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鞠熙]城市里的邻居们——北京城内“四大门”动物的生活世界
  作者:鞠熙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1-04-07 | 点击数:13274
 

  五、四仙的社会结构

  和人类一样,“四大门”也是城市中的居民,与人类共享这里的生存空间。长期相处的结果,是人们不仅熟悉他们身边的“那只”动物,了解它们的人格与个性,而且也相信它们有道德原则和理性法则,可以和人类沟通,也能与人类形成由疏到近的人际关系。同时,“四大门”动物并不依赖于人类社会而存在,它们有自己的世界、自己的社会、自己的天地,与人类世界保持平行的关系。就像中国家喻户晓的“南柯一梦”故事中所说的那样:淳于棼在梦中到了蚂蚁国,这里的一切礼俗制度都如人间般真切,战争、婚姻与功名利禄也并无二致。一觉醒来,槐树下的蚁穴历历在目,证明他梦中经历并非全然虚妄,只是普通人并不知道这个世界的存在。

  (一)家庭

  “四大门”都有自己的家庭住址。尚无修行的小兽自不必言,人们都知道它们住在哪棵树上,或哪段墙下。从我的调查来看,住在庙里的“四大门”尤其多,即使这些寺庙在1950年以后大多改为民居,亦如此。这大概与李慰祖所说的“催香火”一事有关,因为凡是有四大仙居住的寺庙,往往都非常灵验,甚至灵异。安平巷内火神庙,老住户们说那庙里不安宁。

  老人们老说你们别在这儿玩,这个院儿里头不安宁。小时候不懂,问什么叫不安宁,大人就说是闹鬼。什么叫闹鬼?实际上就是黄鼠狼,黄仙,北京人老太太管那叫黄大仙,这个确实比较多,我们小时候也经常看见,现在那棵大槐树还有,经常上去,就是黄鼠狼挺多的。

  青塔胡同三清观据说很灵,庙里经常有四大仙出没,据说原先住南房的一个小孩在殿里神像底下睡觉,睡醒后就不会说话了,家人通过烧香磕头才好过来。甚至越是庄严宏伟的大庙,四大仙们生活得越自在。据说历代帝王庙虽然也可以对外出租,但没人敢住,就因为黄鼠狼闹得太凶。曾经住在孔庙里的老住户说,他父亲亲眼见过夜里黄鼠狼在孔庙里排着队跳舞。

  即使已经修炼得道的仙家,仍然保留着自己的家庭住址,这就像是它们的名片。例如《四大门》里蓝旗营汪香头所顶的“瘸老爷子”,住在圆明园西洋楼的殿基底下。1924年崇文门外南横街窑台路东龚家,供奉的大仙爷家住大红门里三台山。永定门外大红门张家,他家住址就是他家里仙家“白老太太”的名片,在远近香客中闻名遐迩。

  除了有固定住址之外,四仙们也有稳定的家庭关系。侯祯的母亲对李慰祖说:“财神爷的家庭同人类家庭相同,也有父母子女老幼等等分别。”例如成府曹香头的香坛上供的,就是白仙的五位亲兄弟。《庸庵笔记》中记载,某人打死了雄黄鼠狼,次日它的伴侣就来意欲报仇,乃至以死相搏。夫妇之间的伉俪情深、生死相随亦令人感叹。值得一提的是,有老有少、有男有女的狐仙家庭,在清代笔记小说中非常常见,《阅微草堂笔记》《子不语》等小说中有大量例子。例如,一个发生在北京外城梁家园的故事中,狐狸一家姓花,原籍陇西,定居北京梁家园,刚两代人。一家子里有男有女,还有仆役婢女。

