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刘大先]重建集体性
——恢复“中国故事”的多元共生
  作者:刘大先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1-15 | 点击数:4742
 

三、多元共生的集体性

  我所说的“集体性”是要从个人主义的意识形态封闭圈中走出,重新让文学进入到历史生产之中,个人不再是游离在现实之外的分子,而是通过文学联结现世人生的零碎经验,恢复与发明历史传统,重申对于未来的理想热情,营造总体性的规划,建构共通性的价值。这要求文学从学科的机械划分中走出来,走向公共性的空间,联结社会与时代最切要、重大的问题,而不是拘囿于某种孤芳自赏、酬唱往来的小圈子。那种刻意规避文学的政治性质、貌似阳春白雪的团体往往以超越世俗的标持自居,其实不过是面对现实的无能为力,甚至有意地在逃避中封闭了自己的双眼和心灵。因为,“纯洁性”本身与政治脱不了关系,但另一方面文学“有自己的政治,或更确切地说有其特定的元政治”,“文学就是真实的生活,是为我们治疗爱情虚构和政治虚构的误解的生活”。这样的文学超越了曾经的对于世界的摹仿,也不再是对于世界的阐释,而是要成为世界本身的组成部分,进而改造生活。

  中国是个非均质存在,充满着种种区域、族群、经济、文化的不平衡。在文学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多民族叙述与抒情的差异性,这种由生产与生活方式、民俗仪轨、宗教信仰、语言、地域等因素造成的内部多样性不能忽视。但是问题的另一方面是,这个多元的中国也有自己的“总体性”问题,毕竟无论“全球化”如何深入渗透到政治、贸易、消费、文化乃至生活的方方面面,全球体系依然是以主权国家为单位进行的对话、合作、联盟与冲突的格局。这种多元与一体的辩证法要求我们必须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以文化的公约数,建构某种共通经验和未来可能。事实上,21世纪以来,关于中国未来的命运,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意识到共识的重要,并且在思想建构上做了一定的努力,比如“共同的底线”和“牛津共识”的提出等。这些成果未必严谨或者真正于思想与学术有多大推进,但却显示了知识分子意识到和体现在行动上的基本倾向。诚然,随着多元主义和现实利益与价值观念的差异扩大,建构80年代的那种“态度的同一性”也许未必可行,却不妨碍我们重新思考求同存异、想象同一个美好未来的可能性。

  回到文学的层面,我曾经在之前数篇文章中试图建构一种“文学共和”的观点,即要重申新中国建立的理论根基“人民共和”。“人民”具体存在的丰富多元与理想愿景的共同诉求决定了需要用“共和”来建构一种集体性。这里的集体性不是铁板一块的“一体性”———事实上从来就不存在那种“一体性”,它总有裂口和隙缝,也不是孤立分子式的聚合,它指向一种有机与能动。在所谓的“大历史”结束之后,意识形态并没有终结,而“人”也依然充满了各种生发的契机。这样语境中的“中国”是机能性而不是实体性的,需要再次恢复个人与历史之间的联结。“文学”应该既是知识性、娱乐性、教育性、审美性的,又是有机性、实践性、能动性、生产性的。只有建构了对于“中国故事”的集体性,才有可能谋求中国主体既保持对内对外的开放,又能够独立自主的重建。解决了如何理解这样的“中国故事”,那么如何“讲述”便不再成为问题,“讲述”内含在这种中国理解之中,技术性的层面永远都无法脱离内容而存在,“共和的集体”题中应有之义便是讲述手法与方式的多元共生。

  (本文刊载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注释从略,详见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姜义华]礼敬人生——《图说中国人生礼仪》代序
下一条: ·[慕津锋]秦牧与钟敬文的情谊
   相关链接
·[张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使命及其传播路径研究·[郭倩倩]中国故事形态学的研究向度
·[安德明]“讲好中国故事” 在人类文明交流中的方法论意义·[姚慧]走出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
·[胡港]网络民间文学:新的社会心理直接表现形式·[康丽]从“故事流”到“类型丛”:中国故事学研究的术语生产与视角转向
·[徐金龙 白玉帅]“讲好中国故事”语境下哪吒神话动漫化传承发展·[施爱东]故事概念的转变与中国故事学的建立
·[黄永林]追踪民间故事 建构故事学体系·[祁连休]中国故事的独特魅力
·[张兆林]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体性项目传承人保护策略研究·中国民间文艺的现代传承与艺术创新研讨会实录
·中国故事节·大学生故事会在沈启动·中国故事节·大学生故事会启动仪式暨汇报展演
·新时代中国故事创作高级研修班开班·[万建中]20世纪中国故事学
·[施爱东]深入民间,服务人民,讲好中国故事·[谢开来]论现代民间文艺学体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在非遗传承中讲述中国故事·为中国的孩子建一个中国故事库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