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春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春节专题

在怀旧与创新间纠结:京城庙会,沦为“鸡肋”?
  作者:记者 苏丽萍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2-07 | 点击数:15458
 

  庙会蕴藏着文化及商机,但是开发这些不能全指望市场来解决。政府在规划、管理上,还有着很大的作为空间。举例来说,小吃是庙会的主角。但是,庙会上的老字号小吃,却是遭遇“克隆”最严重的地方,正宗老字号追查假冒商标又有难度。而庙会小吃的招标经营权,却只需要提供经营许可证、食品卫生许可证、健康证就可以,而不需要经营者提供商标注册证明,这无疑给商标侵权提供了机会,对于庙会的本来形象构成了伤害。而今年龙潭庙会烤串挤掉小吃,不少人认为没有年味,但在商家看来,赚钱才是最重要的。对此,有专家表示,庙会是文化产物,文化才是庙会的核心,商业性只是附加价值,两者虽缺一不可,但是商业性不能凌驾于文化价值之上。而目前庙会举办重点过度集中在项目招商、价格竞争上,忽略了文化,自然丢掉了品质。

  一些年轻人则认为,目前的庙会多为公园展览式的静态庙会,应当提倡一种行进式的庙会,让男女老少都可以参与进来。或者增强互动,多一点儿个人参与的竞技活动,让有一技之长的“达人”们显一显身手,露一露峥嵘,不仅可以活跃气氛,还可以还原庙会传统中固有的自发性和节日狂欢的喜庆劲儿,一定能吸引更多的人,造成大的文化景观,其在隐性收入和提升庙会品牌方面发挥的作用将难以估量。

  也有专家建言,北京的庙会欲摆脱同质化的尴尬,可做区域性的规划。南部城区的庙会,如龙潭庙会,可主打宣南文化、天桥文化,重现老北京市井生活;北部城区庙会,如地坛庙会,可主推皇城、坛庙祭祀文化;东部城区的庙会可以粮仓文化为特色;西部城区庙会可再现老北京贵族节庆习俗。这样不同地区的庙会主打其地域性的文化,既避免了同质化,又能弘扬老北京传统。

  看来,庙会创新真到了动真格的时候了,其关键是要提升文化品位,而这又要把握好怀旧与创新的分寸。近几年出现过一些新庙会,盲目照搬旧有形式或西洋模式,都不能持久。其实,办庙会还是应解放思想,开拓思路。只有创新,才能给传统注入活力,才能使怀旧也怀出另一番值得回味的滋味,从而使庙会获得社会的认同,长久地生存下去。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2012年02月07日07版)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杨华:中国传统的春节礼俗
下一条: ·[王辉]2008:春节中的第二故乡
   相关链接
·“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
·[周逸敏]常州庙会和节场的特色与新时期发展·[马兰]中国民间信仰的研究模式
·[刘师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野下的昆明官渡古镇土主信仰研究·[兰维]明清浴佛节民俗研究
·[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
·[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
·[李向振]庙会献戏活动与村落生活的运辑·[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
·[张凤霞]民俗影像片的叙事实践·[张宏赡 栾莺]白俄罗斯伊万·库帕拉节田野调查手记
·[徐永安]玄帝(真武)信仰:三个香会调查报告·[李吉安 李羕然]乡村民间信仰的调查与探索
·[韩李英]春节习俗食鱼的吉祥文化浅析·[高忠严]重塑“地方感”:作为象征的昭君节和藏山大王庙会
·[林海聪]图文共现的民俗档案:清代至民国时期妙峰山庙会的多元记录·[张佳伟]皇帝的节日生活实践及其对节日资源的使用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