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译著译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译著译文

[佐野贤治]地域社会与民俗学
——“乡土研究”与综合性学习的接点
  作者:[日] 佐野贤治   译者:何彬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6-09-16 | 点击数:14961
 
前往他乡的人,其对故乡景象的记忆里往往有小学校舍。居住在当地的人虽然家里不再有学龄儿童,但人们作为当地中小学的毕业生与学校仍然保持联系。学校的秋季运动会也曾经具有地区秋季大会的性质。随着少子化、高龄化和地方人口的减少,地区中小学承担起曾经由家庭和村落担当的传承之“场”的作用,人们开始使用学校文化一词。如果说“传承”是由空间性的、横向运动的“传达”与时间性的、纵向运动的“继承”两词合成的,作为今日文化传承场的学校,则担负着代代毕业生──在校生纵向联结的重要作用。
在今日的信息化社会里,知识的传递借用电脑等各种电子工具,可以在一瞬间把信息超越地区广域地传递开去。然而,知识只是知识,它以适合该地域的自然──人文环境的形式,通过逐渐形成的地域性的过滤才能变为生活的智慧。民俗学曾经有过讨论,认为流行与风俗是由地区整体选择接受、经过大约三代人之后才民俗化的。我认为地方的民俗博物馆起到了这种过滤器的作用。
日本民具学会的设立宗旨在于“开展民具研究、同时注目民具本身,理解日本人生活的原点,将其作为教育国民的方法。通过推进保存、研究民具的活动,有益于日本人今后的生活改进。”(1975年)它与民间传承会设立宗旨惊人地相似。地区博物馆的馆员①有许多人是民俗学会或民具学会的会员。
我们需要认真考虑社区学校与社区博物馆携手,重新组合、形成社区传承场的中心的问题。本文主要叙述了农村地区的事例,其实在我曾经住过的东京内一个区也曾尝试建立一种综合设施,把老人福利设施和学童保育设置在小学校内,使其具有场的功能。
综合性学习涉及到的国际、信息、环境、福利教育等方面内容远不是学校教育范围可以对应的。民俗学的研究对象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都是传承文化,传承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得到的继承。无论该地域大小与否,乡土研究乃是根本的支撑点。综合性学习应是学校与地域社会相结合的机会,乡土研究则是它必须首先考虑的课题。
乡土研究是进行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生活能力的不可或缺的视点。乡土研究是把学校教育从绝对化转为相对化、将从学校获得的知识(即“文化传达”)通过实际体验化为生活能力、生活智慧(即文化继承)的必备条件。社区学校应与博物馆携手,形成从文化传达转换为文化继承的“场”,这是本文提出的具体建议,也是上文详细介绍米泽六中事例的目的所在。
为了促进学校教育与地域社会教育的结合,人们创立了野外文化教育学会。该学会在成立宣言里提出:“人们重新审视以学校为中心的教育方式,校外体验式学习的育人方法成为重要课题。21世纪科学文明社会的教育,将是指校内教育和校外的野外文化教育同时并存的教育形式。为培育具有丰富的社会性和人性的人,野外文化教育要大力推进以野外体验学习为主的综合性学习……通过不同年龄人们的共同活动,孩子们有效地学会关心他人、增强协作精神和助他人之心、感谢他人之情,培养他们的信赖意识和连带感,提高生活能力、防卫体力、社会性以及判断力,同时使其认识到自己各种能力的程度并从中发现自己具有的独特的可能性。”可以说上述这些内容正是研究传承文化的民俗学科可以承担的。
现在,日本民俗学会拥有大约2400多名会员,其中中小学教员的确切人数不详。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即中小学教员所占比例要比民间传承会创立时低得多。教授民俗的大学教员及社区博物馆馆员会员的大量增加是原因之一。20世纪30年代汇集在民间传承会的教师们提出的问题,今天已经具备了回答该问题的基础。70年代以来一直有著述论及柳田国男的常民教育论。教育和文化传承环境发生巨变的今日,既要求人们的理念,更要求人们具体的实践行为。
21世纪的民俗学科应当在乡土、国家、世界三者的关联中推进本学科研究。社区面对的环境等问题,已经是超越国家的、在地球范围内讨论的问题,国际化一词也被频繁使用。然而无论地域的范围大小如何,乡土研究都是地域研究的出发点,乡土研究作为经世济民志向的根本所在亦没有失去它的意义。
 
本文原载于《民间文化论坛》200502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巴瑞·托尔肯]美洲本土传统(北方)
下一条: ·[哈夫洛克]口承─书写等式:一个现代心智的程式
   相关链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2024年3月17日上午9:00)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1-2月受理)·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11-12月受理)·敬文民俗学沙龙:第39期活动预告(2024年1月6日上午9:00)
·[张士闪]钟敬文艺术民俗学思想探析·中国民俗学会:会费缴纳清单 (2023年4月14日至2023年11月30日)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9-10月受理)·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叶涛]庆祝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继往开来,再创辉煌·[叶涛]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开幕词
·40年,诠释民俗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中的独特价值·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
·[周丹]从汤姆斯到Folklore·[张杨格]当代视觉文化影响下民俗学田野图像研究
·[张筠]中国式现代化的民俗学主动:传承、实践与现代性·[余张妍]都市民俗学视野下对“故乡”的再检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