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理论与方法

首页民俗学专题理论与方法

[陈金文]试论民间文学研究的多学科视角
  作者:陈金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4-29 | 点击数:11571
 

  民间文学经常性的反映人民群众的道德伦理观念,是人民群众进行自我道德教育的教科书。恩格斯说:“民间故事书还有这样的使命,同圣经一样培养他们的道德感。”[17]正如恩格斯所说民间文学具有培养群众道德观念的作用。长期的阶级社会,掌握书本知识的文人主要通过学习儒家经典,培养自己的道德伦理观,民众则是通过民间口头文学进行自我教育。恩格斯说德国民间故事书是德国人民的《圣经》,那么,中国的民间文学作品就是中国普通百姓的《论语》。普通劳动者不识字或识字很少,他们基本上没有接受书本知识的条件,但他们同样有接受伦理教育或道德教化的内在要求。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下层社会的民众就是通过民间文学口口相传的方式接受或传播道德伦理观念,并用以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的。总之,民间文学反映人民群众的道德伦理观,具有道德伦理教育的功能,因而,它是研究传统社会民间道德伦理观念的重要材料,伦理学视角是民间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

  民间文学是方言的文学,是通过乡音土语来传承、传播的,是研究方言的好材料。可以说,我国民间文艺学科产生之初,人们对其语言学价值就应该有一定的了解。歌谣学运动的重要领导者周作人曾在《歌谣》周刊上发表《歌谣与方言调查》一文指出歌谣与方言关系密切,“歌谣原是方言的诗”[18]。此后,民间文学的语言学价值也一直为学者们所重视,直到今天,一些语言学家对方言的调查还往往是先从民间俗语、谚语、歇后语等入手。再看看各地编撰的地方志,无论是县志、还是市志等,所有介绍方言的部分几乎都是以流传于当地的传说、故事或歌谣、谚语作为语料来加以说明的。由此可见,民间文学是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资料,语言学也是民间文学研究不可缺少的一个视角。

  从文艺学的角度审视民间文学也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强调从多学科视角研究民间文学,但并不排斥对民间文学做文艺学的研究。但是,要说明的是,民间文学的艺术审美研究只是民间文学多种研究形态中的一种,与从其他学科视角下展开的民间文学研究属于平行关系,而不像在作家文学研究中那样起统领作用,居主导地位。如前所述,民间口头创作在艺术自觉方面区别于作家文学,表现出一定的复杂性,因而,我们不强调或突出对它做文艺审美研究,但民间口头创作也属于文学,无论是自觉还是不自觉,各类民间文学作品或多或少都表现出一定的文学性,因而,对它的研究肯定少不了审美的视角。民间文学经常创造和发展出新的艺术形式,不断为文学开辟新的领域;它还为作家创作提供大量的形象和素材,对作家文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与作家文学相比,它有着自己审美特点,譬如语言的朴素、简洁、形象、自然,就是一般的作家文学所难以企及的。总之,文艺学研究也应该是民间文学研究的一种重要形态。

  如上所述,我们认为民间文学具有多学科价值,倡导大家从多学科视角研究民间文学,其中重点强调了历史学、民俗学、民族学、伦理学、语言学及文艺学等学科视角。但是,我们也提醒大家,当从任何一个学科的视角去审视民间文学时,都要注意到以下两点:一是,民间文学既然被冠之以“文学”之名,大家就应该认识到,在许多场合,它也和作家文学一样属于话语虚构,所反映的生活内容是虚拟的或假定的,因此,我们无论是从哪一个学科的视角审视它,都不要轻易把它反映的内容看作是生活的真实。一些学者在民间文学的研究过程中,去考证梁山伯、祝英台,董永,或者刘三姐的籍贯,提出某某传说人物是某地人的说法,无疑是不严肃,也是不科学的。二者,民间文学属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许多今天仍流传于人们口头的民间创作,实际上大都在千百年前就产生了。因而,我们从任何一学科视角研究民间文学时,都应该意识到它可能表现出的历史的局限,譬如民间关于一些动植物药物价值的传说或农谚、气象谚,都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智慧的结晶,但这些终究是靠直觉或感性经验获得的,因而,究竟正确或科学与否,还要通过现代科技手段来进一步鉴定;另外,民间文学中所反映的历史观或道德伦理观等,也会经常表现出时代的局限。以上两点,是我们从多学科的视角审视民间文学时所应该注意到的。

