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孙正国]多民族叙事语境下中国龙母传说的“双重谱系”
  作者:孙正国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8-24 | 点击数:6649
 
 
  济世母题在中国龙母传说中主要表现为龙母善行与龙子报恩两个亚型情节。
 
  首先,龙母善行的善是心善。龙母奇遇龙蛋之前,就是一个懂孝道、明事理的大善女孩。她在家里孝敬双亲,更多的传说中则是单亲,往往为母女或父女,这一情节构思与强化龙母的心善品性有密切关系,也反映了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于大善者的生存困境的关注与思考。她乐善好施,以弱小之力为乡邻、亲友提供尽心尽力的帮助,这种奉献精神,被乡村社会共同认可与高度称赞,这些脱俗不凡的善心,凝聚了中国乡土社会的基本文化精神①,也是中国乡土社会的理想价值观。善心在日常生活中也许不能转换为一种实际的行为,但它所呈现的对于传统人生的心理信赖与价值认同,却常常令人感怀人性的美好,领悟到人生意义的真谛。其次,龙母善行的善是友助。龙母自小结缘乡邻,与传统村落的人际关系十分融洽,经常主动帮助邻里乡亲,虽然力量绵薄,却以友助的行为促成了乡村社会睦邻友好的良性人际关系。中国龙母传说中大部分异文都会描述龙母自小的热情与奉献,积极参与中国乡土社会公序良俗的建构,成为人们心目中乐善好施的典范。由于龙母家境贫寒,自顾生活常常自有不力,却仍然热心助人,奉献一己之力。其三,龙母善行的善是道义。龙母除了自己在奇遇龙蛋之前心存善念,积极施助,而且在哺育龙子后仍坚守善德,以育子之善作为母亲的使命。一些异文描述了龙母得知回来探亲的龙子损坏了乡邻的农田,带来了水涝,非常气愤,斥责龙子只顾孝道而违逆天道、损害乡邻利益的行为,后来,龙子就只在一年中的清明时节回来探亲,减少了对乡土社会道义的损害。还有一些异文也描述了龙母因为与异类相处,遭到乡邻们的批评与阻碍,她明理担当,大义灭亲,用赶走亲生龙子的“母子别离之痛”来守护中国乡村传统的道义。②其情其行,令人敬仰。
 
  龙子报恩是济世母题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也是中国龙母传说“济世母题”的亚型情节。龙子报恩的济世行为首先是尽孝。中国龙母传说大多数异文都有龙子探亲、祭母、哭母的情节。孝道理想与孝行之间,龙子身为异类,遭到龙母乡邻的误解与驱逐,但他远离家乡后仍然牢记龙母的养育之恩,总要排除各种艰难与经受各种考验,回到龙母身边探望母亲,或者作为孝子表达哀思与怀念之情。这种敬孝行为与观念,在乡土社会中产生典范效应,发挥了济世功能。③其次是帮助家乡消除旱涝灾害。
 
  中国龙文化信仰中,龙是水神,也有火神的威力。因此,避走他乡的龙子得知家乡面临严重的旱涝灾害时,义不容辞的回乡抗灾,以自己的神性力量帮助乡邻度过艰难的日子,并作为风调雨顺的保护神为家乡造福。再次是帮助家乡驱邪避祸。除了帮助家乡打理日常自然灾害,营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龙子还承担了守护家乡社会的安宁与保护良好的社会秩序的重任。一些异文将斩除精怪作为龙子报恩的重要事迹,还有一些异文直接将恶龙作为为害者来塑造,这里就多了一份尖锐的考验:龙子作为人的异类尚被驱逐,又如何还以自己的同类作为敌对者来帮助人类呢?这种考验,是对龙子品性的巨大检视,也是乡邻社会出于自身价值向龙子提出的极度两难的悖论,龙子却坚持一如既往的报恩价值,义无反顾地斩杀自己的同类恶龙,在报恩与道义担当上继承了龙母的理想①,堪称道义路上的先行者。
 
  济世母题正是以龙母善行与龙子报恩两个亚型情节,彰显了中国乡土社会基本的人生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一心向善的人生,大义灭亲的道义,共同建构了中国乡土社会的公序良俗,维护了中国传统社会坚韧有力的民间立场。这一立场,也是一种中国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人们需要用善来维护稳定的人际关系,需要用道义来建构良性的社会秩序。
 
  基于此,我们以济世母题为中心,将中国龙母传说的谱系建构为“双重谱系”:以龙母为核心的济世谱系和以龙子为核心的济世谱系,两大谱系多有交织与重叠,且具鲜明的文化地域特征。以龙母为核心的济世谱系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中心区在两广和江浙沪等沿海和大河流域地区,龙母本质上成为地方守护神。以龙子为核心的济世谱系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中心区在胶东半岛与太行山一带,影响波及东北小部分地区,龙子本质上是“远行求生、重孝开拓的游子隐喻”②。
 
