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历史记忆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历史记忆

[王明珂]反思性研究与当代中国民族认同
  作者:王明珂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11-18 | 点击数:24012
 

  不只文本与情境有对应关系,文本结构与情境结构之间亦有对应关系。譬如,华夏帝国自秦汉以来被复制、沿承,成为一种结构化的情境(或本相),相对的,《史记》的基本书写体例也被复制、沿承,自《汉书》、《后汉书》之书写以来,其文本结构之相似性形成正史文类,一种结构化的文本范式。如前所言,《史记》文本的完成与出现,对应的是战国至汉代形成的华夏认同与华夏帝国情境。如此,华夏认同与华夏帝国情境的稳固性与延续性,也反映在正史文类的形成上。相对的,正史文类一旦成为中国叙事文化的一部分,它便不断产生结构类似的正史文本;正史文本缔造的历史记忆,也强化华夏认同与华夏帝国及其内部人群之区分与边缘。

  长程历史观点

  由《史记》与华夏帝国形成的关系,以及该书首篇便以“黄帝”为华夏之血缘起始,便可知在后现代学术潮流下被视为近代中国国族符号的“黄帝子孙”概念实非近代的建构。此也说明一个事实:诠释中国之当代与现代性,包括当代中华民族与中国,不能只从近代历史变迁谈起。一种“近代主义”最常见于后现代研究之中——认为近代由西方传来的民主思潮、民族主义、资本主义等等“现代性”,彻底改变并造成当代中国。因此,回溯此近代国族知识(主要为历史与文化知识)的建构过程,学者得以解构作为“想象的共同体”之近代国族,以及解构作为“被创造的传统”之当代传统文化。这样的看法,实忽略了所有的近代世界变革,都奠基于本地长期历史过程所造成的历史及文化情境,以及与此相关的历史与文化记忆。

  如前所言,以“黄帝子孙”这样的概念而言,它并非近代国族主义下清末民初知识菁英们的集体创造;相反的,它代表由传统华夏认同延续而来的一种共祖记忆。我们再举一个例子,秦汉时期当蜀地进入华夏,蜀人成为华夏之人时,蜀地知识菁英也以蜀(或巴蜀)为黄帝后裔受封之地。晋人常璩所著的《华阳国志》,是目前所见最早描述巴蜀及其他南方地区之著作。常璩为蜀人,因此本书可视为汉晋蜀人对本土历史、地理的诠释与记忆。关于蜀的起源,常璩接受华夏文献之说,称古蜀为黄帝之孙帝喾的庶子所封之地。如此,常璩不但透过蜀之古帝王使得蜀人成为黄帝之后,谓巴蜀为帝喾“庶子”所封之地,也等于自承蜀人为中原华夏(黄帝嫡传)的边缘和部分。同样的,这样的文本产生于当时蜀人自称华夏但居于华夏边缘之情境,此文本之流传也强化蜀人在华夏中的现实情境。

  汉与魏晋南北朝时期,通过“姓”并自称为黄帝子孙的家族有增加趋势——有华夏域内之各朝帝裔与门阀世族,有以非华夏入居中国的君王及他们的部族大姓家族。到了唐、宋时期,由于科举带来的社会流动,有姓并得溯及一位英雄祖源的家族逐渐普遍,愈来愈多的士族之家直接或间接成为黄帝世胄。又由于北朝隋唐以来,许多北方草原豪族在华夏化之后,他们不攀附黄帝而自称是炎帝之裔——这是后来华夏自称“炎黄子孙”的主要渊源。唐代武后曾问他的大臣,有学问的人谈起各氏族的由来,都说是炎帝、黄帝之后裔,难道上古没有一般老百姓吗?⑨ 这个记载,也说明当时“炎黄子孙”概念已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中相当普遍了。到了清末民初,中国民间大多数的家族都有了家谱。私修家谱中有一个重要章节即姓氏源流,透过姓氏源流,许多家族便与“黄帝后裔”直接或间接牵上了血缘关系。以上例子也说明,当代许多中国人自称“炎黄子孙”,此并非只是近代国族主义下的建构,而是有更悠久的历史。