  仍以动物形态住在人们家里的四仙们,也同样长幼有序。尤其是黄鼠狼,经常是一大家子一起集体行动。《京报》曾载,安定门内大方家胡同安宅,院宇宽阔,后院还有假山。某日下午,安家人见到有百余头黄鼠狼从假山东面的小洞里鱼贯而出。到了一根棚柱边,为首的大黄鼠狼攀缘而上,下面那些小黄鼠狼,便叼着它的尾巴由它带上去。这样来来回回七八次,最大的那只实在没力气了才作罢。乾隆年间成书的《夜谭随录》中也有个类似的故事,但叙述方式更具传奇性。故事说内城旗人某佐领某夜在家喝酒,将羊蹄骨扔在地上。一会儿便看见十余个高五六寸的小人鱼贯而出,有男有女,纷纷捡起蹄骨放在筐里。佐领用火箸打过去,小人都化成黄鼠狼逃进了墙洞里,只剩一只被打中的在地上哼哼唧唧。清末《点石斋画报》中记载了两则与黄鼠狼有关的故事,都说它们习惯于家族集体行动,一则说空宅内“黄鼠狼成群结队,走逐纷纷”,甚至变成巨蛛吓人,另一则说黄鼠狼“百十为群,驯而不扰,窜而不惊”,举家迁至某栈,从此为此栈带来财富(见图1)。直到今天,北京市民还乐于讲述黄鼠狼一大家子扶老携幼、其乐融融的景象:“黄鼠狼搬家,我见过。一个搭着一个,大黄鼠狼叼着一个小的,排着队走。就我们院儿那家子我就见过,它也不怕人”。不仅黄鼠狼聚族而居,蛇仙也常常如此。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里曾讲过一个关于巨蛇家族的故事。内阁学士札公的祖墓中历来有巨蟒,常常挂在两株巨槐上,身如彩虹横亘其间。后来札公为了葬母,需要在巨槐之处破土动工,于是便“祭而祝之”,果然巨蟒率其族类千百蜿蜒而去。待下葬仪式结束后,群蛇又重新回到它们的居住之处。

  (二)等级与社会体系

  按李慰祖的说法,“仙家既然有周密的组织,而同时又有阶层的分化”,东大山、妙峰山与天台山三处的娘娘总管各地的“四大门”仙家,王奶奶是执行人。在圣山上当差的“四大门”,较在农村中的身份更高。香头也列在仙家组织之中,供“四大门”驱使。李俊领在他的文章中引用了“四大门”灵力的五个等级之说:丫髻山“四大门”灵力最大,四顶碧霞元君庙次之,各个街道、社区的狐仙堂再次之,出马仙的堂口居于其后,最次等是家族、家庭内的保家仙。可惜的是,我在田野调查中并没有获知同样说法,妙峰山、丫髻山脚下供奉四大仙的农家也没有告诉我同样的信息。且有证据表明,北京城内的各“顶”碧霞元君庙,并非全都有“四大门”的一席之地,安定门内的九顶娘娘庙就是典型。反而是清末民国笔记文献中,记载了京城狐仙的另一种组织形式:官僚体系,泰山娘娘也是这一官僚体系中的一员。

  北京是清帝国官僚们汇聚的中心,北京城里的狐仙也如人类一样,由严密的官僚制度所控制,《洞灵小志·续志·补志》一书中对此记载最多。狐仙官僚体系的格局,与北京城皇宫、内外城的城市管理体制颇为相似。

  皇宫大内之中的所有狐狸归端门仙狐统领,名曰“狐大太爷”,其身份类似于内官之职。供职宿卫的提军江宇澄自述,他曾听闻众位仙家在端门聚会,意欲一观,却遭到太监阻拦。他认为自己与狐仙们“忝同内值,亦有缘法”,也就是都在大内当差,属于同类身份,作为大内狐仙之首的狐大太爷,大约可以类比为“内务府总管”。胡大太爷还有两个弟弟,在保定者叫狐二太爷,在天津的叫狐三太爷,都曾受过皇家封赐。看来这三兄弟与皇家关系匪浅,颇有旗人内务府世家的气势。

