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族志/民俗志

[朱霞]民间公共资源的传统利用与乡村建设
——以云南盐村的“公甲”平衡制度为例
  作者:朱霞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4-05 | 点击数:5736
 

三、公共卤权的传统利用及其启示

  乡村工作者认为“以组织去私”是治“私”的办法,但是他们所说的组织大概并不包括传承了几千年的村落组织。云南民国时期的盐村,民间组织一直都发挥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历代的“盐榷”都属于官营之垄断事业,以资源垄断和行政垄断为主,其中资源垄断表现为朝廷禁止地方和私人擅自对盐业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按垄断的逻辑来说,“民间”应该是与“盐榷”毫无关系的。但是,云南的田野资料却表明,在清末和民国时期,盐村的民间组织非常活跃,灶户组织(被一些学者认为是官方组织)具有很大的自主权力和民间色彩。中央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是默许地方上拥有私卤和公卤的(非官方团体的卤权)。因此,云南的卤权也像土地所有权一样分为“私”与“公”两个部分,这两部分个人和团体有很大的处置权。

  云南盐村的公共卤权长期存在,并形成了三种类型,分别具有不同的功能。一是灶户组织的公共活动基金—如诺邓井的公甲卤,主要是为灶户办公益事业,如修桥补路、修寺庙、办龙王会、救灾、葬无主死亡的人。二是村落庙宇的文化活动基金—如诺邓井、师井和盐源井的庙卤,是维持寺庙的香火、信仰和文化活动的重要经济来源;对庙卤这一公共资源的利用形成了特有的信仰活动仪式,使各种庙会、节庆得以生机勃勃的开展。三是村落办学的教育基金,被当地人称为“学水”—在盐源井灶户按一定比例缴纳给学校缴纳卤水,达到了64担左右。诺邓井的公共卤权于1912年发生重要的变动,全部庙卤和部分“公甲卤”被用于办新式学堂,即第一、二类公共卤权转化“学水”—学校办学基金。新式学堂的创办使女孩子和贫穷的男孩子有了受教育的机会,客观上促进了盐村的教育发展和男女两性的平等。

  云南民间盐村对公共卤权的利用,形成了以下几种现象,对今天的新乡村建设仍有启示作用。

  (一)公共资源的设置实现了民间基层的公共选举

  在诺邓井,灶户组织的灶长是“公推”,至少在清末,民间的基层公共选举就已经实施了。灶长的主要工作不是管灶户“私卤”的生产,而是管井上的公共事务,包括公共卤权的出租、经营和使用;在灶户和国家盐务机构之间上下协调,处理盐村的基础建设,救灾济贫等工作。灶长要按期轮换,到时下台,新灶长又“公推”上任。拿国家薪水的“督卤员”(分配卤水的人员)也是由灶户“公推”出来的,入职首要的要求是具有公正的品格,但不需要经常轮换。督卤员的女儿说:“我爸爸管卤水40年。他又公道,又熟悉情况,都舍不得放他。他就是大公无私,穷也是人,富也是人,都一样看待,卤水分得公公平平的,不会哪个给多,哪个给少的。他说‘穷人富人都一样,桌子抹得一样平’”。盐村对公正精神的倡导源于卤水的分配,只有卤水分配公平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可能正常。

  (二)民间公共资源的设置促进了二次分配和教育投入

  在云南盐区的灶户是指有卤权的人家,持有卤权的份额越多,在村落中的社会经济地位越高,是盐村的主体阶层。尤其是大灶户,是盐村的资本家。盐区也有所谓的“荒户”,是指没有卤权的人户。从地方用语对灶户和荒户的划分中可以看出,人们所处的阶层与卤权的占有构成明显的关系,卤权的多少形成了社会阶层的高低和贫富不均的情况。

  然而,公共卤权的习俗促进了盐区的二次分配—一是济贫,例如有的盐区每月给没有卤水的荒户发放卤水,荒户不用买盐;二是教育投资,如盐源井灶户是根据拥有卤水的多少,按一定比例缴纳给学校卤水,让盐村的子弟(包括贫寒人家的子弟)读书受教育。诺邓井把所有的公共卤权(包括灶户公积金,庙卤)投入办学。学校有一段时间还给最优秀的学生发奖学金,奖学金是按照卤权份额的多少,从灶户的私卤中来抽出来的,用于奖励前三名优秀生。把少量私卤变为公卤,通过二次分配来用于投资教育。

  (三)捐—民间公共资源的设置与“公德”培养

  云南盐村的公共卤权的设置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主要是通过私人的捐赠来实现,由灶户把私卤捐给寺庙或学校,使私卤变为公卤。在诺邓井的调查发现,村民对公共事业的捐赠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第一种是把若干卤权捐给寺庙,由寺庙去管理;第二种是把卤权捐给寺庙,但是自己仍然生产所捐赠的卤水,相当于捐赠人按期缴租金给寺庙;第三种是只捐一角水(卤水的单位)一年或一月的所得,把所得的盐或钱捐给寺庙。例如,有一种文庙卤,是考取功名后捐赠的,捐赠本月煮的一桶卤的租金作为功德。通过各个时代的积累,使寺庙也有了一些卤权,形成了一大笔民间的公共卤权和资金。1922年,寺庙把它拥有的卤权全部捐赠给学校,办了新式学堂。可以看出,云南盐村人民有捐赠卤权用于公益事业的传统。这种传统教育和培养人们的公德心,使每一个人在某个特定的机会都有可能或多或少以不同方式进行捐赠,使这笔公共文化基金慢慢积累起来。

  南斗会是诺邓村具有传承性的民间信仰活动。当地有“南斗主生,北斗管死”的观念,主要是老人拜南斗求寿祈福的活动。

  以上三个方面说明,云南盐村的公甲平衡惯制传承久远,它体现着资源公有的观念,倡导了一种社会公正的思想。各井的公共卤权发挥了投资教育、济贫扶困、发展社区的文化事业等重要功能,缓解了盐区贫富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反映了盐村寻求村落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公平关系,整合了井地的内部关系,促进人们之间的正常交往,使井地具有感召力和凝聚力。可以说,公共卤权在盐村起着一种保障、调节、平衡的作用,是民间自发的、主动的维护村落整体利益的一种善果,代表着盐区集体的公共利益。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庄孔韶]流动的人类学诗学——金翼山谷的歌谣与诗作
下一条: ·[范长风]安多藏区曼巴扎仓的医学民族志
   相关链接
·[白莉 张晓玫 袁浩哲]传统村落数字乡村建设路径研究·[孙庆忠]并轨:扎根乡村的田野工作与促进变革的行动研究
·[梅联华]美丽乡村建设·[高梦芬]主体在民: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另一种模式
·[张浩]从“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李向振 张博]国家视野下的百年乡村建设历程
·万建中:传统乡规民约丰富文明乡风建设的底蕴·[许静]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村落文化展示:马厩村墙体画
·[陈志勤]村落环境治理的传统机制缺失——来自美丽乡村建设的思考·[孙庆忠]田野工作的信念与真情
·[汪德生]浅谈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乡创:重新发现村落的在地文化
·[徐月强 李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美丽乡村建设创造美好生活·大地乡居:“新乡民”的众创式乡建
·[陈益龙]乡土重建:中国乡村社会的秩序转型与文化矛盾·[李永杰]乡风礼俗:不该失去的乡村文明
·[王社教]论历史乡村地理学研究·[吴飞]梁漱溟的“新礼俗”:读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
·[潘家恩]双面的浪漫与多维的乡愁·乡村复兴:既要“颜值”也要气质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