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国际经验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经验

[郑文换]从文化遗产保护到文化旅游开发的乡村振兴之路:以韩国河回村为例
  作者:郑文换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6-30 | 点击数:8107
 

四、河回村文化旅游开发实现居住-商业分区

  (一)居住-商业分区的背景及措施从

  1988年起到2008年期间,游客逐年增多,部分村民开始做游客生意,外地商人也加入进来租房开饭馆、旅店、卡拉OK等,村内出现违规建筑,村庄开始了无序的商业化。这导致河回村文化旅游目的地的文化特性开始消失,而逐渐成为了娱乐消费区。金光亿在其论文《实践中的文化遗产:看文化不见人》中批判河回村的旅游开发在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的同时却导致了文化的商品化、日常生活世界的消解以及本土居民对于原有文化的疏离等问题。村民认识到,如果放任村内各种商业活动无序经营,不仅无法实现文化遗产的保护,更无法实现旅游的持续发展。针对这一问题,河回村保存会提出了“河回村治理计划方案”,包括在村外建设商业街区以及管理权从政府派驻的管理事务所向河回村移交等等主张。为了遏制商业对于村庄文化遗产的不良影响,在政府和河回村保存会的共同推动下,买下停车场附近的土地,在距村1.2公里处建造商业区域(面积18.4万平方米),推动商业区与居住区的分离,并于2008年6月30日之前将村内商铺迁到村外。

  (二)河回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积极成果

  河回村作为著名的旅游目的地,成为了地区发展的“活力泵”,带来了周边以及安东市域经济的发展活力。据统计,2016年河回村接待游客1,314,088人次,其中外国人51,663人次,仅仅门票收入就高达15.75亿韩元,折合人民币近9000万元。同时,该村逐步完善了观光导游服务系统,组建了河回别神假面傩戏庆典财团,每年举办安东国际假面节庆活动,促进了传统技艺的传承和传播,并致力于恢复和保持传统建筑式样(详见表2)。此外,村庄举办的礼仪(民俗、教育、文化等)参与项目使得周边的餐饮业和民宿业也获益匪浅,带动了周边的经济及安东市域的发展。河回村所在的安东市政府认为:“安东的文化资源在韩国全境丰富程度首屈一指。……这些文化资源是安东独特的财富,非常珍贵。加强对其保护,使安东成为文化资源的基地城市,将是安东的未来方向。”在前期发展的基础上,遗产保护更加全面,摆脱了过去只关注儒教和民俗的倾向。2018年,安东市市长提出将推动在佛教、民俗、儒教等三个方面的申遗工作,而本土固有的河回别神假面傩戏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已经纳入日程。

  回顾河回村从呼应国家意识形态建设而进行的文化遗产保护到被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进而到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可见河回村的文化旅游产业对村庄的存续发展产生了三方面的积极作用:一是起到了留民固土的作用,降低人口外流速度,使活的文化遗产得以存续;二是村庄自身的历史文化积淀成为发展旅游经济的内生性来源;三是社会经济成就增进了村庄和民族的文化自信。

  需要着重指出的是,虽然在最初阶段是被国家选定且由国家按其需要赋予了民族精神的象征意义,并在其后的发展历程中表现为国家力量(各级政府)和社会力量(学者、媒体、村庄组织及村民、游客等)共同塑造的特征,但村庄自身一直表现出对等的主体性,努力掌控着对村庄资源、发展方向甚至一些具体事宜(如商业中心位置)的参与决策和利益分享,而没有被决策和利益分配过程所压制甚至排除在外。

