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间信仰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

[代洪亮]民间记忆的重塑:清代山东的驱蝗神信仰
  作者:代洪亮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7-20 | 点击数:13161
 

  山东各府州县城的刘猛将军庙多是其被列入国家祀典之后建立的,这样全省基本上建立起刘猛将军庙系统,从现有资料来看,却存在不少问题。其一,一些州县并非是敕谕发布后立即建立,而是拖延了一段时间后才建立的。还有一些州县的庙宇建置时间不明,这些为何在雍正二年后并不立即建庙?难道地方官无视国家祀典之存在吗?或者说他们遇到了某种阻碍?其二,一些州县未设专祠,临朐刘猛将军庙“向无专祠,皆附祀他庙,初附郭公祠,继附八蜡庙,后附万寿寺”[17]。平原“奉行虽久,迄无专祠”[18]。作为国家正神的刘猛将军竟附祀他庙!其三,祭祀时间不一。官方规定省府州县春秋仲月致祭[19],平原县致祭则在冬至后第三个戊日[20]。其四,祭祀神主不一,前已述及山东所祀刘猛将军,以刘宰、刘锜、刘承忠为主,其中又以经过官方化和儒家化的刘承忠最为盛行。有的庙宇有塑像,有的则为木主,由于神主不一,其灵显圣迹及民间传说就不一致,这也会影响该信仰的生命力。其五,近代以来,齐东、沾化、阳信、博山、定陶、德平、东平、福山、阳谷、范县、莱阳、牟平、掖县、高密、广饶等县刘猛将军庙或湮或废,悬在刘猛将军上面的国家所给予的光荣难道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吗?刘猛将军庙的驱蝗功能难道不令山东民众动心吗?

  其实山东是蝗虫发生的主要地区之一。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蝗灾于农业生产影响甚巨。元至元十九年(1282),华北地区六十余处发生蝗灾,遮天蔽日,人马为之所阻,草木俱尽,最终发生人相食的惨剧[22]。著名农学家徐光启曾指出:“凶饥之因有三,曰水,曰旱,曰蝗。地有高卑,雨泽有偏被,水旱为灾,尚多幸免之处;惟旱而蝗,数千里间草木皆尽,其害尤惨,过于水旱也”;“蝗之所生,必于大泽之涯,然而洞庭、彭蠡、具区之旁终古无蝗也,必也。骤盈骤涸之处,如幽涿以南,长淮以北,青兖以西,梁宋以东诸郡地,湖漅广衍,旱溢无常,谓之涸泽,蝗则生之”[22](《除蝗录》)。徐光启科学地指出了蝗灾的集中发生地区。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陈正祥进一步指出,中国蝗灾的分布,以黄河下游最为集中,尤其是河北、山东、河南三省;华中以南,蝗灾渐少,到了东南沿海,几乎完全没有。其发生频率又以鲁西北东昌府一带最高[23]。正是由于蝗虫严重危害农业生产,自从唐代姚崇首开捕治以来,历代农学家和地方官员,积极研究蝗虫的生活规律,总结捕蝗方法,印刷小册子或发布告示向民间推广(注:民国《茌平县志》、乾隆《馆陶县志》、民国《莘县志》、民国《武城县志》、民国《夏津县志续编》载有相关捕蝗文字。),这些都有利于防蝗治蝗知识的普及和推广。然而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对于蝗灾的防治经常是缺乏成效的(注:参见宣统《山东通志》卷三通记所载宣统元年(1909)之前相关蝗灾记录。),于是民众便对蝗虫由畏生敬,对之膜拜;或寄希望于神灵,所以驱蝗神的产生与传播是随着农业生产的需要而产生的。山东作为蝗灾的重要发生地之一,驱蝗神的存在便是可以理解的了。前所述刘猛将军信仰在山东的一些情况,刘猛将军在山东的传播中遇到的无形的阻碍,之所以如此,笔者认为和山东还存在其他驱蝗神信仰相关。 

  (原载《济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3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国学网-中国经济史论坛 2005-06-21

上一条: ·[加央平措]从关帝信仰到格萨尔崇拜
下一条: ·[赵文祠]当代台湾社会的宗教变迁
   相关链接
·赵昕毅主编:Chinese Popular Religion in Text and Acts·[于晓雨]岱阴后石坞信仰空间中的代际传承及历史叙事
·[叶泽强]地方村落保护神的建构与重构过程·[徐慧丽]多元身份:浙南杨府爷信俗嬗变及文化心理
·[王晟聪 李浩昇]民间信仰组织的村庄治理参与机制·[王海娜]葛洪信仰与葛洪题材木版年画初探
·[马梦洁]明清民间信仰中国家力量与地方社会的互动·[马兰]中国民间信仰的研究模式
·[吕树明]造神:当代民间车神信俗的实践逻辑·[刘扬]从地仙到宗教正神:民间信仰空间的多种面向
·[刘师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野下的昆明官渡古镇土主信仰研究·[李欣]长平之战与民间记忆
·[李承柳]试论汉代民间信仰的实用性特点·[赖伟鸿]“香火”的隐忧:从身体实践到数字民俗的仪式变迁
·[黄俊杰]“天灶地设”:大理古城南门城隍庙中灶的符号象征意义·[刁统菊]当下后土文化的传播与影响
·[陈思涵]潮汕地区祭祀仪式中的性别秩序·[林旻雯]民俗生活中的掷筊实践与衍变
·[段友文 贾安民]民间信仰谱系的生成演进逻辑·[张佳伟]不同性质宝卷中的叙事方式及其功能定位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