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族群文化传承

首页民俗与文化族群文化传承

[孙金菊]回族民俗医疗体系研究刍议
——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的田野调查
  作者:孙金菊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0-03-07 | 点击数:10810
 

三、治疗者

  与我们所熟识的治病经符相似,回族民俗医疗体系也有治疗疾病的核心载体即“都哇”。“都哇”又写为“都阿”或“杜阿义”,系阿拉伯语的音译。其定性直接出自《古兰经》和圣训,从根本上来讲,它既是向真主祈祷,感赞真主,求真主赦免、宽恕和赐福的行为以及意念,还指代向真主祈祷的祷文。治疗者念诵一定的祷文后,在实物如糖果、干果、水等上面吹气,或在纸上、碟子上写经文便形成了可治病的“都哇”。通晓“都哇”的治疗者主要有两大群体。

  其一,清真寺阿訇

  清真寺阿訇因自身的宗教学识而备受尊敬,同时也自然地成了为回族大众吹“都哇”的特定群体。阿訇的“都哇”具有“集体性”和“个体性”特点。“集体性”是指在特定宗教节日如“圣纪”,阿訇念诵《古兰经》、赞圣等,回族携带冰糖、白糖等糖类至清真寺大殿,诵经完毕而形成的“都哇”,未针对特定病人或病症,是为所有人向真主祈祷而形成的“都哇”。“个体性”是指个人因感觉不适如疼痛、恐惧等而特地至清真寺,向阿訇描述疾病症状和感受,请阿訇吹“都哇”。清真寺阿訇最常用的“都哇”多是来自《古兰经》,如开端章和三个求护章等等。患者清洗身体之后,按要求直接服用佩戴“都哇”即可,没有治疗仪式。清真寺阿訇作为回族民俗医疗体系的治疗者,他们所针对的多是无病或者病情较轻如心理恐惧或身体疼痛的回族。可以说,清真寺阿訇处于回族民俗医疗体系的预防或初级治疗的阶段,大多数患者在经历此阶段后,会寻求更为专业的治疗,他们更为相信专研治病“都哇”、并以此为业的人,笔者将之界定为民间职业人员。

  其二,民间职业人员

  民间职业人员是因一定契机而通晓“都哇”的普通回族大众,既有成年男性、女性,亦有儿童。其中,有人声称能够看到“易卜劣厮”。这一群体无性别、年龄的限制和制约,治病有效,便有名声,患者便会慕名而来。但并不是说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成为该群体的一员。一般来说,有三类人可成为民间职业人员:其一,有过严重的患病经历者。如和政县某村中年妇女,该妇女本是临夏县刁祁人,五年前搬至现在居住的村落。她曾被“易卜劣厮”纠缠,求治无效,即将过世。恰逢一位“上家”到来,因其家庭贫困,只得以普通食物招待“上家”,“散”三元钱于他。她将病情告之“上家”。“上家”说:“你会好起来的,不会无常(过世)。今后会有很多人来看病,不可贪心,给多少要多少。”她痊愈后,患者渐渐登门造访,不久便声名在外。其二,天赋异禀者。如临夏县某村庄的老年男性,年轻时,他遇到一位“上家”,熟知“都哇”经文。“上家”见他天资聪颖,具备学习“都哇”的潜质,便把经文传授与他。经过多年的潜心专研,他的“都哇”已广为人知,美名在外,每天慕名前来治病的人不胜其数。其三,世代传承者。如前述案例临夏县某村庄老年男性的儿子也已开始子承父业,他潜心研修“都哇”经文,已渐渐独当一面。民间职业人员除了使用《古兰经》和《圣训》中的“都哇”外,他们往往还会使用其他伊斯兰经典著作中的“都哇”。“都哇”愈是偏僻,愈是被认为有效。回族是全民信教的民族,男女老少均受过一定的宗教教育,是民间职业人员能够通晓“都哇”,并声称能看到“易卜劣厮”,从而能治病救人的心理和现实基础。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孙九霞]小地方与大世界:一个边缘藏族社区的本土现代性
下一条: ·[郑宇 胡梦蝶]云南苗族山岳文化变迁与生计方式演变
   相关链接
·[冯智明]身体认知与疾病:红瑶民俗医疗观念及其实践·[韦鑫]民俗医疗观念与疾病的文化隐喻
·[戴望云]民俗医疗、医疗民俗与疾痛叙事研究述评·[梁莉莉 胡泽凡]“非遗”如何被实践:回族民间社会的传承与保护
·梁莉莉:《传承行为与保护实践: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究》·[杨志新]非遗语境下的回族口头传统保护
·[张超]制造日常生活恐慌:女性灵媒的危险感知、民俗医疗与赋权文化体系·[郝苏民]“一带一路”视野里的回望与自我担当的心声
·[汪丹]分担与参与:白马藏族民俗医疗实践的文化逻辑·[海峰]李福清与中亚回族语言文化的情缘
·[李华]从西海固文学透视其民俗文化·[刘礼宾]馓姆馓的追缘及特殊功效
·[刘伟]苏非拱北及回族尔麦里文化现象研究·[陶立璠]《回族民间文学导论》序言
·[哈正利]试论回族文化的地域特色·[冯增烈]回族研究再认识的几则浅议
·[洪伟]东部城市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与建议·[李淑环 洪伟]中国回族对端午文化的吸收与丰富
·[张佐]云南回族穆斯林跨境东南亚探究·[赵慧]回族食俗特质谈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