五、对我国发展乡村旅游的借鉴意义

  在国家重塑民族精神的话语框架下,河回村凭借自身的自然生态、历史人文遗产而成为民族精神的实体承载者,加之经济高速增长的加持,从而在文化遗产和旅游结合处找到了村庄可持续发展的出路。河回村首先因其符合国家意识形态需要而被选中,再到被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固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是,在韩国,这种发掘历史文化传统及自然生态风光并将之提高到民族和国家主体精神层次并承载国家文化内容的案例也并不鲜见。从某种意义上讲,始自金大中政府时期的国家对外文化输出战略——“韩流”现象也是如此。由此可知,河回村固然有其获得发展的特殊机遇,但它以明晰的产权为基础,当地村庄组织与村民个体作为主体一直参与了文化旅游开发并充分共享由其带来的利益是一个重要特点。

  本文认为,河回村的经验对我国乡村利用自有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文化旅游融合的旅游产业有如下四点可资借鉴之处:

  (一)加强对村庄文化遗产和自然生态的保护及意义发掘是乡村文化经济发展的根基

  目前国内乡村旅游多单纯以经济效益为着眼点,有些地区会忽视对当地生态、本土文化的保持以及当地居民的切身生计,从而造成活的遗产或者说居住型遗产(living heritage)的破坏。一个国家的内生性活力和意义价值,往往扎根于它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中。我国在取得巨大经济增长之后的现阶段,很重要的任务是有意识地进一步加强对乡村历史文化遗产、文物及有价值的文化遗址的保护和意义层面的发掘。因此,需要在国家和地区层面对乡村历史文化遗产的数量进行点检,编制详尽的乡村文化资源资料,同时加强对古村落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的发掘整理,进而形成持续发展的底蕴和动力。

  (二)注重对乡村居民权益的关注和资源倾斜

  城市和农村彼此依存,没有有活力的乡土社会,就会丧失很多精神之根。村庄居民作为乡土文化的守护者,也理应是乡村发展的主体。因此,在各方保护、开发和利用乡村历史文化遗产的进程中,需要注意保护村庄居民的主体地位和利益。鼓励乡村在保护、维持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以集体形式或个人入股等方式,按照市场运营的模式,发展符合当地特色的节庆庆典、文化展示活动,逐步形成规模和产生影响力,而应避免抛开或代替当地村庄居民组织、由外来商业公司操控文化旅游资源和利益的局面。

  (三)通过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增进乡村居民的文化自信

  可以通过宣传和引导,提高国内游客对文化旅游的关注度,适当开展当地人游当地(如××县人游××县等形式)的活动,这样既可以加强乡土爱国主义教育,又可以提升居民的文化自信。适当利用文化产品提升旅游产业内涵,从而盘活各地的文化市场,让文化产品在当地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和经济机会,从而产生足够的经济效益来实现乡村历史文化遗产的内生性维持和发展。

  (四)注重文化遗产与商业一定程度的区分隔离

  在乡村旅游目的地开发过程中,防止文化遗产区域内出现过度的商业行为,避免文化的商品化、日常生活世界的消解以及本土居民对于原有文化的疏离等问题。

  (本文刊载于《西北民族研究》2019年第2期,注释从略,详见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赵欢 范筱悦]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体化”保护
下一条: ·[郑然鹤 庞建春]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教育的现状和启示
   相关链接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在京召开蔡奇出席并讲话·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
·[朱红梅]乡村振兴背景下非遗的活化实践·[赵季淳 丁峰]乡村振兴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实践路径研究
·[张兴宇]乡村振兴与民俗文化遗产资源利用·[张洁]体验式传承与具身化技艺
·[余静林 胡燕]论中国农谚的背景、类型与功能·[许诺]集体记忆视角下地名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苏州路径
·[马千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合作路径与中国方案·[孟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动物伦理:以法律间张力重塑部门联动机制
·[王心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故事传统的公共化·[王卫华]乡村振兴中的非遗传承
·[王凌志]电白乡镇非遗文化治理实践探寻·[王芳]西南地区百年客家村落的变迁与发展
·[李瑜恒]龙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案例研究·[孔军]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空间规划的要求、模式与建设原则
·[郭永平]乡村振兴背景下晋陕豫民俗组织与治理共同体建设·[杜韵红]以村为馆:乡村博物馆文化遗产保护真实性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