  外城狐狸的首领叫狐四太爷,住在宣武门城楼上,“辖城南诸狐”。据曾经见过它的人说,乃是一位“白须道服,含笑无语,倏然而隐”的老翁。南城乃汉族文人聚集的地方,各地会馆云集于宣武门外,狐四太爷也颇有江南雅士之风,愿意结交有学识的文人。庄蕴宽,字恩缄,江苏武进人。一生热衷教育,曾任寻江书院主讲,后主持创办五城学堂、梧州中学堂、广西陆军干部学堂等,推动赴日留学运动,并担任过上海商船学堂监督、代理江苏都督、故宫博物院理事兼故宫图书馆馆长等职。他住在北京城南时,狐四太爷曾登门留书,但门人未报。过了十几天后,狐四太爷再次登门求见,称非常希望庄蕴宽不要推辞。但终究几次都错过,只是互相通信而未曾见面。

  在大内与外城之上,统领全城的还有一位狐狸总管,关于它则有两种说法。成书于光绪六年(1880年)左右的《右台仙馆笔记》认为“东便门楼有狐总管,实司京师狐政”,成书于民国以后的《洞灵小志·续志·补志》则认为管辖城内所有狐狸的乃是正阳门天狐,东便门仙楼中乃是“黄类”,似乎说的是黄鼠狼。也许是城市总管狐仙的官署所在有了些调整,更有可能是北京市民常将狐狸与黄鼠狼混同(篇幅所限,另文详述),故而郭则沄也难以明说。但“狐总管”负责管理全城狐狸,避免其为非作歹的职责,却是一以贯之的。《右台仙馆笔记》中记载,京师西单牌楼有大宅,为狐所居,无人敢于租赁。房屋主人无以为生,归咎于狐,乃经常咒骂之。某日晚上,屋主的儿子忽然失踪,后来在此宅中被找到,此后日渐羸弱,几乎奄奄一息。于是房屋主人准备了酒食,备好了疏文,控告于东便门城楼上。过了几天之后,果然在西单牌楼的宅子里发现了狐狸尸首,“似猫而巨,喙较长”,正是被狐总管所诛杀。到了清末,吴祥若侍郎的女儿久被狐所祟,吴侍郎亦备好牒文,控告于正阳门城楼下,请求狐总管惩罚族人。不过在《洞灵小志·续志·补志》的记载中,城市狐狸与宫中狐狸分属两个不同的机构管辖,相互之间不能越界执法。在吴侍郎求告正阳门后,这天晚上果然有一位白须翁来到吴侍郎家里,告诉他文书已经收到,只是作祟的不是城里的狐狸,而是大内的狐狸,“其同类之居宫禁者,老夫莫能制”。后来吴侍郎只能回到家乡,才摆脱了这只来自宫禁中的狐狸。

  狐狸官僚是如何产生的?清末《点石斋画报》中的一则记载将其归于碧霞元君的考核,称:“泰山娘娘每六十年集天下诸狐考试,择文理优通者为生员,生员许修仙,余皆不准。六十年考一次为一科耳”。每六十年,泰山娘娘主持一次全国的狐仙考试,考试的内容是命题作文,狐狸们挥毫写作,与人无异,“而伏案沉吟不敢摇头摆尾也,正襟危坐不敢露尾藏头也,人面兽心不敢厕衣冠之列也,毛举皮相不敢盗处士之名也”。最后,作者还不无感叹地说:“彼诗书其貌,禽兽其心者,视吾辈为何如?”从行文语气可以推断,泰山娘娘管天下狐仙和狐仙内部有严密的官僚体系,在晚清时应该是被普遍接受的观念,所以画报作者借仙喻人,有意讽刺晚清科场之弊。最有趣的是,在该作者的观念里,狐狸世界中不是只有男性才能当官,因为世间显灵的狐仙多为女性,因此来参加泰山娘娘考试的也不乏雌狐。她们穿着晚清时装,与雄狐们分席而坐,不仅挥毫泼墨,毫不怯场,而且大多面容姣好、气度不凡。与之相比,雄狐们反而很多尚未修炼成人形,还保留着狐狸的外观,显然其修炼程度尚有差距。

