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张振犁]从中原龙神话看“中华第一龙”的文化史价值
  作者:张振犁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6-16 | 点击数:5784
 

五、龙图腾的影响遍及中华民族文化达四五千年之久

  龙文化伴随中华民族的发展而产生的民族精神凝聚力,影响极为深远。

  (一)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也是龙文化产生、发展的过程。

  在原始社会的史前阶段,龙作为始祖部落的图腾物来崇祀,它是原始人朴素宗教意识的反映,是氏族文化的精神信仰对象,作为氏族的精神支柱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之中,企求来世幸福并寻求最终归宿(西水坡墓葬中的“人骑龙升天”摆塑,就是很好的例证)。这种观念反映在陶器、石器等器物装饰艺术中(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的这类遗存是如此,鳄、蛇向龙演化的过程也是这样)。当时,强大部落兴起,又有融合、集中的机会,便逐渐使龙的形象初步定型和完成:蛇躯,有角,有耳,有腿爪。

  (二)商至战国时期龙文化的图腾意义逐渐消失,神性得到很大发展。

  龙的象征性含义,自商周开始,一直延续并影响后来几千年。龙开始被奉为神物,可卜吉凶,还有祈雨的功能,又可以用作纹饰,表贵贱,以龙比德。

  (三)周秦以后,龙的形象成了权力、地位、天命的象征。

  周秦以后,帝王与龙联成了一体。龙在器物等上面的形象更加图案化和装饰化,不重龙的神性与物性。图案多为对称与反复的形式。战国时期因工艺技术发展,思想活跃,龙的图像逐渐从呆板的图案中解放出来,龙的形态活泼、自由,充满力感和动感,也有稳定感(平衡统一),龙躯体常作奔驰状。

  (四)秦汉至南北朝时期。

  龙的象征意义延伸。统治阶级迫切需要更大的权威,龙也进一步与帝王有了密切的联系。“天子生龙”说(真龙天子)兴起。在器用上,龙的地位还未被帝王完全独占。龙象征祥瑞(“王者之嘉瑞”)。龙一方面代表帝王时代的权威,另一方面又被大量描绘到墓室壁画、石刻上,载负墓主升天。此外,龙司雨,可向龙祈雨,汉代前后,“雩祭”已经制度化,规模很大。

  汉代是龙的定型期。龙的形象已臻完整。龙的艺术开了后代艺术的先河,形神高度统一。汉代龙的动作幅度大,飞舞流动,气壮山河。中国龙的精神、气质,在汉代已日趋成熟。它是汉代开创统一大业的象征。

  魏晋南北朝龙,有飘逸潇洒的仙气,体态轻盈。与当时人们的思想倾向有关。隋唐五代龙的象征意义与封建王朝政治统一、经济发达、文化交融、佛教文化传入有关。龙的象征意义增强,直接影响后世。龙的传统观念仍然存在,龙王也开始出现。龙的传说在民间开始与世俗生活融合。在唐代国威的影响下,为龙形态向着华美、富态和多样化演变提供了机会。唐龙的艺术也达到了超前的成就。

  宋以后的龙,地位至尊,画龙祈雨法出现,开始限制使用龙纹。元代尤其如此。明龙使用限制更严格。宋代还总结出了画龙的理论。画龙逐渐模式化,失去了以前龙的气势、神采。元代的龙体态奔放,动作自如,充满生气。明代的龙凝重、威严。清代的龙苍老,中后期,龙威严而无神韵。清代末期,龙在很大程度上徒具外形躯壳已无精神。

  从上面所介绍的徐乃湘先生等关于历代龙特点的论述来看,中华龙文化与我国古代各个时期经济状况的好坏,文化的兴衰,国力、军力的强弱以及人们的精神状态,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中国龙的精神实际是国家总的状态的体现。龙的形象、风格、气势、神韵,与国运和国家精气神的变化休戚相关。说华夏龙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有根据的,也是符合中华龙的实际的。鉴往知来,今天世界东方巨龙的腾飞,正是我国当前的伟大成就和精神力量的写照。

  多少世纪以来,龙在上层文化中从精神崇拜对象逐渐走向宫廷化的末路。但与此相反,在民间,龙却一直保存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力量旺盛的特点。历来统治阶层只把龙的形象用在衣、食、住、行、祭祀、建筑等各方面,来满足点缀生活情趣和显示等级观念等的需要,因此,一般讲是脱离人民生活实际,缺乏生气的。而在民间却大不相同。民间的龙直接通过超自然的神奇方式,参与世俗社会人际之间的善恶、恩怨、是非之争。有好龙,有恶龙。这些无不受到人们的赞颂或批判。在民间大量的关于龙的神话传说里,展现了异常丰富的人生世相的影子和人民的爱恶、希望和期待。

  龙在民间神话传说中,具有中国多民族的特色。龙参与到社会生活实际中去,就表现出浓郁的生活气息。许多类型的龙的传说故事,例如:“龙子望娘”型、“降伏恶龙”型、“斗龙王”型、“龙受罚”型、“龙女”型、“救龙报恩”型、“反抗龙”型、“龙状凤物”型、“近代新龙”型等等,充分表现出了中华民族的思想感情、意志和力量。因此,说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力量就是龙的精神和力量。

六、结束语

  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这一观念,早在六七千年前北方中原大一统政治局面形成的时候,就已经是华夏族先民们的共识了。

  龙文化代表了古代东方文化经过长期积累起来的精髓。它具有强大的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的民族变迁、融合之后的伟大的民族精神的标志。龙文化之所以能产生巨大的号召力,其原因主要在于,它的精神内涵代表了我国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意志。

  反映龙文化最早的图腾神话的产生,经历了复杂的、众多部族融合的伟大历史进程。一个强大的民族在经济生产、科技发明、文化创造、军事、宗教、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对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龙文化影响了千秋万代,从而形成了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自豪和自信,这种自豪和自信,可以经历任何历史风浪的考验。今天,中华民族之所以仍然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失去这种伟大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就是来自龙文化传承的、永不凋敝的生命所带来的勃勃生机。

  中原濮阳西水坡“中华第一龙”的发现,用铁的事实证明了炎黄文化就是龙文化的成熟和延伸,也是我国古老文化史的基础和核心,它将在世界的东方放射出文化的强光!

  (本文刊载于《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注释从略,详见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钟宗宪]死生相系的司命之神
下一条: ·[曾祥委]关于南雄珠玑巷移民故事的研究
   相关链接
·[刘宗迪]上古神话与原始天文学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