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中国实践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实践

[张士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当代乡村社区发展
——以鲁中地区“惠民泥塑”“昌邑烧大牛”为实例
  作者:张士闪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1-29 | 点击数:7947
 

  三、对鲁中地区两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社区实践个案的考察

  乡村社会中的任何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都会面临经济运作与精神自洽的问题。经济运作,是指活动本身会有一定的财力损耗或经济交换行为,精心运作才会保证活动的可持续性。精神自洽,则是指参与活动会使人们获得一定的精神满足,这与所在社区对于该项活动的文化赋意有关。在乡村社区内部,大家都是非遗活动的“局内人”,对于非遗活动中的各种角色及程序、细节比较熟悉,并通过参与活动中的社会交往、情感交流,实现公共文化认同。在鲁中乡村地区传承的“惠民泥塑”“烧大牛”等非遗活动,都是在广泛的社区动员中完成的经济运作与精神自洽,营造出热热闹闹的年节生活,但在社区公共性的建构方面又有差异。

  河南张村与火把李村,是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皂户李乡的两个“对子村”,相距约6公里,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惠民泥塑”即与两村有关。据民间口传,河南张村泥玩具制作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在当地卓有声名,所谓“河南张,朝南门,家家户户做泥人”;每年一度在二月二定期举办的火把李村庙会,不仅被本村村民视为“过第二遍年”,而且名闻遐迩,每每引动鲁冀豫三省十几个县市民众前来赶会。造型古朴的“泥娃娃”(俗称“扳不倒子”)是火把李庙会上最具影响的“吉祥物”,其影响之大,从河南张村俗称“娃娃张”、火把李村庙会俗称“娃娃会”即可想见。可以说,借助于二月二这一特殊节期,河南张村村民在火把李村庙会上集中销售自制的泥玩具,火把李村庙会则因为有了河南张村泥塑而享誉四方,两个村落之间的经济协作与文化分工由此形成,并在年复一年的延续中凝结为一种民俗传统。*

  现在已很难弄清历史上“泥娃娃”与火把李村庙会的出现孰先孰后,不过,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当初“泥娃娃”进入火把李村庙会的“准入问题”。火把李村庙会的基础,是当地乡民在开春之前选购农具的市场,而“泥娃娃”却并非农具。那么,“泥娃娃”何以堂而皇之地出现在火把李村庙会上,并成为众人热衷购买的对象呢?“泥娃娃”是凭借什么,立足于春耕大忙前的一个农具市场呢?要想解答这一问题,必须深入追溯当地相关的民俗观念与社区传统。

  在中国北方地区,“拴娃娃”习俗可谓由来已久。人们常常在集市上将做工精巧、细腻逼真的“泥娃娃”“请”到家中,作为家庭添丁的信祝之物。“拴娃娃”之俗,就其民俗祈愿而言,表征着对家庭添丁进口的祝望,因此又产生了其对时间节点的规定,故一般会选择在自然万物的萌动、分蘖与收获时节,这就是“拴娃娃”习俗多行于初春、初夏与深秋的原因。在我国传统的时间制度中,一年四季始于春,而“二月二,龙抬头”之说,又寓示着“二月二”乃是典型的春信时刻。因此,“二月二,拴娃娃”的约定俗成并非偶然。二月二火把李村庙会,就其区域商集功能而言,是开春之际货卖春耕农具;“货卖农具”虽然是不折不扣的商贸行为,但因为与“一年之首”的神圣时刻杂糅在一起,这一商贸行为便因之产生了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文化赋意。凭借“春首新生”的民俗意蕴,“泥娃娃”便与诸多农具一起拥有了相同的身份,共同表达了人们在新的一年里对物质生产与人的生产的良好祝愿。共处于庙与庙会的神圣时空之中,二者是买卖也是仪式,是人与人的交易,也是人与神的沟通,买卖行为发生的过程,即是“春首新生”民俗意义的产生与民俗传统的再生产。经此民俗认同与生活实践,河南张村与火把李村之间的“对子村”关系得以固化,获得长久传承的动力。这其实就是非遗社区传承的一种活生生的形式。

  不过,在国内非遗保护运动急剧升温的大背景下,虽然河南张村泥玩具以“惠民泥塑”的名义,早在2006年便进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进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但无论是在技艺传承还是在制作规模上,依然走向了衰落,却是不争的事实。*由上可知,作为一处完整的文化空间,河南张村泥玩具与火把李村庙会其实是难以分割的:泥玩具因庙会而显神圣,庙会因泥玩具而显温情,民间信仰则将二者联结在一起。以“惠民泥塑”的笼统名义而进行的非遗名录申请,和申请成功后的具体保护工作,能在多大程度上有助于所属“对子村”(河南张村与火把李村)的社区发展与民生改善,效果可想而知。难以融入乡村社区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活力从何而来!

  在鲁中昌邑市东永安村,则有一项被列入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孙膑崇拜”,当地俗称“烧大牛”。每年一进腊月,孙膑庙“庙委会”人员就开始张罗活动。先是耗费相当的人力物力,用近1月的时间扎1头高约7米、长约13米的“独角大牛”,谓之“扎大牛”;然后在正月十四这天上午,抬着大牛在村落街道上巡游一番,谓之“游大牛”;中午时分,抬至孙膑庙(俗称“孙老爷庙”)西侧空地上,人们拥来挤去争相“摸大牛”,然后付之一炬,谓之“烧大牛”或“发大牛”。通过进一步的调查得知,类似“烧大牛”的活动在这一带普遍存在,并非东永安村所独有。*与现代理性经济逻辑形成巨大反差的是,这一带乡村为什么要劳民伤财,花大量的金钱财帛与精力去扎制“圣物”,然后一炬燎之?