  北京城中的狐狸官僚体系,不仅有等级高低(狐四太爷只能管辖南城,而狐总管则能统辖全城),而且还有明确的权力边界(来自宫禁大内的狐狸在城里做了坏事,也只能由宫禁统领去处理,城市职能部门对它无能为力)。甚至它们的官僚还非常注重当地的风土人情,其行事方式往往与辖区内的风俗习惯相适应。这种社会结构与北京城市空间的宇宙观有莫大关系,对此,我将另专文予以说明。

  与家庭或家族作为四仙普遍且基础性的社会制度不同,只有修行到相当程度的动物才能进入官僚体系,因此,狐狸官僚们大多已经变化出人类的身体,并拥有普通个体所没有的法力。这使得这些动物们看起来尤为贴近神灵,似乎已经成了某种被信仰和崇拜的对象。但这些狐狸官僚的首要职责并不是要回应人类,而是要管理自己的同类,这是它们和被信仰与被崇拜的神灵们最核心的区别。对于人类而言,理解动物世界中的官僚与等级秩序,这意味着人们在与动物打交道时强烈地意识到,每一只弱小而尚不能变化的动物都身处自己的社会关系网中,其背后总有自己的长辈与长官提供保护、规范与监督,这些长辈与长官很可能在能力与等级上远远高过普通人类。因此,人类在与每一只“平凡”的动物打交道时,都必须要考虑到它身后整个庞大的仙家社会,以及它所处其中的纵横交错的社会关系。这相当类似于中国传统的医患关系:医生面对的不是一个患病的个体,而是病人所处的整个群体。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关于狐狸总管与仙家官僚体系的知识,在本质上并不是关于神灵与信仰的知识,而是关于如何对待真实动物的知识。

  (三)社会变迁与个体选择

  虽然四仙与人类一样,都被认为应该不断提升自己,获得更高的“道行”或“福德”,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有某种命定的使命、唯一的归宿或终极追求。它们修行似乎只是为了个体成就,甚至是为了满足个人欲望,而不是为了实践唯一的神灵意志。在这一前提下,四仙与人类都被认为是有独立意志,可以自主根据情况进行选择的个体。当两者相遇时,需要互相理解对方的意图与当下的环境,并根据不同情况,几乎是相当实用主义地(pragmatic)做出最优选择。

  无论是李慰祖还是郭则沄,都将四仙降坛理解为“催香火”,即通过干预人类社会以获得人类灵气,帮助自己更快修行。但其修行的终极目标不一定是要超凡脱圣、远离红尘,正如本文前面所提到的,很多四仙乐于甚至享受与人类的纠葛,与人类的沟通与交往都是出自它们的“自由意志”,而不是更高等级神灵的驱使。人们采取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与它们打交道,只是因为它们就是这样的仙家,而不是因为它们是某个神的使者或化身,或者传达了某位高级神灵的意志。当然,四仙们的确有上级的管理者:要么是“娘娘”与王奶奶这样的高等级神灵,要么是京城里的狐政总管。但这些高等级的“神仙”与阿玛雍(Roberte Hamayon)所说的萨满教神灵相当不同:它们既不是动物生命的给予者,也不能左右动物们的自我意志。它们只负责维护动物与人类关系的秩序,对不合原则的行为进行惩罚,类似于控制此岸秩序的“官僚”,而不是规定终极原则的“至上神”。例如,即使是以人类生命保护者与“四大门”总领身份出现的碧霞元君(老娘娘),最主要的任务无非是收缴各仙家在一年中所获的香资,再按月将钱粮发给她手下的众仙——这与帝国晚期基层官僚的职责差不多。

