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科问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科问题

[钟敬文]建立中国民俗学学派刍议(撮要)
  作者:钟敬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4-03-20 | 点击数:17999
 

  三、多民族的一国民俗学——中国民俗学的独特性格

  ⒈一般民俗学的性质

  民俗学(Folklore)这个词,许多国家都这么用,各国各民族在学科性质上也有相似的地方,但实际上,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别。比如,对Folklore,彼此的叫法不一样,对它的含义也有各自的理解。象我们现在用的是英语的说法,而德国虽然也用这个词,但他们另外还有自己的术语等。不过,一个明显的特点是:一般的民俗学都是一国民俗学,或说单一民族的一国民俗学。比如,德国的民族成分构成,以日耳曼人为主,他的民俗学就主要研究日耳曼人。从前苏联有100多个民族,它没有民俗学,只有民族志学。他的民俗学,就是民间文学,再加上一点音乐艺术方面的内容。日本的民俗学也是单民族的,柳田国男的民俗学,只研究大和民族,对本国的少数民族阿伊努,他就不大去管。这是世界民俗学发展的一般情况。中国不同,我们的民俗学,是把境内多民族的民俗文化都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的。

  ⒉中国社会结构的特点

  为什么中国会这样呢?这个问题不取决于一般的定义,或外国的作法,而是要取决于中国的实际。因为中国的社会结构跟别人不一样。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每个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点,有的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还保留得相当完整。即便是汉族,各地区的文化差别也很大。我们面对这样丰富的研究对象,不可能只搞局部、不顾整体的研究。

  ⒊中国民俗学的特殊性格——多民族的一国民俗学

  因此,中国的社会结构,规定了中国民俗学的性格,是多民族的一国民俗学。同世界其他国家的单民族一国民俗学相比,这是我们的一大特点。1996年,我在中央民族大学的东亚民俗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上,曾经提到这个问题。这次是作为中国民俗学的总体性质来讲的。

  四、中国民俗学学派的旨趣和目的

  建设民俗学的中国学派,需要明确中国民俗学的功用、任务和目标。它们主要有几下几点。

  ⒈清理中国各民族的民俗文化财富

  它包括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各民族民俗文化事象、历代文人学者对这些事象所作的一些记录(民俗志),及其考察、谈论民俗事象的理性认识资料(理论史)。这些都是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应该作总结,作清理,使之成为一种历史文化的重要文献。我认为,没有它们,就没有一部完整的中国文化史和学术史。而这种清理工作,我们不干,别人是不可能代替我们干的。而且,如果我们不主动地去干,对祖宗的经历、祖宗的文化和祖宗的学术创造,置若罔闻,乃至一无所知,那怎么能成为一个文化很高的国家的社会人文科学工作者呢?因此,无论如何,中国民俗学者是要担负起这个历史使命的,否则,上对不起祖宗,下对不起后代。

  ⒉增强国民的文化史知识和民族意识与感情

  提倡民俗学者清理史料和保存民俗文化的目的,是要有裨补于当前国民的生活、思想,而不是为了清理而清理,为了保存而保存。因此,下一步,是对这些祖宗留给我们的、最贴近人民生活的民俗文化,给予历史的、科学的研究和阐明,然后用民俗科学的知识去教育国民,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祖先曾经经历了怎样的生活?了解中国人历来怎样看待这类问题?哪些是一般中国人认为可以变化的、哪些是不大容易轻易变化的?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中国人的情感、价值观、思想观念、理想、信仰,以及个体与集体和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联系?等等。这些都是一个文化大国的国民的文化史知识,也是凝聚一个民族的感情和行动的文化核心点。试想,生活在世界各地的海外华侨,他们的居住、饮食、语言都变了,但却依然要过春节、舞狮子、耍龙灯,穿旗袍,为什么?如果不掌握这种民俗文化史的知识,就不能发现隐藏在这些节日习俗表象背后的一座精神文化的桥梁。这座桥,便是既稳固又现实的民族民俗文化,外人只有通过这座桥,才能走进华人华侨的生活世界。

