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萧放 廖明君]传统节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作者:萧放 廖明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7-10 | 点击数:14153
 

  廖:我们知道传统节日是特定群体共享时间传统,在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中发挥着综合多样的文化作用。由于传统节日有着久远的历史与复杂的构成,它不像手工技艺那样单一,我们在保护传统节日方面是否有一个切入点,比如给传统节日以公假,2008年我们国家的节假日制度已经给在原来春节放假的基础上增加了清明、端午、中秋等固定假期,但是不是有了假日,我们就可以说传统节日的保护成功了?  

  萧:您对传统节日的概括很好,它是我们整个民族或地方族群共享的时间传统。对于节日传统的维护与传承是一个大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它需要社会动员,需要政府、学校、媒体、民众的多方合作才可能将节日文化传统转变为现实生活的组成部分。对于传统节日这样一个复杂的文化系统,需要有周全的保护措施。虽然我们没有到生死存亡的保卫程度,但我们应该看全球化过程中,外来文化与新兴工业文化对传统时间观念的改变与冲击是我们时时感到的现实威胁。加上我们国家特有历史经历,在近一百年来,传统节日在总体上是被当作旧的文化现象,遭到排斥与压制,由此造成传统节庆习俗失落、断裂与畸变,传统节日的复兴面临种种困难。在这一新的时代环境下,将传统节日作为国家法定假日无疑是一项复兴节日传统的重要举措,它的意义决不仅仅是放几天假,让大家在传统节日有娱乐休息时间(当然这很重要),它表明我们政府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是政府在新时期社会文化政策的重要转向。这一转向对于我们国家的文化传承来说,是一个重大的历史机会。但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节日,是否放假就解决了传承保护问题,那不一定,放假给传统节日以时间保证,这只是完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部分工作。还有更重要的工作是我们如何去用心经营、呵护我们的节日传统,并且要将传统节日视作文化资源加以有效地开发利用,也可以视作文化资本让传统节日有文化增值与文化生产的能力,以充分发挥它在维系传统、和谐社会、增强文化自信、显示民族文化身份方面的特别作用。所以传统节日放假了,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  

  廖:您的意思是在当前的时代环境之下,应该充分重视对传统节日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传统节日不同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流动的文化财富,对于这种流动性、群体性很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如何实现对它的传承与创新。  

  在全球化的语境及多样化的文化选择面前,传统节日要想生存发展,并影响民族的未来就必须适应时代变化的需要,主动变革创新,必须对节日内涵与节俗形式进行合理的文化重组与再造,以获取新的生命力量。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竖立新的节俗标志象征,这是民族节日存续的关键。

  当代传统节日的复兴是传统发明与文化再生的过程,这也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传递的规律。在现代文明的全新环境中,奠基于农业社会的传统节日要适应当代社会,其内在性质与外在形式的变化及调整是必然的选择。全盘照搬昔日的节俗事象,固守传统形式,既不可能也无必要。我们强调节俗传统保护,主要在于保护它的生活服务功能与文化象征意义。同时我们也有责任与义务更新节日传统。更新的节日传统大概应该具有以下三种类型:

  一是服务公众生活的节日传统。传统节日是家庭为主的节日,当代节日回归家庭依然有现实意义。但毕竟我们的社会已经是一个流动的多元社会,家庭之外的社会关系已经是人际关系的重要内容,对这些关系的协调自然应该在节日要素之内,而传统节日在这方面有着明显的不足,适当将传统节日主题由家庭向社会移动是积极的方向,符合当代社会的要求。在现代居民社区中,我们可以利用公共活动场所开展春节团拜活动,元宵、中秋节都可以有集体赏月联欢的社区聚会。通过公享的节庆习俗,增强公众的公共文化空间的意识与责任,以孕育培植社区共享的精神传统。

  二是节庆娱乐为主的节日传统。传统节日重视神灵信仰与祭祀活动,精神信仰是传统节日的核心。在当今时代,人们更看重自身的精神愉悦与身体的放松,定期的娱乐休闲活动是振作精神与保持社会活力重要方式。因此节庆中娱乐因素应占据重要位置。

