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间信仰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

[陈恩维]“走百病”民俗的渊源与流变
  作者:陈恩维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9-07 | 点击数:4706
 

      四、走百病与元宵

      由于时间上的接近,也由于求子仪式的接近,“走百病”与元宵节开灯习俗也出现了融合。这种混同,在唐代“照耗”习俗形成时期,就已经出现。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二云:“张灯之始上元,初唐也,……上元三夜灯之始,盛唐也,玄宗正月十五前后二夜,金吾弛禁,开市燃灯,永为式。”如前所述,唐代正月十六日为“耗磨日”,灯照是禳除虚耗的主要形式,而唐代又有“上元三夜灯”的习俗,二者时间相连,仪式相似,因而出现了混合。另一方面,因为“灯”与“丁”谐音,所以赏灯求子的文化内涵十分突出。如浙江省的金华、兰溪、衢州、浦江等地,每年正月都有盛大的“迎桥灯”活动,有接灯(丁)、分子息等与祈嗣深切相关的仪式细节的设计与表演。闽粤部分地区谓女子元宵观灯有繁衍子孙的神力,盖“灯”与“丁”谐音,因男称“丁”,女称“口”,更引申为生男的吉兆。故而尚未生育与未生男孩的妇女,元宵节观灯尤为踊跃,而且专看有生子好口彩的灯,如贵子麒麟灯、送子娘娘灯、五子登科灯、观音送子灯。

      在北京、河北、山东、福建等地,在元宵节走桥观灯的同时,则有摸门钉以为祈嗣吉兆的民俗。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二记载妇女“走桥”之后,又“至城各门,手暗触钉,谓男人祥,曰‘摸钉儿’。”又《长安客话》云:“京都元夕,游人火树沿路竞发,而妇女多集玄武门(前门)抹金铺。俚俗以为抹则却病产子。”清窦光鼐、朱筠《日下旧闻考》引《陈检讨集》云:“燕京风俗,元夜妇女竞往前门摸钉为戏,相传谶宜男也。”古城门门钉为九行九列计八十一枚,九为最大阳数;又,门钉形像阳具,俗或以为摸之宜男。《日下旧闻考》引《北京岁华记》云:正月十六日妇女出门走桥,并“手携钱贿门军摸门锁,云即生男。”徐釚《词苑丛谈》卷九:“京师旧俗,妇人多以元宵一夜出游,名‘走桥’。摸正阳门钉,以袚除不祥,亦名‘走百病’。予向欲填一词记之,近见《青城集》中《木兰花令》正咏此也。句颇雅丽,词云:‘元宵昨夜嬉游路,今夕还从桥下去。名香新暖绣罗襦,翠带低垂金线缕。回头姊妹多私语,鱼钥沈沈纤手拄。钗横軃影参差,一片花光无处所。”又录女词人徐灿《燕京元夜词》云:“华灯看罢移香屧,正御陌,游尘绝,素裳粉袂玉为容,人月都无分别。丹楼云淡,金门霜冷,纎手摩娑怯。三桥宛转凌波蹑,敛翠黛,低回说。年年长向凤城游,曾望蕊珠宫阙。星桥云烂,火城日近,踏遍天街月。”“钉”与“丁”同音,而“丁”又象征男子,所以妇女特别是未有身孕的妇女必须诚心“摸钉”,以求子嗣,使家业兴旺,有传宗接代之人。妇女们热衷于去正阳门“摸钉”,因正阳门秉“正阳之气”,摸了正阳门的门钉,宜生男丁,消灾祛病。《清稗类钞·迷信类》甚至记载了摸秀才的“宜男”民俗:“科举时代,江苏之常州各属院试,必于江阴。凡赁庑者,一衿既青,门前屋角,必有妇女于暗中牵襟弄裾,名曰摸秀,谓可得佳壻,兆宜男。又或于院试奖赏之日,小家新妇联袂出游,故与新秀才摩肩而过,则曰轧秀。”

      摸丁习俗,还有其他变形,如摩狮子、摸乌龟等,与摸门钉同出一意。清同治《保靖志稿辑要》云:“(正月)十三夜,乡间老少妇女入城,在各寺庙观灯,谓之‘走百病’。参府署前狮子系明宣慰司遗制,乡俗每于元霄(宵)各备香烛,群相祷祝,头痛摸头,腹痛摸腹,耳目手足亦然,俗谓之‘摩狮子’,盖祈以治病也。”仔细推究这项民俗活动的原初意义,它最初应该与过桥时摸桥栏一样,源于古代人们对于集团活动生殖力的一种信仰崇拜观念。潘光旦先生曾在为蔼理斯《性心理学》所作的译者注中指出:“性与触觉的关系,方面甚多,……一个女子,要她在日常环境之下,和男子的生殖器官发生触觉的关系,当然有种种的顾忌,但若和它的象征发生接触,就没有顾忌了。不但没有顾忌,并且往往是一件公认为吉利的事;至于吉利何在,就得看当时当地社会的说词了。……徐灿所作的词里有句说,‘丹楼云淡,金门霜冷,纤手摩娑怯’,指的就是摸钉这回事。说‘宜男兆’,说 ‘走百病’,都是所谓说词了,要紧的还是那黝摸。换言之,摸钉,其实是在摸男性生殖器的象征物,其实是民间巫术思维相似律和接触律的反映。

