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学理研究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理研究

[安学斌]21世纪前20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理念、实践与经验
  作者:安学斌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0-02-10 | 点击数:14237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经验

  非遗保护作为一项世界文化运动,在中国得到积极响应和积极开展,并取得显著成就,这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强力推进是分不开的,也与各级管理部门和广大管理者、传承者、从业者、专家学者积极参与、探索实践、改革创新紧密相关,总结经验、获取启示既有必要也有价值。

  (一)党政主导,各方参与,顶层设计,全面实施,强力推进,始终是非遗保护等文化事业发展推进的政治保证。

  坚持党的坚强领导,集中力量办大事,始终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和特征。基于历史、民族、地域文化形式多样、丰富多元、价值珍贵等实际,20世纪50年代初开展的全国民族问题五种丛书、1979年开始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集成志书》编撰、2003年开启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等都是国家层面组织开展的重大的非遗保护活动。在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后,国家通过《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法[2005]18号)等重要文件进一步明确了非遗保护的重要意义、目标任务、方针原则、机制路径,对深化全国非遗保护进行了顶层设计,确立目标体系,制定总体规划,整体统筹,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党和国家及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统一思想,深化认识,加强领导,将非遗保护作为重要发展任务在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工作中进行定位设计和部署安排,定期听取和研究非遗保护工作,积极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工作机制,建立各级非遗保护工作会议制度,定期召开各级非遗保护工作会议,部署工作、总结经验、交流培训、表彰先进、促进工作,确保非遗保护成为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行动、而非可有可无的民间行为,对全力推进全国非遗抢救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政治、思想、组织、政策保障。

  (二)深化宣传教育,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既是必要的思想先导,也是重要的目的任务。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各级党委政府为此,一是通过各种媒介和手段加大对非遗的政策宣传与知识普及,使广大民众自然和自觉地接受、认知、熟悉、喜爱非遗;二是大力促进非遗进社区、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工作,加强大、中、小、幼各级各类学校非遗教育,促进中华优秀文化基因校园传承,使非遗保护意识从小根植于广大民众的内心;三是积极开展“文化遗产日”“文化遗产保护月”“非物质文化遗产节”“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展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技艺展演”“非物质文化遗产讲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培训”等专项文化活动,提升民众的非遗情怀和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四是深化文化遗产学学科建设和相关学科研究,为非遗保护提供理论指导和智力支持;五是探索创新非遗与电影电视、数字媒体、网络视听、动漫游戏、创意设计等结合融合,努力拓展非遗的传承传播渠道,产出中央电视台的《中国民歌大会》《中国戏曲大会》《中国诗词大会》《舌尖上的中国》《传承》和地方电视台的《传承者》《非凡匠心》《国色天香》等一大批展现非遗内涵与魅力的优秀多媒介节目,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年轻一代的浓厚兴趣,产生极大的反响,获得了高度的赞赏;六是积极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各国联合开展非遗的宣传、教育、申报、传承、保护、利用等工作,积极支持具有中国符号的民族节日、手工制品、民族医药、饮食烹饪、传统武术、传统美术、音乐舞蹈等走向世界各国,加大交流合作,向世界传播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传递中华民族和合价值观念、重视中华民族正能量和好形象,更好地推进各种文明的交流交融与互学互鉴。

  (三)发挥主体作用,构筑传承人传承主体和领导者、管理者、从业者、专家学者、受众者保护主体多元并用、齐心发力的作用机制,是非遗保护的根本与关键。

  历史发展证明,人是世界发展的主体,只有人的自觉性、积极性、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非遗保护才会有效推进并取得实际成效。为此,一要充分发挥作为党委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领导的“人”的主体作用,保护才会事半功倍、顺利推进;二要重点创新传承人选拔培养机制,解决好传承人这个最重要最核心的“人”的主体问题,拓宽传承人在高校等各级各类学校学习、教育、培训的渠道,提升传承人的素质、水平与技能,健全国家、省、市、县四级文化传承人命名与管理制度,不断提高传承人的传承补贴水准,解决好传承人的生计问题,切实提升传承人的社会地位,制定传承计划、创建传习场所、提供传习经费、配置传习设备,大力支持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和创新传承方式;三要切实解决好相关从业者、受众者这些“人”的主体问题,使他们得到收益的同时反哺非遗保护,不能吃祖先饭断子孙粮,确保非遗的健康传承、有效保护、科学开发、合理利用;四要积极发挥好专家学者这个“人”的主体在文化研究、知识创新、理论探索、智囊辅助等方面的主体作用,不断提升非遗保护的理论化、科学化、专业化水平。