  从中华文化的整体上考察龙母传说谱系的形成与发展,济世母题具有关键意义。龙母传说谱系中,形态丰富的“济世母题”呈现出我国多民族叙事的文化共性:中华文化的母性精神和济世品格。正是这些共性,形成了以济世母题为核心的中国龙母传说“双重谱系”,即以龙母为核心的济世谱系和以龙子为核心的济世谱系。
 
  三 中国龙母传说的多民族文化结构
 
  马林诺夫斯基曾经指出:“无论有多少知识和科学能帮助人满足他的需要,它们总是有限度的。人事中有一片广阔的领域,非科学所能用武之地。它不能消除疾病和腐朽,它不能抵抗死亡,它不能有效的增加人和环境的和谐,它更不能确立人和人之间的良好关系……不论已经昌明的或尚属原始的科学,它并不能完全支配机遇,消灭意外,及预测自然事变中偶然的遭遇。它亦不能使人类的工作都适合于实际的需要及得到可靠的成效。”③中国龙母传说正是在科学主义不足以解决人类困境的文化生态史上,发挥着以信仰为中心的重要文化功能,其丰富而深刻的多民族文化结构中,充分显示出中国独特的文化智慧与坚韧的社会发展能力。
 
  我们从中国龙母传说的文化结构中首先考虑的是其神话结构。刘守华从中国民间故事史的角度,系统梳理了龙母型故事的源流与变迁,认为龙感应怀孕生龙子的母题由古神话中移植而来。《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载,哀牢夷有一妇人捕鱼水中,“触沉木若有感”,后怀孕所生之子即龙子,推以为王,称为九隆。它们属于以龙为图腾的母系氏族的神话传说,所生的龙子因神奇往往被推举为首领,赋予英雄的品格;故事显然以“只知有母、不知有父”的母系氏族社会为背景,故尊崇龙母的感情表现得特别浓烈。④这一精深的学术论断,基于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历史背景,厘清了中国龙母传说本土的多民族文化渊源,尤其中国传统文化关于图腾信仰与崇母传统的分析,是对中国文化的多民族特质的认知与理解。
 
  广东德庆的龙母诞期有燃花炮、抢炮头和演戏娱神的习俗。在清光绪年间,每年龙母诞期间,东裕堂都要在五月初八设坛演戏,连演七天,盛况空前。平时戏船经龙母庙前的水口,也要到龙母庙敬演贺寿戏三出,以报答龙母的安澜之功。①龙母传说的俗信发展,实质上是龙母由凡人向神性的变迁、女神化的过程,乡邻们祈求的是龙母对当地村落社会的“安澜之功”,这与上海的一个异文直接塑造龙母为海洋保护神相呼应。也就是说,中国龙母传说的神话结构中,由龙母的神圣来源,到现实的神性需求,延续了一个由俗入圣、由现实走向神性的文化逻辑。
 
  第二个层次的文化结构是中国龙母传说的伦理结构,这一结构所表达的伦理关系,意蕴深远。笔者收集到的28篇中国龙母传说的异文中,有23篇明确说明了龙母自幼为母女(或父女)相依为命,后来女儿因善心收养了龙蛋,成为龙母;或者是母子,因为儿子行善,得到报恩的龙珠,为乡邻带来生米的宝物,村里的恶霸在抢夺龙珠时,儿子吞服宝珠,化为龙子。另外2篇没有明确说明龙母的家庭成员②,还有3篇浙江的中国龙母传说则强调了姑嫂关系③,小姑与嫂子一同在水边洗衣时,奇遇不明的蛋形物,姑嫂互相谦让之时,小姑不小心吞服了蛋形物,后来才生下龙子,成为龙母。那么,这种伦理安排究竟表达了怎样的文化观念呢?
 
  单亲家庭在中国社会中有着十分突出的底层意义。乡土社会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劳动力是核心问题,尤其男性劳动力。中国传统社会常常将男性劳动力称之为“顶梁柱”,正是基于农业生产方式而言。龙女与母亲相依为命,往往依靠为他人洗衣、缝补作为生计,而从事体力劳动则极其艰难。这种苦命的日子在乡村社会中是有目共睹的,不仅要经历“孤儿寡母”的繁难的农业体力劳作,而且母亲还需要承担哺育子女、清守无趣的日常生活,这种艰辛,非与寡妇相处不得体悟其万般的痛苦。作为女儿,她的成长没有童年的阳光,更没有物质的幸福。可以说,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乡村失夫家庭,算得上最底层的、最值得同情的一个阶层了。从这一意义上,伦理结构上单亲家庭的安排,应当是中国传统社会理解、关怀单亲家庭最真诚的同情之声,对龙母善心的颂扬与期许,算得上是劳苦大众对这个不幸女子最美的祈福吧!
 