  在东永安村“烧大牛”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比钱财计较更重要的东西,是这一乡土社区的社会资源。“烧大年”仪式的首要特点,在于它场面大,全村参与,人人有份。尽管耗资不菲,却是村里的“大事儿”,是只有在过大年期间才会有的“耍景”,*为邻近十里八村所称羡;惟其是村里的“大事儿”,“烧大牛”才构成了村落社区的重要传统;惟其场面大,需要全村民众群策群力,因之产生了神圣、隆重的社区总动员。其次,全村村民合力举行、为邻近十里八村所围观的“烧大牛”活动,仪式意味极为浓厚。伴随“扎大牛”“游大牛”“摸大牛”“烧大牛”仪式程序的次第展开,形成了人群摩肩接踵争相观看的场面,现场气氛越来越昂扬。特别是在“烧大牛”这一万众期待的最后时刻到来之际,火光冲天,雾匝四野,是社区传统充分张扬、社区生活在仪式中得以净化的特殊时刻。而纵观整个活动的动员、运作与调控,与日常的村落政治之间有重合亦有疏离,其中就隐含着乡村社会资源的设计与展演,而这将对村内外的社会网络、经济关系与文化权力格局产生微妙的影响。

  可以说,与“烧大牛”相关的仪式表演,作为当地村落社区中别具一格的“过大年”的方式,是民众对于社区生活的一种文化设置。“独角大牛”从开始扎制的那天起,就注定是要被烧掉的,以此作为与孙膑崇拜相关的信仰实践的完足,从而显示出地方性信仰传统的底色。但在每年一度的活动中,同时又伴随着乡民情感的尽情抒发,承担着凝聚人心的社会功能。在这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洽性特征,与社区内在公共性诉求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是非遗社区传承的又一个鲜活例子。

  从上述两个个案中可以看出,作为一种与地方节庆密切相关的乡村传统,非遗活动对应着当地乡村社区的结构特性与一方民众的心理需求。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非遗保护工作的效果将是非常有限的。与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河南张村泥玩具制销活动的走向衰微相比,昌邑市东永安村“孙膑崇拜”在2015年才进入省级非遗名录,却一直依托乡村社区的庙宇、庙会与年节传统之中,显现出良好的社区运作状态。*我注意到,因为羡慕丛吕家族的“烧大牛”仪式的持续举办,村内齐氏家族也行动起来——从2005年起,他们以献祭玉皇大帝的名义,每年扎制一头红色高头大马,在正月初九中午隆重举行“烧大马”仪式,场面壮观。近年来,邻村村民也多有前来东永安村请教者,试图重建或创造本村的社区烧祭仪式传统。在这里,村落社区的公共性运作显现出强大活力。这一现象耐人寻味。

  大量田野调查表明,借助相关非遗项目及其传统实践在产业开发中获得利益,固然是社区民众的广泛诉求,但借助非遗传承保护搭建社区交流的公共平台,亦为民众所普遍期望。如果不能顺循乡村社区发展的自然之道,不论国家支持的力度有多大,非遗保护都难以真正落地,甚至可能造成对社区非遗存续力及其传统语境的破坏。我们还注意到,对当代非遗传承构成最大威胁的,不是非遗开发的产业化冲动,而是对包括仪式类民间信仰在内的相关非遗项目的偏见和误解,以及由此引发的乡土社区公共价值观的紊乱。换言之,赔钱或是赚钱,在历史上并未影响到社区非遗活动传承的根本,而以判定落后、过时甚或贴上“封建迷信”标签为手段的粗暴干涉,则可能会动摇甚至消解非遗传承的社区根基。这是因为,对于社区非遗项目的“污名化”指认,打破了自古以来中国“礼”“俗”结合的社会传统,撕毁了国家政治与民间社会“礼”“俗”分治的神圣契约。在中国历史上,很早以来就已形成所谓的“礼俗社会”,呈现出国家政治与民间自治之间联合运作的社会形态。“礼”与国家政治有着一个逐渐联结的过程,最终结合成为一种文化制度,而“俗”则在地方生活的运作中呈现出民间“微政治”的多种社会样态。以此为基础,在中国社会悠久历史进程中的“礼俗互动”,起到了维系“国家大一统”、地方社会发展与民众日常生活之间的平衡作用。*更何况,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强势的经济单向度发展,已经使得民俗传承的神圣性与对于社区生活的自洽性日益弱化,并导致民俗文化在当代社会整体格局中的建构作用持续衰微。这一切都表明,让非遗实践真正回归民间,融入乡村社区发展,是非遗保护工作的关键。10年前,周星曾有几句话语朴素的提醒,现在看来仍未过时:

  无论我们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口号喊得多么高调,也无论我们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鼓吹得多么热闹,最后都必须落实到它们所依托的社区,都必须是使它们在民众生活中得以延伸或维系……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常是首选表现为地域性,是特定地域社会里的文化,固然它其中可能蕴含着超越地域、族群或国家的普世性价值,但归根到底,它是地域的,若是脱离了地域的基层社区,它就会变质,就会营养不良或干枯而死。*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2018全国“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征集宣传活动启动
下一条: ·[潘昱州 彭荔]非遗文创人才的供需矛盾及其对策
   相关链接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2024年3月17日上午9:00)·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
·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
·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八届常会将在博茨瓦纳卡萨内召开·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
·[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郭翠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活态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术语选择事件史循证研究
·[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邹培培]非遗语境下生产民俗对地方认同的建构路径与内在机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