  因为每个动物都是有自我意志,能自主进行判断和选择的独立个体,所以它们的行为通常基于对当下情境的具体判断,而不是基于某种至上神的指示或终极理想。例如,与学者们津津乐道的“天人合一”作为最高原则不同,北京市民所描述的四大仙动物们,并不在乎自己与人类及天地的关系是否和谐——当它们能与人类友好相处、互惠互利时,它们就留下;反之则离开去寻找更好的环境。1949年以后动物仙家们离开又返回北京城的过程,就是“良禽择木而栖”的选择结果。

  在田野调查中,我不止一次向人们问起这个问题:1949年以后,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北京还有“四大门”的存在吗?人们常常会告诉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大规模的城市建设、环境整治、卫生运动,以及城市人口不断增多,不仅是有道行的仙家,就连还没成仙的小动物们都销声匿迹了,城市不再适于动物生存。不过这十几年来,北京拆迁的脚步明显变慢,二环以内的城市中心不再是人口涌入的终点,反而成了人口外流的起点。再加上城内大杂院的产权问题一直无法解决,大量房屋得不到维修而七零八落。最重要的是,现在的人不灭四害、不缺衣少食,对待动物们更加友好,所以动物数量又渐渐增多,仙家们才又回来了。这种非常“唯物主义”式的解释,在现象上与学者们所说的“民间信仰复兴”是一回事,其内在逻辑却极为不同。相信“民间信仰复兴”的学者,认为人是唯一的主体和能动者,当外界政治环境变化时,人会相应选择“压制”或“复兴”自己的“宗教信仰”。而在北京市民们的解释中,动物才是真正的能动主体,它们能敏锐感知到人类社会的变化,并随时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无论它们离开还是回来,都是主动选择的结果。影响它们做出选择与判断的,不仅是外在客观环境:建筑、植物、食物、生存空间,同时还包括(甚至主要是)人类的态度与意图。一位20世纪20年代出生在北京的女性告诉我,“那时候就是有,谁(指仙家)敢露面啊。一解放,连顶香的仙爷都早都失散了、消磨了。人家知道解放了,你八路军、解放军不信这些神啊,鬼的嘛,你灭四害嘛,人家就都早走了。这些个仙儿啊什么的,都去了西山了,去了农村了,藏起来。所以现在人家农村还有,还多。这不这几年又有人开始信了,他们这又才慢慢回来了”。在这种解释中,动物的确不是“自然存在”——既不是由造物主的超自然力量所造出的“自然”,也不是作为人类活动的背景、对象与客体的“自然”。它们不是隐喻,不是某种社会秩序的象征,它们就是社会秩序的主体。

  从这个意义上说,四仙与人类之间所构成的“意向性的关系网”(nexus of intentionalities),与萨满教中人与动物的关系有根本的不同:在萨满教中,动物被认为是上天的使者、神灵意志的传达者,受其创生之神(通常就是给予动物以生命的神灵)的命令与人类打交道。动物的行为与意图是一扇窗户,透过它,人们可以揣摩和理解其背后神灵的旨意。而北京市民与四仙动物的关系是高度具体与社会性的。动物从来就是关系网中的主体,以独立个体的形式存在,它们既能理解自己所处的关系网,也能主动选择和建构这种关系网。当面对这样的四仙时,北京市民不会把它们理解为某种自然或超自然的、外在于人类社会的存在,而会把它们理解为整个城市大社会中的一员,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在城市这个“小宇宙”中居于人类与天地之间的某种沟通性力量和过渡性成员。后一问题,我将在其他文章中具体说明。