  《华阳国志》之书写,处处都强调本地为整体帝国的一部分,显示此文本是某种现实本相下的表征,一种文本对现实本相的模拟。这现实本相便是,当时巴蜀(其人与其地)为华夏整体的一部分。由于《华阳国志》之作可说是对现实本相的完美模拟,因此它的书写体例、风格也被后世在同样现实本相(情境)下的作者模仿,形成方志文类。方志文类成为中国叙事文化的一部分,它不断产生结构类似的方志文本,强化本地为(华夏)整体一部分之历史记忆。方志文类产生的文本,强调空间上的华夏部分与整体之关系;另一文类,族谱、家谱,则强调血缘上的华夏部分与整体关系。

  人类生态与社会本相

  以上所谓长程历史,并非指的是一些历史文献所记载之英雄言行、事件之集结,而是指历史文献叙事(作为社会记忆)所反映或隐含的社会本相及其变迁。社会本相指的是,人类生存资源的分享、分配与竞争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社会认同与区分体系,以及在此体系中的相关权力关系与意识形态。

  譬如,以有关黄帝的历史为例,反思性历史研究的重点不在于黄帝与炎帝究竟是兄弟,或是分属不同部族的敌手,不在于匈奴、慕容鲜卑、拓跋鲜卑是否为黄帝后裔,不在于鲜卑宇文氏或契丹耶律氏之祖是否为炎帝神农氏,而是透过文本分析来探索,何时、何人有此之说,为何有此之说,也便是探究产生此社会历史记忆的“情境”。这情境,也便是一种社会本相。我曾由气候变迁及因此造成的人类资源竞争,来解释自称“黄帝子孙”之华夏与北方游牧社会的形成。⑩ 简单地说,公元前2000-1000年华北之气候干冷化,造成整个东亚新石器晚期以来各地的社会经济变迁。在华北黄土高原的北方,约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出现畜牧化、移动化与武装化人群,向南争夺宜于农牧之地。南方较适于农业的黄河中下游则朝权力中央化、社会阶序化发展,终于形成商与西周王朝。北方畜牧化、移动化与武装化人群(戎狄)持续南向争夺资源,最后导致在公元前八世纪西周王朝的灭亡。这个发展,使得东方的西周封国产生相对于“戎狄”的我族意识,他们开始自称诸夏或华夏。在华夏认同下,他们一面共同抵抗或打击北方戎狄,一面在政治之合纵连横中渐趋统一。华夏认同的出现,政治上的华夏一统,与华夏共同祖源历史(黄帝子孙记忆)的形成,三者同时进行并相辅相成,反映在春秋战国时诸国争霸、兼并及后来秦汉的统一,以及“黄帝”成为华夏历史记忆中的共同祖先之过程上。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王明珂]由族群到民族:中国西南历史经验
下一条: ·[张利民]谈中国近代城市文化的乡村情结
   相关链接
·[谢红萍]身体技艺、文化认同与区域发展·[温秀秀]仪式文艺视域下新时代赣南采茶戏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涂亚君 东杰夫]艺术感知与文化衍生:民间传统手工艺的艺术体验应用实践·[孙正国 夏楠]大禹叙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研究
·[苏明奎]运河文化遗产的生活化传承:北运河流域民间花会的历史记忆与地方实践·[刘师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野下的昆明官渡古镇土主信仰研究
·[李翠含]生生不息 代代相传: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逻辑研究·[万建中]从民族饮食到“中国饮食”的转型
·[张勃]精神返乡与历史记忆:易代之际的民俗书写·[向柏松 张兆芹]神话学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黄龙光]祖先的鼓舞:彝族花鼓舞的身体叙事与历史记忆·[张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语言能力
·[张成福]历史记忆、文化资本与国家级非遗·[李翠含 吕韶钧]民族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维蕴涵
·[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邢莉]当代乡土社会神圣空间历史记忆的重构与族群关系的再生产
·[刘璨 高有鹏]中华创世神话的文化谱系·[张晨]“圩”场情感交融的历史过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地方经验
·[阿布都外力·克热木]从我国三大史诗来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王宪昭:在古老神话中解读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