  ⒊资助国家新文化建设的科学决策

  现在不是国家讲科学决策的吗?这也是当代中国向现代化社会转型时期的一种变革。从前的政府决策,大多凭政治家、经济学家、自然科学家和其它社会科学家的经验和学问,在现代社会,领导阶层的知识结构扩大了,开始到考虑人文科学的知识和作用。这有利于中国民俗学这种人文科学的发展。

  当然,中国自古就有官方采风问俗的传统,但那是服务于贵族政治的,与现在实行的人民民主政治,有着实质性的差别。前几年,北京的人民代表大会讨论禁放烟花爆竹的问题,就涉及到了对民俗的认识。可惜会议当时没有运用这方面的知识,做出了春节期间完全禁放鞭炮的决定。不过,会议代表也有他们的知识结构,就是运用了环保的知识、生理健康的知识,并根据这些知识向市政府提供了决策。站在他们的知识的角度看,这种决策也有它的道理。但此决策后来还是被政府调整了、修改了,因为支持它的知识结构还不够完整和合理,它缺少了对中国人的精神传统的了解和对它的作用的估价。而这方面知识的内容,就是中国民俗学。为什么后来政府又允许在几个指定的郊区县燃放烟花爆竹呢?那是因为理解了老百姓过年缺少烟花爆竹的失落感。可见,民俗学和领导决策是有关系的。我们民俗学者看到了这一点,就应该力争以自己的知识去资助国家新文化建设的科学决策,使它更符合中国的国情,更有利于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⒋丰富世界人类文化史与民俗学的宝库

  近年随着电视、电脑等高科技的发展,人类文化出现全球化的趋势。现在我们搞现代化,也承认自己比较落后了。但全球化也好、现代化也好,不是把我们自己给化掉,而是应该根据我们的需要,去吸取人类文化中的先进的东西,来壮大我们自己。而不是相反。反过来,把人家的垃圾给化进来,把自己的精华给化为乌有,那才是悲剧。

  在文革前的17年里面,胡乔木同志曾说过,我们不要资产阶级的破烂,也不要无产阶级的破烂。他当时可能有所感。我想他的看法是对的。我们任何破烂都不要。要精华、不要破烂。在经济上如此,在科技文化上也如此。

  中国的文化,包括民俗文化,它的内涵和形态的形成,有中国历史的原因。而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境内外各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吸收与融合。特别是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复合体,是吸收了历史上多民族民俗优秀成分的复合体,所以它经过了数千年的发展,至今还能对中国人民的情感和生活发生巨大的作用。总之,善于吸收,是中国的文化传统;善于在自己的民族传统的根基上吸收和消化别人的优秀文化,更是中国的传统,这一点,是我们要牢牢记住的。

  事实证明,民族民俗文化的发展,与现代化的发展,是并行不悖的。处理得好,就能双向促进,给我们自己,给世界文明,都带来好处。可能有的同志以为,现在是社会变化的时期,很多民俗都跟着起变化了,有些民俗已濒临消失了,民俗学还有用吗?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其实不是这个问题。孔子死了两、三千年了,但他的《论语》在世界文化人的眼里的地位是何等之高?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因此,文化科学这东西,不能用很浅薄的眼光去评价它。一定要看到它深层,看到它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作为中国民俗学者,应该看到,我们所整理、研究的成果,是对世界文化的不小的贡献。这一点,我们一定要自信。我们的工作,不仅是为民族的,也是为世界的。对此,如果连我们自己都不大清楚,那就难怪人家说外行话了。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民俗学的叛徒
下一条: ·钟敬文先生与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研究事业
   相关链接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1-2月受理)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11-12月受理)·[张士闪]钟敬文艺术民俗学思想探析
·中国民俗学会:会费缴纳清单 (2023年4月14日至2023年11月30日)·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9-10月受理)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叶涛]庆祝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继往开来,再创辉煌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开幕词·40年,诠释民俗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中的独特价值
·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王京]建设中国民俗学学派
·[李琳 李小青]中国民俗学会40周年与多民族民俗学研究的兴盛·[刘铁梁]钟敬文民俗学思想的文明视野
·[杨利慧]钟敬文“民俗学是现代学”思想与中国民俗学“朝向当下”的转向·[邓苗]民俗人与当代中国民俗学的人性书写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7-8月受理)·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5-6月受理)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