  性别结构也是中国龙母传说十分特别的叙事逻辑。中国龙母传说谱系中,性别成了区分双重谱系的核心法则。女子意外吞下龙蛋而生下龙;男子被迫吞下而变作龙。前者的女性成了龙母,后者的母亲成为龙母。前者所吞龙蛋,虽则是意外之意外,一层是意外遇见奇怪的蛋形物,另一层则是不小心吞服,但是这种意外都是不经意而为之的。既可以说是上天对龙母善心的感应与厚赏,也可以说是龙母自己的善心所至,不排斥陌生之物而关爱有加。后者的龙珠则有一个经意的前提,即救鱼、蛇于危难之间,这些鱼蛇本非寻常物,多为龙王太子或公主,他们得救后回来报恩,送给穷小伙一个能够生米面的宝物龙珠,这种得珠,是感恩的结果。而后又因宝招祸,乡里的恶霸带人来抢夺,于是,穷小伙为了保护龙珠,不小心吞食,意外地变身为龙,与母亲别离,母亲才成为龙母。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女性得龙蛋,自己演为龙母,从此开创出以“龙母济世”为内核的中国龙母传说谱系;而男性吞服龙珠化龙,则演化出“龙子济世”为内核的中国龙母传说谱系。这两个谱系恰好又与两个特定的区域相关联,前者与两广、江浙沪地区,尤其是西江流域相关,“龙母传说与信仰在环大明山壮族地区广泛流传。武鸣县多地有龙母庙、龙母屯、龙母岩洞等祭拜龙母的遗址,是龙母文化传承发扬的典型。龙母文化不仅通过口头传承,更透过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实践“加以展演和传播”。①龙母实质上发展为海神或地方保护神;后者与胶东半岛、太行山区相关联,尤其在山东地区形成极强的文化乡土圈,这是历史上远游他乡、思念故土、感恩母亲的游子形象。
 
  中国龙母传说在多民族叙事语境下皆有活态的口头传承,其中,悦城龙母传说是龙母传说谱系中的代表性异文,主要包括三大母题:龙母母题、龙子母题、济世母题。龙母传说以复合、变形、抽象、隐喻等叙事语法,承继了“慈爱”“宽容”“奉献”等中华文化的母性精神,建构了“忠孝”“感恩”“创造”的济世品格。济世品格是中国龙母传说谱系的灵魂,是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精髓,由此确立了中国龙母传说凝炼中国龙形象、促进中国文化认同的基础性文本地位。龙母传说谱系支撑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也折射出中国文化普遍的龙信仰传统和中华龙文化的深远影响。
 
  本文系华中师范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人文社科类)重大培育项目“中国民间文学资源创造性转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CCNU2016Z2010)阶段性成果。
 
                                                                                                                                                                                                                             (本文发表于《民族文学研究》2019年第2期,注释从略,详参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何厚棚】

上一条: ·[孟令法]人生仪礼的口头演述和图像描绘
下一条: ·[胥志强]论现象学的神话观
   相关链接
·[邹培培]非遗语境下生产民俗对地方认同的建构路径与内在机制·[赵永恒 郭静暄 马驰]传统体育技艺的保护与传承
·[杨雨点]语言、行为、物象:湖南新晃“孝梅节”节庆的多元民俗叙事与文化认同·[谢红萍]身体技艺、文化认同与区域发展
·[孙正国 夏楠]大禹叙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研究·[路童越]中华文化认同视域下的新疆各民族共同饮食理念研究
·[李娟]山西北朝多民族服饰文化融合实践·[雷伟平 宋军朋]三官信仰在马来西亚的谱系与文化认同
·[甲巴拉则]“谷册乌”:凉山彝族民间故事中“为支格阿鲁报仇”文化逻辑考释·[宣炳善]浙江舞龙类非遗项目的社区空间与文化认同
·[刘先福]作为认同表达的民俗艺术·[郭永平 贾璐璐]全球在地化与地方全球化:互联网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杜韵红]乡村博物馆文化遗产保护真实性研究·[周波]从“身份认同”到“文化认同”: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制度设计的新面向
·[尹锋超]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咸阳市民间文学的保护与传承·[王世友 雷军蓉]消费者对民俗体育赛事空间的感知与认同
·[廖善维]原型与变型:壮族“智者”人物形象“箭垛化”研究·[丁木乃]彝族坨坨肉食俗及其社会文化意义
·[陈亚文]剥离与熔铸·[刘璨 高有鹏]中华创世神话的文化谱系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