  六、大传统中的动物世界

  以往关于“四大门”的研究,通常把它视为一种地方性知识,即使周星强调它是文献碎片与口碑传承的缀合,“发端于古代的民间俗信,生长于民间文化的泥土之中,历代知识分子也积极参与了相关的创作”,特别是狐仙苦修、幻化人形等观念与历史上的狐仙文化有连续性,但仍然主要是乡民日常生活的产物,“乡民社会的人们具有将各种来源不同甚或不同属性的要素缀合起来,以便在他们自己的生活世界里建构出民俗宗教的能力”。因此作为地方性知识,各地的“四大门”或“五大仙”系统并不完全一样,从能成仙的动物,到相应的仪式与观念系统,再到社会组织形式,似乎都没有统一的模式,这也是杨念群认为“四大门”所反映的“地方感觉”区别于帝国宗教宇宙论的根本原因。

  北京的“四大门”系统的确是地方性知识,它根植于北京市民的日常生活经验,由地方社会的具体历史与环境所塑造,例如前述关于城内狐狸官僚系统的描述,只有熟悉北京城市管理体制与文化格局的人才能心领神会,这只能是清代北京城市社会的产物,而不可能移植到别的地方。但是,在每个具体的地方社会中,人们如何对周围的世界进行分类、排序与解释,不仅依赖于世界提供的标记(sign)及人与世界的直接接触,也依赖于原有知识系统里已经成型的概念、规范与秩序。尤其是在北京城这样一个教化系统高度发达的帝国首都中,统治者极力将北京塑造为“天命之所系”的正统所在,这使得作为正统的儒家典籍即使在平民之中也深入人心。我们也的确看到,北京市民关于四仙动物的认识与知识,与古代中国经典典籍中的动物观念,几乎是全方位的相似。它的确是日常生活中平凡、琐碎、无处不在的“日常生活感觉”,但同时也背靠着一个长时段且庞大的“大传统”。它的确不一定是“帝国的隐喻”或政治秩序观念的表达,但也不仅仅是“地方感觉结构塑造”的结果。与其说它是某种“信仰”或“宗教”,不如说它是自成一体的,全社会共享的,且历史非常悠久的“动物学”。

  胡司德利用战国与两汉文献研究古代中国的动物观念,清晰指出,从当时的经典文献来看:“人类世界与动物王国相互依赖,浑然一体。作为观察者周围意味深长的生灵,动物王国既是人类社会树立权力时取法的楷式,又是人类道德观念的催化媒介”。在晚清以来的北京城市社会中也有类似的想法,主要体现为人与动物处在变化之中,动物不仅不是居于被动位置的客体,而且是与人类有多种联系的关系性主体。

  关于变化,胡司德认为,变化是战国两汉思想普遍的哲学范式,是古代中国思想的基本特征,“比起永恒、实体,以及本体的固定性,更受重视的是变动、过程、转化”。四仙动物的变化方向,是由动物身体变化为人的身体,最终成为神仙的身体,这一观念在中国有很长的历史。王充《论衡·订鬼篇》中就提到:“物之老者,其精为人;亦有未老,性能变化,象人之形。”到了本文研究的清末和民国时期的北京,“年头久了”的四仙动物,就自然能变化出人的身体,这仍然是根深蒂固、自然而然的观念。所谓动物,本来就是“活动之物”,尤其是四仙动物,它们与人一样,始终处于变化之中,能成长、能转化、能变形,最终能通过修炼成仙,就如同人类也可以通过学习成为圣人或者通过修行得道成仙一样。乍看之下,动物的变化会令人觉得怪异或者神奇,但这只是因为我们对世界不够了解和熟悉而已。对于知识丰富的人来说,这些怪异或神奇之处是可以解释的,所以我们才会看到,在北京市民讲述的各类故事中,往往是未受教育的群体更害怕四仙侵扰,而深知“变化”之道的文人官员很少因其感到惊恐。因为正是在正统知识体系中,动物的变化才不是“超自然”的、“怪异”的,而是“理当如此”“自然而然”的。变形和转化不会被认为反常不经,“反而认为是个自然的过程,既是真实的,又是自发的”。

