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田野研究

首页民俗学专题田野研究

[麻国庆]“公”的水与“私”的水
——游牧和传统农耕蒙古族“水”的利用与地域社会
  作者:麻国庆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0-26 | 点击数:15881
 

  三、作为“公”的水和草的“悲剧”与草原汉民族移民的开发——以内蒙古锡盟白音锡勒牧场为例⑤

  在内蒙古草原,作为“公”的水和草的“悲剧”的发生,除自然的原因外,主要是近代以来与作为农耕的汉民族对草原的开发联系在一起的。而这种以经营农业的思想来经营草原的方式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草原的开垦在1950年以后在一些地方出现了“四滥”(滥砍、滥收、滥垦、滥采)现象,这些对草原生态和水资源的破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笔者调查的内蒙古锡盟白音锡勒牧场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末,仅明显退化的草场就达20%以上。这里以笔者的调查地——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白音锡勒牧场的“水”、“草”的利用为例,来看“公有的悲剧”是如何发生的?在这一过程中国家、政府、牧场、人之间的关系如何?特别是汉族的移民如何开发这一草原?

  欧亚草原是世界上最大的草原区,从欧洲东部一直延伸到中国东北、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属于欧亚草原的一部分。位于内蒙古草原区的中部,是温带草原的代表、为中国三大草原之一。而笔者调查的白音锡勒牧场是锡林郭勒草原上第一个国营牧场。于1950年建场。建场时职工只有20人,到1990年发展到10853人,草地面积3579平方公里(536.8万亩),林地面积9.6万亩,耕地面积16.48万亩。牲畜头数由建场初期的1022头发展到1990年的241600头(只),增长了236.4倍。随着人口的增加、牲畜头数等的增加,加之不同时期的政府相关政策的失误,致使这一牧场的草场耕地的生产力出现了下降的趋势、草地退化、水资源短缺、沙化严重、草地再生能力减弱、草场生态失衡。仅明显退化的草场就达20%以上。据当地的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站对1980年到1990年间的草地生产力地位研究表明,草地的产草量由200-300公斤/亩,减到100-125公斤/亩,降低约40%。牧民形象地说,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中期,草打马镫,牲畜一吃就饱,现在是草贴地皮,老是吃不饱。具体影响当地“水”与“草”的人文因素主要有政策因素、管理体制、追求牲畜数量的短期经济行为、人口因素、居住格局、放牧制度与水资源的利用等。在此主要列举人口、居住、放牧等因素来展开对这一问题的讨论。

  (一) 人口因素

  人是生物圈中的最高消费者,人口因素通常被认为是产生生态和环境问题的根源。人口问题成为社会-文化-经济-自然复合系统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白音锡勒牧场的人口迁入非常惊人。表一和图一为1950到1990年的人口变动情况。

  表一

 

 

 

 

 

  图一

  从图一看出,牧场人口的第一次增长高峰是1959-1965年,人口从1664人增加到6992人。所增加的人口除自然增长外,一部分是有计划地从外地迁入和调入,另有相当一部分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许多内地的农民盲目流入。仅1959-1960年本农场就接收了从全国各地(主要为河北、山东、河南、山西等)流入的人员约1300余人。这些来自不同地区的人口带来了不同的生产习惯和文化传统。由于人口的突发性增长,造成了粮食压力,为解决吃饭的问题,就地开垦大面积的草原种植粮食作物,成为之后生态恶化的起点。从1965年到1975年,为本场人口增长的第二个高峰。这一时期主要是1967年兵团建立后,吸收了大量的知识青年。仅1968年到1972年接收的知识青年即达1960名。这些知识青年来自北京(12人)、天津(292人)、河北(178人)、辽宁(49人)、内蒙古(1327人)以及其它省市(102人)。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邹明华]“伪”历史与“真”文化:山西洪洞的活态古史传说
下一条: ·[陈益源]民间文学田野调查实施策略
   相关链接
·[张海鑫 卡吉加]藏族游牧性别文化与民俗研究·[杨嘉欣]从“一湾一井”到“自来水入户”:眉山市仁寿县镇龙村用水方式变迁现象探析
·[肖坤冰]文化遗产关键词:茶·[黄适远]游牧文化表达:“马”在哈萨克族音乐舞蹈中的镜像考察
·迁徙之路·《游牧精神》:用摄影图片阐释蒙古族游牧文明
·游牧·定居和围栏·邢莉和她远去的游牧民族
·[陈祥军]知识与生态:本土知识价值的再认识*·[郭冰庐]中原农业半农业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熔铸而成的陕北融合文化
·[胡谱忠]《永生羊》:哈萨克族牧人的生命之歌·[刘长旭]十六国、北朝游牧民族的水崇拜与投尸入河习俗稽释
·[史继忠]论游牧文化圈·[郭家骥]西双版纳傣族的水信仰、水崇拜、水知识及相关用水习俗研究
·[王明珂]边界·移动·抉择:《游牧者的抉择》结语·[宝音达]《江格尔》所表现的英雄主义及其文化根源
·董晓萍 等:《北京民间水治 》·一本有价值的北京水利民俗志
·[董晓萍]田野关系是理论与方法的双重工具·[董晓萍]北京城市用水的民俗学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