  (四)遵循规律,科学探索,创新驱动,是非遗传承保护的动力源泉与根本路径。

  基于历史与现实、区位与交通、思想与理念、经济与社会、教育与文化等复杂原因,全国许多地方面临思想闭塞、基础薄弱、发展滞后、经济量小、非遗濒危程度高等严峻问题,给文化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带来了难以想象的困境与困难,迫使国家和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文化部门、文化从业人员痛定思痛、穷则思变、创新发展。急于摆脱困境的中国人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用敢为天下先的胆魄与勇气,通过探索尝试和改革创新走出了一条新的传承保护道路,正确处理政府与民间、人与遗产、遗产与生态、传统与现代、封闭与开放、静态与动态、继承与发展、传承与创新、保护与利用等多重辩证关系,积极开展传承人命名与资助制度,着力建立世界、国家、省、市、县五级保护名录体系,积极推进文化遗产管理机构设立,通过创新探索构建了非遗的抢救性保护、博物馆传习馆保护、文化生态区保护、法治性保护、数字化保护、生产性保护、展演性保护、传承性保护、开发性保护等动态立体的保护体系与模式,积极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打造顶级品牌,切实发挥监管与纠偏机制作用,使非遗保护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五)科学开发,合理利用,有效促进非遗对经济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为此要科学促进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能无序开发、歪曲滥用、竭泽而渔。

  科学设计,梯次开发,合理利用,监督约束,遏制歪曲性、泛滥性、过度性、破坏性开发,确保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度挖掘并充分发挥其承载历史、认同凝聚、教育养化、娱乐审美、繁荣文化、社会整合、资源导进等功能与作用,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促进人民幸福、社会和谐、国家昌盛,构建全国各族民众和谐美好的精神家园和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深入挖掘其物质性和象征性内涵,培育其资本要素,充分发挥其文化资本作用,通过挖掘文化内涵、突出民族特色、打造主题公园、开展节庆活动等做大做强做特旅游业,通过传统手工技艺、传统美术、传统医药、传统烹调等众多各民族手工技艺类非遗培育发展经济产业,探索实施“互联网+”“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基地”“传承人+协会”“公司+农户”等新路径不断创新文化发展新业态,通过演艺、影像、动漫、出版等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更好地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最大限度地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这些成绩的取得和广大民众的受益受惠,充分证明做好非遗传承保护,有利于解决新时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有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

  (六)健全多元投融资机制,加大经费投入与支持,是非遗保护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

  非遗保护资料收集、影像摄制、书籍出版、宣传推介、活动举办、设备配置、设施改善、传承发展、调查研究等方方面面都需要强有力的经费支持。为此,一是学习借鉴英、德、法、意、日等国家的做法,国家和各级政府作为主体投入方,在年度财政预算中明确非遗的投入预算,确保文化遗产的经费投入;二是学习借鉴美国等国的主要做法,积极引导、鼓励、吸引、支持金融机构、企业、社会团体、个人等社会力量通过出资、捐赠等方式进行支持;三是制定优惠政策,从旅游、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产业收入中提取保护基金,积极争取文化遗产相关企业、从业者、受众者的经费投入与支持,构建多元投融资体系,奠定坚实的经费支撑、支持和保障。

  (本文刊载于《民俗研究》2020年第1期,注释从略,详见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爱川纪子]政策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地方发展
下一条: ·[林海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动物使用”的伦理困境
   相关链接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1-2月受理)
·“绽放”永恒的诗篇——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朝戈金·龙年说龙“中国龙的文化阐释”
·“你好!中国”旅游推介会在巴黎举行·“民间文学”回归中国语言文学二级专业目录
·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11-12月受理)
·[张士闪]钟敬文艺术民俗学思想探析·[刘晓峰]时空一体化:中国古代时空观的核心特征
·中国民俗学会:会费缴纳清单 (2023年4月14日至2023年11月30日)·“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
·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9-10月受理)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