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冯秀英]云南少数民族民间两兄弟型故事研究
  作者:冯秀英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12-02 | 点击数:7712
 

三、云南少数民族两兄弟型故事的流行演变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属于兄害弟亚型的15个故事所属的民族在家产继承方面多数还是幼子占有优势,并没有哪个民族确立了长子继承制。而属于弟害兄亚型故事的4个民族也是实行幼子继承制,似乎不太符合常理,除了上文中的分析外,若是把这一情况放到各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平台上来考虑,问题就可以找到合理的解释。两兄弟型故事作为流传范围极广的民间故事,它的讲述者决不仅仅限于云南省内的少数民族,据《中华民族故事大系》的资料,两兄弟型故事在全国21个省市51个民族中都有流传,正是由于它的流传范围极广,所以它的内容变化极大,分支也很多。各个民族在讲述这一故事的时候,都可能加入了其他民族的文化因素,或者受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而不自觉的对本民族讲述的故事加以改造,这其中,汉族的因素必须考虑在内。汉族作为国内人数最多、分布范围最广、物质文明程度最高的民族,他对其他的少数民族无论在经济还是在文化上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不知不觉中被汉族文化所涵化。汉族自西周起就实行了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拥有与生俱来的强势地位。汉族中流传的两兄弟型故事也大多为兄害弟亚型故事,这些都深深的影响了云南境内的少数民族。以白族为例,白族是云南少数民族中文化较发达的民族,历史上受汉文化的影响较深,风俗和思想观念和汉族较为接近。天启《滇志》卷三十载:“白人,迤西诸郡强半有之,习俗与华人不甚远。”白族民众“与汉民杂处……服食言语及婚丧与汉人无异”(《永北直隶厅志》卷七北胜州条),其政治文化中心大理平坝地区的白族,因为与汉文化的交融,受汉族“嫡孙先于诸父承财”封建宗法思想的影响,实行的是保留“长子田”的长子继承制。而受汉族文化影响较小的怒江州兰坪县等地的白族(又称勒墨人),实行的则是幼子继承制。而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融合造成了同一民族不同亚型和实行不同继承制民族相同亚型等情况,流传兄害弟亚型故事而实行幼子继承制的少数民族,很明显是没有加以改编地吸收了汉族或其他民族兄害弟亚型故事或受到他们的影响,改变了本民族两兄弟型故事的本来面目。

  对于单个的民族文化而言,民族性非常重要,它包括一个民族的行为方式、文化精神、价值观念和文化心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造成了各民族四个方面内容的多样性表现。各类型的两兄弟故事所表现出来的财产继承制和兄弟地位等的不同,体现出了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民族性特点。云南少数民族虽然所处较为集中,但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民俗使他们交流有限,其文学中体现出来的各民族的文化因子信息,同样有着变异、互借、趋同的发展历程。文化因子是一个民族文化区别于他种民族文化的最小单位,它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因此,流传有弟害兄亚型故事的民族实行的是幼子继承制,流传有兄害弟亚型故事的民族按理说应该实行的是长子继承制,但有些实行幼子继承制的民族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吸收了其他民族的兄害弟亚型故事,也流传起了兄害弟亚型故事,这也是各民族之间进行文化交流的结果。

(本文刊载于《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注释从略,详见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黄景春]黄道婆传说的当代建构及社会记忆转型
下一条: ·[李天赐]台湾少数民族神话中“人变动物”故事阐释
   相关链接
·[刘龙初]试论我国少数民族财产继承制·[陈华文]试论两兄弟型故事产生、传承的动因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