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万建中]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研究40年
  作者:万建中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6-28 | 点击数:5680
 

三、学术史研究步入新征程

  书写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可以分为对某一时段内所有研究成果的整体再研究和对某个研究领域已有成果的梳理两种范式。21世纪民间文学学术史的书写主要是展开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前者着眼于民间文学某一领域或专题的研究现状,后者着眼于民间文学学术行为的演进脉络。

  20世纪一结束,一些学者便开始对20世纪民间文学研究进行回顾和反思。进入21世纪,学者们可以从容地回过头去整理20世纪所有的民间文学学术成果。在20世纪学术大反思的浪潮中,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研究也步入了新的征程,出现了许多可喜成果,主要有刘守华的《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百年历程》、贺学君的《从书面到口头:关于民间文学研究的反思》、漆凌云的《回归民间: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百年反思》、安德明的《民间文学研究三十年》、李欣的《中国近代民间文学研究概述》等。2003年10月,在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刘锡诚先生邀请了刘守华、刘魁立、陈建宪、施爱东、田茂军等就20世纪民间文学学术史进行座谈。2005年,刘锡诚、陈泳超、王孝廉、车锡伦、刘守华、钟宗宪、高有鹏、李稚田、陶阳、潜明兹共同就民间文学百年学术史发表自己的观点(《民间文学学术史百年回顾》)。相关著作还有陈泳超主编的《中国民间文化的学术史观照》、陈平原主编的《现代学术史上的俗文、华积庆的《中国民间文学的道路》、贾芝主编的《新中国民间文学五十年》、梁庭望主编的《中国民族文学研究60年》等。以上都是21世纪前十年的成果,主要贡献是理清了20世纪民间文学学术演进的脉络,构建起了20世纪民间文学学术史的基本框架,凝练出每个阶段民间文学的学术品格和研究意向。譬如,漆凌云在《回归民间: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百年反思》中,从蒋观云1903年发表的《神话历史养成之人物》开始算起,论述了民间文学的研究与清末民初的政治文化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兴盛、延安时期和新中国建立时期民间文学备受重视、改革开放时期民间文学的繁荣之密切联系,同时指出由于学术研究创新意识不强,没有形成独立的学术理论体系,导致民间文学研究不景气。此后,对20世纪民间文学研究史的回溯和清理一直没有中断,相关论文层出不穷,而且触及民间文艺发展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如柳倩月的《“中国民间文学批评史”述史模式的可能性探索》、毛巧晖的《国家话语与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资料搜集整理——以1949年至1966年为例》及《新中国初期少数民族民间文艺学发展述论(1949—1966)》、刘波的《试论中国民间文学话语的依附及其迷失(1945—1959)》等。同样是回顾和反思,这些论文角度更为独特,反思更为深刻。

  在梳理的过程中,学者们尤为感兴趣的是20世纪民间文学理论的研究。这方面的论文有陶阳的《民间文学理论研究的曲折道路》,刘锡诚的《新中国民间文学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1949—1966》《胡适的民间文学理论与实践》,孙正国的《现代学术转型期民间文学研究的理论缺陷》《20世纪民间文学本体的理论探索及其局限》,高有鹏的《论中国现代民间文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发展》,刘波的《20世纪民间文学理论本土化探析》等。民间文学理论研究的状况成为考察的热点,是由民间文学研究对象的性质决定的。实际上,民间文艺学容易走上肤浅,因为民间文学是老百姓的文学,也是浅显的文学。还有,研究民间文艺需要采风,采风就是客观记录,那么这种客观记录作为一种学术诉求,就会影响民间文学的学术思辨,导致学术研究也是一种再现,或者是重复。这两个方面大大影响到民间文学理论的深度和书写深度。因此,学者们特别关注民间文学理论研究的问题,试图促进民间文学理论的体系化和提升理论研究的层次。