  从多学科的视角研究民间文学,是钟敬文的一个经常性的观点,这一观点也为学界所普遍认可,即如某人,虽以为钟敬文“学术实绩薄弱”,“没有留下什么掷地有声、风标高举的学术范例”,但其对钟氏所倡导的“民间文学研究之意义,实是多角的”之说法,还是非常赞同的,他说:“这样的倡导,对于民间文艺学的健康发展,显然是十分有益的。”[19]可见,从多学科的视角研究民间文学的观点是学界之共识,其正确性应该是不容置疑的,但是,至今学界还有一些人在研究民间文学的过程中,仍缺乏这种从多学科视角审视民间文学自觉性,认识不到民间文艺研究与作家文学研究的区别,而仅囿于艺术审美研究之一隅。故而,本人不揣浅陋,再就该观点发表一点个人的浅见,以期引起这些同志的注意,从而推进从多学科视野下对民间文学的深入研究,以有益于民间文学研究整体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1] 钟敬文:《前奏曲》,《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下),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第19页。

  [2] 钟敬文:《加强民间文艺学的研究工作》,《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上),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第441页。

  [3] 刘守华、巫瑞书:《民间文学导论》,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第50-53页。

  [4] 段宝林:《民间文学概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版,第36页。

  [5] 巫瑞书:《民间文学名作鉴赏》,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第7-22页。

  [6] 童庆丙:《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版,第314页。

  [7]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二),人民出版社,1995,第118页。

  [8] (后晋)刘昫:《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第717页。

  [9]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第8296页。

  [10] 高等学校民间文学教材编写组:《民间文学作品选》(上),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第77-82页。

  [11] 姜彬:《中国民间文学大辞典》,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第403页。

  [12] 周作人:《周作人民俗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第98页。

  [13] 袁珂:《神话选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第289页。

  [14] 巫瑞书《民间文学名作鉴赏》,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第210页。

  [15] 张紫晨《民间文艺学原理》,花山文艺出版社,1991,第224页。

  [16] 巫瑞书:《民间文学名作鉴赏》,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第17页。

  [17]恩格斯:《德国的民间故事书》,《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四),曹葆华、孟庆生编译,人民文学出版社,第401页。

  [18] 周作人:《周作人民俗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第108页。

  [19] 陈泳超:《中国民间文化的学术史观照》,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第278页。

  (本文发表于《民俗研究》2009年第4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刘晓春]从“民俗”到“语境中的民俗”
下一条: ·[安德明]朝向民俗学的新视角
   相关链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民间文学”回归中国语言文学二级专业目录
·[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朱家钰]从角色到人物:故事学的层级术语体系
·[赵莎]重回本土:对民间文学现代性论争的反思·[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
·[杨李贝贝]守护边地文学:《边疆文艺》及其生成·[孙宇飞]1952-196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民间文学出版史
·[孙华月]网络语境下民间文学的一种新机遇·[施爱东]学科建设的自由路径及其限度
·[任积泉 苑秀琴]河西宝卷文化生态的形成及其对当代非遗传承发展的启示·[秦选涵]论中国民间文学学科的审美理想与实践逻辑
·[毛巧晖]多元喧嚣与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的转向·[吕殿增]杨七郎墓传说的精神遗产及其保护
·[陆薇薇]日本民俗学传说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刘文江]《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传说·甘肃卷》相关文献的编纂与传说学四个基本理论命题的实证
·[梁家胜]论数字时代民间文学的开源性·[黄景春]民间文学研究向田野要什么?
·[胡南]回到人的立场·[符腾]浅论《搜神记》民间文学的小说编成之我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