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人类学本土化与田野调查
——元江调查四人谈
  作者:胡鸿保 周星 刘援朝 陈丁昆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2-24 | 点击数:14708
 
周星:老胡在博士论文中特别突出地提到了山地民与平坝民之间的关系,在讨论坝区的绿园个案时,并没有忽视上述关系的背景,这对我印象很深。在我看来,山地民与平坝民之间历史上就已存在的种种关系,乃是元江模式中“山坝结合”的地方文化传统的资源或背景;但仅此并不能构成元江模式,如果没有地方政府的主导,这个发展模式是难以想象的。实现了境内少数民族联合性区域自治的地方政府,面临和致力于建设的是一个多民族的地方族际社会,因此,元江发展模式必须兼顾该社会内各个民族的共同利益。在这个地方族际社会里,资源互补而共享、文化多元而互融,地方自治政府的每个决策,实际上都程度不同地影响到各个少数民族基层社区的生活和发展。随着地方政府在当地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日益加强和区域自治制度下各民族主体意识的张扬,其社会和文化的变迁进程也将持续发展,一体化和多元化的两个趋势将会相互交织,既可能演化成资源,也可能滋生出问题。
胡鸿保:周星,你的报告很长,我们几人倒是传阅了,但别人没有机会拜读。你是否介绍一下?
周星:元江的调查问卷经计算机处理,将与云南省及全国其他地方的问卷一起汇总,有关的统计分析报告将成为本课题研究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得以发表。根据调查组的分工,基于元江调查的体验和资料,主要是社区观察和访谈资料及社区和地方政府提供的资料,我向课题组提交了一份题为《元江发展模式与地方族际社会》的研究报告。这个研究报告还不成熟,尚未能与有关的统计分析报告相互参照。仅就个人体验来说,我在调查和研究中特别关心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元江发展模式。讨论我国多民族地区的社会和文化问题,尤其研究民族关系问题时,有关“发展”的问题常是研究者难以回避的,在元江更是如此。朱赤平先生建议以元江为调查地的理由之一,便是元江模式已有了很好的实践,很需要做进一步深入研究。注重边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实际上也是费孝通教授和我所从事民族研究的特色之一。正是由于关注发展,才使我在报告中特别留意地方政府的作用。
2.关于文献研究。我们在元江的调查研究,得益于前人学术成果的地方很多。例如,胡鸿保博士1989年的博士论文不仅提供了“绿园”的个案,他对元江之作为文化接触地带的“典型性”及对山地民和平地民之间关系的理解等,对我也有不少启发。此外,包括地方史志在内的地方文献,也是我们所必须倚重的资料。
3.不仅应注意到“多元文化并存”的事实,还应注意到“族际文化共享”的状况。以往过多对文化做族别的分类和研究,常使研究者忽视了多民族社区里族际文化共享的重要性。族际文化共享之状况的普遍存在,乃是与多民族社区的成立相互对应的,因此,我倾向于在报告中将多元文化并存和族际文化共享联系起来看,同时给它们以同等的重视。坦率而言,因调查时间较短,我的报告对元江地区多元文化并存及族际文化共享的把握,还是表面化和十分初步的,这是今后该进一步深入的问题。
4.关于地方政府主导的地方族际社会。我认为,元江实际是一个由地方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的县级地方社区,是一个地方族际社会。它当然有一个漫长的历史形成过程。如果仔细分析,可发现这个地方族际社会有一些重要的特点,例如,其社会结构除一般意义上的城乡关系、工农业关系外。还有基于族群的立体分布而形成的山区和平坝间的关系、地方政府主导的族际社会与各族基层社区的关系等。关于地方政府主导的意义及其与多民族联合实行区域自治的关系,关于“地方族际社会”这个概念的界定,当然还应有进一步的说明与发挥,因问题比较复杂,不妨留待来日。这里提及它们,除其中多少包含了自己研究的一点新意外,还由于它们是在研究者变换了观察和思考的角度之后才得以发展出来的看法。
最后,我还必须注意到元江这个地方族际社会目前所处在的社会和文化变迁过程,我试图通过生活方式(以家用电器的普及为例)、多语现象和族际通婚三个方面来分析元江正在发生的变迁,尽管它们还都是粗线条的,但我相信它们都是十分重要和有分析价值的。
胡鸿保:假如再有机会,你以为还可以从哪些方面进一步完善你的这项研究呢?
