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理论自觉与中国的学术话语权
——访著名社会学家郑杭生教授
  作者:郑杭生 记者 李潇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9-25 | 点击数:9768
 

  记者:对于“理论自觉”今后的深化,您认为中国社会学还应当做些什么?

  郑杭生:关于理论自觉今后的深化,我想,我们还要进一步深入理解中国社会学“理论自觉”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到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首先,我们要认识,理论自觉是提高中国社会学理论地位的有效途径,即它是中国社会学在世界社会学格局中由边陲走向中心的必由之路,是改变话语权状况的必要条件,是增强自主创新力的必具前提。

  理论自觉使我们增强学术的主体性、反思性,从而使我们产生强烈的处在边陲、但是不甘边陲的动力。如果处在边陲、自甘边陲,那就失去了任何由边陲走向中心的可能。

  理论自觉使我们觉悟到,适合西方社会概括出来的那些话语,并不都适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我们要根据中国的情况,概括和创造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学术话语,从而打破、改变学术话语权一直为西方社会学垄断的状况。

  理论自觉使我们认识到,中国社会学界担负着理论创新的责任,我们有可能是创造者,而不仅仅是外国理论的贩卖者或掮客。

  上述三个必由之路、必要条件、必具前提旨在说明,理论自觉是提高中国社会学在世界社会学格局中理论地位的有效途径。

  中国学术必须要有自己可美的东西

  记者:中国学术走向世界,必须有自己的理论前提和学术体系,如果依赖国外的理论教条,按照国外学者设置的特定话题和理论导向来增加中国的案例,就会使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产生依附性,在文化软实力竞争方面就不可能有自己的话语权。

  郑杭生:这个问题非常重要。费老的十六个字“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文化文明观。这是处理我们自己的文化文明与西方文化文明,其中包括中西社会学理论关系的准则。我要补充的是,我们必须有自己可美的东西。没有自己可美的东西,还是为别人做嫁衣裳。我们对外国的文化文明、社会学理论都要避免两个极端。我体会在中国走极端,无论哪个极端,其结果都是不好的。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国力的增强,外国社会学者已经对我国社会学界刮目相看,过去那些很难见到、很难请到的外国大牌学者,现在相对来说容易见到、容易请到了,这是因为他们现在也渴望进一步了解中国,深入研究中国,他们的心态改变了。这从一个方面说明西方社会学的话语气氛变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自己不提高主体性、反思性,不拿出真正有水平的东西来,最终是得不到别人的尊重的。我们要认识到,理论自觉是提升中国社会学理论内涵的内在要求,因为只有理论自觉才能实现中国社会学的元理论的转向,实现本理论的创新,实现分支理论的开拓。

  “多一点学派,少一点宗派”

  记者:您倡导“多一点学派,少一点宗派”,这是一个促进中国学术健康发展的重要理念。请您谈一谈学派建设对于学术发展的意义。

  郑杭生:“理论自觉”还是形成社会学中国理论学派的巨大动力,因为只有“理论自觉”,才能推动学派核心理念的提炼,促进核心团队的凝聚,推进学派氛围的形成。

  我一贯主张,在学术问题上可以争论得面红耳赤,但这不应影响学者之间的友谊,因为这是两个不同的领域——学术领域和非学术领域。如果在学术讨论和批评中掺进种种非学术因素,或者因为学术观点不同而影响学者之间原有的友谊,在我看来,都不能认为是适当的。

  我也一向主张中国学术界“多一点学派,少一点宗派”。学派要靠正常的学术争鸣来促进。学派应该是从不同的方面抓住和体现时代的精神,这是学派的灵魂、学派的生命,否则所谓“学派”就只是徒具形式而无实际内容的空壳。真正的学派是理论自觉的高层次形式——理论自觉成为一个学术共同体的共识。

  社会学的中国理论学派,是中国社会学的支撑点。这样的学派越多,表明中国社会学的力量越雄厚、水平越高超,越有生命力和创造力。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9-9 15:25:16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发展跨文化传播学 提升中国的国际传播力与竞争力
下一条: ·美国的中国研究:历史与现状
   相关链接
·[李莹]从“第三田野”视角看非遗保护工作中的存在问题·[刘广宇]中国节日影像志:回到节日本身的理论自觉
·[袁帅]丧葬仪式专家话语权表现形式及特性·[孙春旻]口述实录:话语权的挑战
·[贺照田]制约中国学术思想界的几个问题·[毛巧晖]现代民族国家话语与民间文学的理论自觉(1949-1966)
·[郑杭生]促进中国社会学的“理论自觉”·[郑杭生 童潇]中国社会学史研究的理论框架与现实追求
·在世界文化语境中赢得话语权──访青海社科院院长赵宗福·[郑杭生 陆益龙]增强理论自觉 促进学科发展
·[张广生]日常生活、权力与真相·[杜靖]30年来汉人乡村人类学发展的知识脉络与生长点
·[耿占春]地方与叙述·[左玉河]现代中国学术体制之创建
· [刘继明]我们怎样叙述底层?·[唐小兵]底层、知识分子与民粹主义
·[唐小兵]底层话语与大陆知识分子的内部分裂·[刘旭]底层能否摆脱被表述的命运
·[何明]文化持有者的“单音位”文化撰写模式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