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二十四节气

首页民俗学专题二十四节气

[徐旺生]“二十四节气”在中国产生的原因及现实意义
  作者:徐旺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7-19 | 点击数:24284
 

  四、“二十四节气”的历史贡献、现实意义与未来价值

  (一)“二十四节气”的历史贡献

  至少在春秋战国,中国就已经确立了以农耕为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并逐步形成了精耕细作技术体系。这个体系的起点应该是如何把握农时。种植需要确定合适的时间才会有好的收获,它是一个较漫长的过程,需要各种自然因素配合,古人认识到这一点,所以才有“天人合一”与“三才”思想的形成。任何抽象的哲学理念都要有具体的操作措施才能实现其价值。农业生产始于种,终于收,把握农时是第一步,是关键,所以中国的古代农学哲学中非常强调把握农时,也就是说,如何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实现天人合一,并获得好的收成呢?这就需要利用“二十四节气”掌握农时,加上耕、耙、耱三者配套的抗旱保墒体系,再辅以中耕除草,成为以少量土地养活众多人口的技术依靠,构筑了一条通往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路径。可以说,农耕基因决定了中国古代的文明类型,它促成了天人合一哲学的产生,进而孕育了“二十四节气”概念和耕、耙、耱三者配套抗旱保墒体系(南方的耕、耙、耖三者配套),构成了古代的精耕细作技术体系。

  (二)“二十四节气”的现实意义

  在今天的中国社会,民以食为天,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如今的中国农业是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引进西欧农业模式,加入了许多工业化要素,诸如化肥、农药与机械,其中化肥与农药在作出贡献的同时,存在诸多难以回避的问题,诸如耕地质量下降、黑土层变薄、土壤酸化、耕作层变浅等问题,河流水质普遍下降,环境污染问题突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生态系统退化明显,建设生态保育型农业的任务更加困难。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遵循天人合一的思想,传承“二十四节气”背后所包含的理念,更多地利用传统的有机肥料与生态农业模式,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种养结合,循环利用,找到与自然和谐的生产方式,所以说,“二十四节气”理念将以新的形式服务于中国当代农业。

  “二十四节气”理念主要告诉人们要特别关注农时,即尊重自然规律,什么时候耕地、播种、中耕除草、收获与贮藏等,都要遵循一定之规。“二十四节气”这一知识体系在今天依然没有过时,这是因为不管今天农业生产如何发达,基础的原理不会变化,即依赖自然而生产,依然要遵循自古以来形成的尊重自然的知识体系,指导生产的各个过程。

  “二十四节气”同时还可以对美丽乡村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我们知道,不管工业化的程度有多高,乡村依然会是中国社会的最大板块,乡村的和谐依然要与工业化进程并行不悖,城乡之间的互动应该是双向的、良性的,不能因为工业化而让乡村失去了它应有的韵味。通过传承“二十四节气”,生活在都市的人们能够了解乡村,时时刻刻提醒人们,城市不能离开乡村,让都市的人们能够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亲近自然。

  (三)“二十四节气”的未来价值

  当中国越来越多地站在世界舞台中心时,“二十四节气”就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名片,她体现出了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宗旨,有利于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

  中国由于人口众多,GDP每增长一点,就会影响世界格局的变化。当中国人用西欧的方式提高生活品质时,世界的需求便会发生变化,自然影响到世界经济的每一个方面。当中国人提出“一带一路”的构想时,西方一些国家很不适应,认为这是中国试图主导世界的行为。但是,如果从文化的基因来看,中国的文化基因实际上是以“二十四节气”为代表的和谐理念,而不是征服理念。“一带一路”是一种用玉帛替代干戈的最好形式,中国文化中没有殖民理念,欧洲人征服美洲的行为不会在中国文化中找到。所以,当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时,实际上是无意间送给中国人的大礼,我们应该很好地使用这个名片,排除干扰,推动全球基础设施建设,为整个人类谋福祉。

  参考文献

  [1]温少峰,袁庭栋.殷墟卜辞研究——科学技术篇[M].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3.

  [2]沈志忠.”二十四节气”形成年代考[J].东南文化,2001(1):53-56.

  [3]徐旺生.中国农业本土起源新论[J].中国农史,1994(1):24-32.

  [4]吴国盛.科学与礼学:希腊与中国的天文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134-140.

  [5]斯琴毕力格.太初改历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50-54.

  [6]黄其煦.东南欧的农耕文化及其在农业向欧洲扩展中的作用[J].农业考古,1987(1):129-135.

  [7]赫西俄德.工作与时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8]徐旺生.制度及文化缺陷与秦汉以来的农民起义问题——从猴群现象谈起[M]//三农中国13辑.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181-190.

(本文刊于《中原文化研究》2017年第4期,引用请以刊物原文为准。)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会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崔若男]民俗学家的二十四节气新解
下一条: ·专家学者齐聚杭州共探“社区参与”实现非遗“活化”
   相关链接
·“二十四节气”保护工作暨摄影作品展通气会 在中国农业博物馆举行·中国农业博物馆拟建“二十四节气”文化遗产数字化保存数据库
·“二十四节气”创意作品走进联合国·“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学术研讨会 在安徽淮南市举行
·邮政开展 “二十四节气”系列文化创意活动·浙江省“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座谈会在三门县举行
·登封“二十四节气”文化传承获专家学者认可·冬至日开启“二十四节气”保护
·“二十四节气”,未来如何传承·古埃及历法与“二十四节气”惊人相似
·中国哪些古书记载了“二十四节气”?·文化部举行“二十四节气”列入“非遗”名录发布会
·文化部:“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意味着更多义务和责任·“二十四节气”传承保护任重道远
·专家学者呼吁更好地传承“二十四节气”·学者专访:“二十四节气”在现代社会有何功能?
·“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何星亮]从传统节日看古代中国人的和谐理念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