      由于与元宵节俗的合流,各地走百病还出现了狂欢的趋向。前面提到唐代虚耗日有“不事事”和“饮酒”作乐的习俗,已包含狂欢的意味在内。成书于五代时期的《开元天宝遗事》记载:“都人士女每至正月半后,各乘车跨马,供帐于园囿或郊野中,为探春之宴。”光绪《抚宁县志》载“‘上元’张灯,放烟火,戏秋千,妇女走百病,时则有春宴。”上述材料都明确记载走百病和探春宴习俗出现合流。

      在“走百病”民俗中,求子群体以妇女为主体,但对于祛病和春宴来说,则可以是男女同欢、老少皆宜了。之所以对女子出游大开绿灯,首先是为了祛病。封建社会里的女性,特别是年轻女子,受妇德的束缚,终年禁锢家中;大户人家的女儿更是深居闺阁,连楼都不得轻易下。元宵节却是例外,能得放飞出门且是夜游,踏街观灯走百病。年轻妇女梳妆打扮后,三五成群,健步行走,其信仰基础是因为相传这一天夜晚鬼穴空,百病都归尘土,所以此夜外出可以避疫,可避百病,否则的话就会终年手臂疼痛、头昏眼花。其次,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欧阳修《生查子》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书;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就是描述元宵夜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情境。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进相遇而一见钟情,《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定情,都反映了这一民俗。有学者指出:“‘走桥’其实不过是个形式,‘盛妆出游’才是正经。”宋代以来,在宋明理学的影响下,开始讲究男女授受不亲,所以出现男女不同游的讲究。如正德《江宁县志》载:“箫鼓声闻,灯火迷望,士女以类夜行。”意思是男女分别结伴而行。但是也有一些地方,仍是男女俱出。如安徽全椒、山东邹城等地都是这样。还有一些地方“走百病”时则出现了身份阶层的分别。如民国《翼城县志》卷十六载: “(元宵)士女夜游不禁,至十六日亦然。此二日间乡村男女观剧、观灯,恣意游玩。亦多来城,周历街巷,名曰‘走百病’,谓此一走而百病可除也。然亦庶民小户如此,绅士之家则否矣。”士绅之家不参与,其实因为封建礼教认为女子应该足不出户,男女更不应同游。但是,作为一种风俗论述与实践,“走百病”为妇女元夕出游以及男女同游提供了暂时越界的正当性。走百病以日夜接续、城乡交通、男女杂处、官民同乐、以及雅俗并陈的方式,颠覆“礼典”与“法度”所调控定位的日常(ev-erydayness)——从日夜之差、城乡之隔、贵贱之别到男女之防。而这种暂时性的越界与乌托邦里的狂欢,可以解释成盛世太平中民间活力的展现,也可以功能性地视为岁时生活的调节,或是积郁力量的抒解,但也可能被判定为对礼教规范与法律秩序的扭曲与破坏。因此尽管历代不乏士人从统治阶层的立场衡量,尝试祛除、禁绝所有非礼不经的行为。但衡诸历史,尽管民间狂欢的活动内容因时因地而演进分化,但究其基调,显然从未在元宵嘉年华会里褪色消失。

      不过,由于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妇女解放和妇女地位的提升、生育观念的转变以及狂欢娱乐手段的多样化以及一些偶发事件,晚清民国以来,不少地方的“走百病”的驱鬼度厄和求子生育内涵逐渐弱化,或者隐没于元宵节俗之中,甚至而渐渐消失了。如据张江裁《北平岁时志》载,走桥摸锁的习俗至庚子(公元1900)年正阳门被灾后才完全消失。《津门杂谈》指出:“原来在津卫里一般老根旧底大宅门的妇女们,一向是讲究大门不过,二门不出,规规矩矩的深藏在在家里。就是有时候到亲友家里‘出门’,也是车来轿去,轻易不肯随便的出现在街上。当年一般妇女,尤其是青年的妇女们,受了多年沿传下来的旧礼教所束缚,是处处不能像男子般那样自由行动。所谓正月十六这天,要巧立一个名目,叫做‘走百病’的日子,是一般妇女借题发挥的一个公开解放日子而已。时至今日,民智大开,潮流日趋摩登。一般时髦妇女,无论是千金小姐,或者小家碧玉们日夜可以出入各娱乐场所,或是在马路上游逛。早已是打破“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旧俗,冲开礼教束缚圈,不像从前那样受拘束了。所以这妇女界一年一度的正月十六‘走百病’日子,在今日津卫里已不像从前那样为一般妇女所重视了,当做一种习俗罢了。”

      综上所述,走百病习俗其实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兼具累积沉淀型和合流变形型类型特点的民俗,具有展现中华民族文化创造力的杰出价值的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具有促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增强社会凝聚力、增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作用;在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及文学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价值,值得深入研究。

(注释与参考文献请见原文)

本文原载:《民俗研究》2017年第2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李向平]“去他奶奶的庙” ——民间野生的国家想象
下一条: ·[喻学才]中国古代旅游神崇拜及祖饯风俗
   相关链接
·失传了的元宵节民俗:赶老鼠和走百病·[陈熙远]中国夜未眠——明清时期的元宵、夜禁与狂欢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