歌谣的比较研究法·[曾越洋]喝彩的“污秽”和认知构建
·[湛晓白 赵昕昕]清末来华西人歌谣收集活动的文化史考察·[兰洁怡]浅谈南宁白话童谣的语言特色、思想内涵与保护传承
·[程梦稷]是谁作此预言签:民间文学视野中的古代谶语歌谣·[王均霞]眼光向下的性别回应:中国现代早期民俗学研究中的歌谣与妇女
·[张志娟]西方世界的中国“歌谣运动”·[廖元新 万建中]学术史视角下歌谣与生活的关系
·李生柱:侗族童谣文化遗产亟需抢救和保护·[崔若男]术语互译:ballad的汉译与歌谣运动研究
·[李素娟]程式化表达:词语、句法及主题·[张志娟]西方世界的中国“歌谣运动”
·[袁瑾]民众的诗情:歌谣研究70年综述·[李翠含 吕韶钧]游戏仪式与文化象征
·[李传军 罗含]表彰隐藏的光辉:歌谣运动与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建立·[金乾伟 杨树喆]壮族农事歌谣的生态寓意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