  三是开放包容的节日传统。传统节日是体系完整、节俗鲜明的民族节日,它在传承民族文化方面有着独特的历史贡献,但在全球化时代,当地球人成为一个比邻而居的“村民”时,节日文化成为共享的文化,相互欣赏对方的节日文化是新世纪的公民道德。我们没有必要因为强调传统而排斥西洋节日,我们也无需因为世界各地参与春节游街活动而过分欣喜。民族节日正在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我们传承民族节日是传承民族文化遗产,传承民族文化遗产就是在保持世界文化生态的多样性,保持文化生态多样性就是为了世界人民健全的心智生活。世界文明的未来可能趋于同质化,但不是同归于欧美文化标准,而是世界文化兼容之后的新形态。

  我们从近年来的传统节日复兴实践中看到各大传统节日适应现实的积极变化,如清明节的网上祭祀活动、七夕节、重阳节节俗重心的移动,说明了传统节日积极演化能力,新的节俗传统正在形成过程中,我们从节日复兴变化中看见了民族节日的未来。  

  廖:我觉得您对中国节日传统的更新方向作了很好的概括与说明,如果我们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看,如何让我们社会多数成员能够自觉接受这些节日传统的理念呢?尤其是对于年轻人来说,我们该如何传递我们民族节日文化传统?

  中国节日文化传统的保护确是一个大的课题,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最关键的是要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要认识到优良的传统文化是一笔重要的文化财富,我们要好好享用、保护、传承这笔财富。这种思想认识的培养需要有广泛的社会教育,因此政府教育机构与新闻媒体,以及广大社会文化人士都有文化职责,都应该为其鼓与呼,并积极参与这样的教育工作之中去,像捍卫我们的领土那样去捍卫我们民族的节日文化。有了这种思想认识后,我们就会自觉地在行动中重视它。

  对于年轻人来说,有一个文化教育与养成的问题,首先要重视中小学对于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正如2005年中宣部等部委联合通知中说:“要让广大的青少年更好地了解传统节日、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这句话讲得非常透彻。有了解才有认同,有认同才会有喜爱,就是要把理性的认识和情感的认识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去爱护我们的传统节日,来享受我们的传统节日。“要把传统节日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纳入学生平时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体系中”,把传统节日中关于传统美的东西通过教育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一个养成的内容。我觉得传统节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应该重视学校这一阵地,让全国性传统节日或地方性节庆题材进教材,青年人在学习教科书中就接触到传统节日。同时根据传统节日的周期性,在传统节日到来之际,结合传统节日民俗将人们对天地自然、祖先、亲邻的特别伦理情感呈现出来,以感染年轻学生。学校也可以开设专题节日讲座,传播传统节日文化知识。事实上,我们还应该将传统节日知识向社会普及,作公民的教育与启发。本来传统节日是老百姓自己的文化而无需教化,但是因为中国社会在近一百年间发生了很大变化,本来我们熟知的生活文化内容,变成了一个专家之学。所以我们应该利用每个传统节日到来的时机做传统节日知识的普及,通过讲座等告诉大家怎么去享受这些节日,不仅仅是西方节日吸引人,我们传统节日也很有魅力,我们七夕的星空比情人节的玫瑰更自然更令人神往。

  同时我们也要对传统节日内容作适当调整与变化。我们的传统节日主要是家庭节日,家庭是社会的一部分,我们当代家庭意识没有传统社会那么鲜明,但家庭仍然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空间,传统节日服务于家庭的意义在中国农村与城市具有同等的重要。当然在现代都市生活中,很多人离开传统家庭,他们更多地生活在社区之中,他们需要公共的节日活动。传统节日民俗在这方面有扩张的必要,其实,我们传统节日中也有强调公共活动的民俗内容,就是要去发掘整理与开发利用。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民族艺术》2009年第2期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笔谈]母题和功能:学科经典概念与新的理论可能性
下一条: ·京极夏彦:为妖怪“画像”的妖怪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