  对20世纪民间文学学术史的整体把握应以以下六部专著为代表:高有鹏的《中国现代民间文学史论》从学者的学术个性和学术关怀入手,选取胡适、鲁迅、周作人、茅盾、老舍、闻一多、朱自清、郑振铎等重要作家关于民间文学理论的论述,深入探究这些作家民间文学理论观的具体形成、发展及其在现代文学发展中的价值与意义,通过把握这些学者民间文学观的内在逻辑,建构出学者范式的现代民间文学学术史。陈泳超的《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现代轨辙》的着力点不在为学术史脉络作贯通式的梳理,而是立足于前沿的学术视野,对八位民间文学著名学者的研究实绩展开学理剖析,为当下民间文学研究出现的问题寻求答案。刘锡诚先生的《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出版后,好评如潮,它是我国第一部对20世纪民间文学学术史进行总结的学术专著,打破了“民俗学80年”体系成说,建立了独立的百年民间文艺学学术史体系,填补了我国现代民间文学研究无史的空白。董晓萍的《现代民间文艺学讲演录》历时性地将民间文艺现象、民间文学活动、民间文学思潮置于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语境之下,集中讨论我国现代民间文艺学的变迁和走势。毛巧晖的《20世纪下半叶中国民间文艺学思想史论》将新中国建立后至20世纪末的民间文艺学划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民间文艺现象与当时的政治意识形态和政治诉求相结合,侧重于民间文艺的艺术性和社会性两个维度,检视民间文学研究范式转换中重新构建自身的基本问题、基本话语与基本理论。刘波的《20世纪上半叶中国民间文艺学基本话语研究》的基本立场是,民间文艺的学术史实质是话语与话语之间的关系史,突出表现为民间文艺发展中的显性话语和隐性话语的互动共生问题。

  民间文学每种文体都有一批学者的专门研究。依据文体,这些研究各自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体系,于是就有了神话学、史诗学、歌谣学、传说学、故事学等。那么,对这些民间文艺学的分支进行学术史的考察,即为20世纪民间文学学术史的分类研究。这方面的学术成果更是汗牛充栋,成绩斐然。

  总体而言,40年的中国民间文学界,一直存在着看重民间文学文本的搜集、轻视学术研究,重民间文学史研究、轻民间文学学术史研究的偏向。民间文学文本研究和田野考察的成果较多,而“学术史”类的成果相对较少。正如刘锡诚先生所言:“民间文艺学由三个有机部分(分支)构成,即:民间文学理论、民间文学作品搜集与研究、民间文学学术史。前两部分,即民间文学理论和民间文学作品搜集与研究,学界所做的工作比较多,成果积累也比较丰饶,特别是近20年来有了很大的突破。而后一部分,即民间文学学术史的研究,则相对薄弱。”只有理解和把握中国民间文学的学术历史,才能明确学术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与未来发展的方向。学者们对民间文学门类学术史书写的学术意义的认识明显不到位,普遍缺乏书写的学术热情,这大概是民间文学学术史研究相对薄弱的主要原因吧。

(本文刊载于《西北民族研究》2019年第2期,注释从略,详见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毛巧晖]新秧歌运动的民间性解析
下一条: ·[张多]美国学者搜集整理、翻译中国民间文学的学术史和方法论
   相关链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民间文学”回归中国语言文学二级专业目录
·[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40年,诠释民俗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中的独特价值
·[朱家钰]从角色到人物:故事学的层级术语体系·[赵莎]重回本土:对民间文学现代性论争的反思
·[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杨李贝贝]守护边地文学:《边疆文艺》及其生成
·[孙宇飞]1952-196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民间文学出版史·[孙华月]网络语境下民间文学的一种新机遇
·[施爱东]学科建设的自由路径及其限度·[任积泉 苑秀琴]河西宝卷文化生态的形成及其对当代非遗传承发展的启示
·[秦选涵]论中国民间文学学科的审美理想与实践逻辑·[毛巧晖]多元喧嚣与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的转向
·[吕殿增]杨七郎墓传说的精神遗产及其保护·[陆薇薇]日本民俗学传说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刘雪瑽]科学与妖怪 :学术史视角的井上圆了妖怪学·[刘文江]《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传说·甘肃卷》相关文献的编纂与传说学四个基本理论命题的实证
·[梁家胜]论数字时代民间文学的开源性·[黄景春]民间文学研究向田野要什么?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