  至于关系中的主体,对北京市民来说,人与动物生活在同一城市中,共同构成一个世界的整体。在这一整体中,人类与动物都有自己的个性、人格、族群文化、伦理道德,以及世界观原则。彼此之间有很大的差异,无法强求一致,但在基本社会原则上是共通共享的。因此,人们无法将动物视为客体,无法想象它们的行为不是出于自己的主动意愿。而与此同时,正是由于动物有主体性,有个体独立选择的能力,会出于自我的主动意愿做出行为选择,所以和人类社会需要“圣人”教化一样,动物世界通过官僚体系来进行教化、管理和规范也是必须的。胡司德重点讨论了古代动物文献中的圣人角色,与古希腊的不同之处在于,中国古代的动物知识不属于专业技术领域,而恰恰是帝王和圣人的分内之事。这是因为,“协调人与动物的关系,不能没有圣人,因为圣人能对自然界实施道德教化”。正是在普遍性的“圣人之道”的框架下,动物与人类之间才真正建立了平行式的关系——两者位于共同的平面上,从同一高度的起点,沿着同样的方向前进,然而却永不能相交。也就是说,二者不应该成为“亲属”,亲属制度乃“人伦之大防”,不允许打破。

  当然,与胡司德所描述的战国、两汉动物文献相比,晚清以来北京市民的动物观念也有诸多不尽相同之处,最大的不同在于新的动物分类体系的出现。胡司德发现,战国、两汉文献中对动物的分类观有三种:自然分类法、功能分类法与道德分类法,简单来说,就是以“血气”作为人与动物的自然基础,将人与动物都放在五行模型中来构建类别及其关系,最后也根据道德原则来区分人与动物。但实际上,他随后提到的“动物与地域”的关系也是为动物分类的重要原则。因为动物与其所在地域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动物种类正是地方性的核心特征,故而在宇宙的大图示中,动物就按其所处地域被分类摆放了。而在北京这座五方杂处的“都会”中,虽然宇宙秩序仍然必须通过空间图示体现出来,但空间性已经不再是宇宙秩序的唯一原则,物种(种族)原理也开始发挥作用,最后的结果,是以当下的人类生活(生民)为一端,永恒的天地秩序(天道)为另一端,不同的动物在这一坐标系中处于不同位置上,并可以大致根据距离两个端点的远近被分为三类。关于这些问题,我将在其他文章中再详细予以说明。

  本文节选自《开放时代》2020年第6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叶大兵]温州拦街福的历史、特点与当代复兴
下一条: ·[方李莉]手工艺与当代中国生活方式的重塑
   相关链接
·[鞠熙]狐仙故事与北京城的宇宙论意义·[孟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动物伦理:以法律间张力重塑部门联动机制
·[马光亭]认猪为母:苏北乡村的动物信仰·[郭宁]日常图景与心灵世界:动物精怪传说中的地方意义
·[赖婷]神圣与凡俗:福州猴神信仰的多元面向·[鞠荣坤]早期信仰实践中的动物崇拜
·[丁木乃]新冠肺炎疫情下凉山彝族禁食“野味”的生态伦理思考·[孟令法]“动物保护”视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来自“狗肉”“猴戏”与“点翠技艺”的法律思考
·[林海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动物使用”的伦理困境·[张多]祸与福:中国人的蝙蝠文化观
·[万建中]中国民间故事中人与动物关系的禁忌母题·[周跃群]保护与发展的权衡:民俗文化遗产化视野下的动物伦理反思
·[陈金文]中国民间“动物与人”故事的生态文化价值·[李天赐]台湾少数民族神话中“人变动物”故事阐释
·[温士贤]动物伦理与非遗“马戏表演”·[刘守华]《六度集经》与中国民间故事
·[陈爱国]游弋于自然与文化之间:云南洱海鸬鹚境遇的民俗学解读·[夏循祥]民俗遗产化的价值观冲突
·[隋丽]山林文化的历史记忆与民间书写 ·广州叫停动物园马戏表演 涉事方:属非物质文化遗产 将坚持演出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