周星:我的这篇研究报告,也有不少缺点,首先因调查时间短,社区观察和访谈还不很深入,尤其对山区各族的社区研究尚有待开展。其次,对已经获得的有关元江的问卷调查资料及统计数据尚未能利用,未能将其与地方政府提供的数据相互参证、相互补充,这是下一步应做的工作。再次,报告提出的一些新观点和新概念,还须进一步推敲和论证。此外,关于本课题在当地的研究,也有不少问题和参考文献尚需进一步开掘和拓展。我希望在以上各方面,都能得到大家的批评和指数。
胡鸿保:援朝兄大作中对亲属称谓做了仔细分析,收集了不少族谱、墓志之类的宝贵材料。不知正题之外可有杂感?以前有人认为人类学的田野工作没有被丢弃的生活素材,真可谓“嘻笑怒骂皆成文章”!
刘援朝:我到因远是做问卷调查,调查有三个村落200户人家。调查中有种惊人的一致:几乎所有的白族家庭在回答“若有财力,首先打算干些什么”,都回答“上学,有能力就读大学”。而确实,在调查的200家中,子女上大学的已有十来家,而且有一户竟是家中四个子女全部考上了省内或省外的大学,而户主不过是一农家妇女,丈夫也只是在因远镇工作的一个职员。令人惊奇的还不止这一点。小小因远镇,不过四千来口人,镇上竟有一个小小的图书馆,图书馆藏书千余册,从文学名著到农牧科技应有尽有。图书馆还订有二十几种报刊,从通俗文学到颇有学术气息的刊物。书籍、报刊都可供借阅。小图书馆每日晚7 点开馆,11时闭馆,每日总有十来个年轻人在此翻阅报刊,借阅也极简便,只要给10元钱,便可借两本书,还书退钱。图书馆外是一个不大的蓝球场,图书馆上是录像厅,但录像厅时常关门,据说看录像的不多。这时常使我想起在他处小镇上调查时,录像厅人头攒动、图书室不是没有,就是十分冷清,多么鲜明的对照!
胡鸿保:小陈,你家毗邻因远白族聚居区,是否也是受此优秀学风的熏陶?毕竟哈尼族读到博士的为数不多,这可能与掌握汉语言文字的程度有一点关系。你说呢?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神话学与“中华文明探源”
下一条: ·刘魁立:台湾的中华传统文化
   相关链接
·[田逸凡]现代民俗问题格意识在中国的发生和应用性探讨·[彭田菲]仪式操演与身体建构:基于鄂西土家族“撒叶儿嗬” 丧葬仪式的田野调查
·[卢朝阳]民俗学研究的“地方化”探讨·[兰维]明清浴佛节民俗研究
·[靳思怡]西方经典民族志中的田野经验·[黄景春]民间文学研究向田野要什么?
·[祝鹏程]钟敬文与“人民口头创作”:因缘、调适与影响·[黄涛]语境理论视野下民俗志书写范式的适度革新
·[张宏赡 栾莺]白俄罗斯伊万·库帕拉节田野调查手记·[李吉安 李羕然]乡村民间信仰的调查与探索
·[陈杰]盘古神话的生成:本土化与地方化的结合·[曾瑜媛]粤港澳大湾区非遗在地化实践思考
·[刘广宇]中国节日影像志:回到节日本身的理论自觉·李扬主编:《走进田野——民俗文化调查札记》
·[杨镕]国家级非遗环县道情皮影戏的田野调查报告及反思·[孙鹏飞 赖晓平]荆楚民歌秧田号子《啰啰咚》的田野调查与研究
·[苏永前]作为对话场域的“神话/历史”:两种人类学的“神话/历史”之辨·[苏林]看见、记录、表达:影视人类学视阈下的民俗文化记录
·[李牧]现当代艺术的民俗学根源·[丁木乃]彝族坨坨肉食俗及其社会文化意义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