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贺少雅]当代成人礼俗的类型、源流与发展
  作者:贺少雅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9-11 | 点击数:7815
 

  三、成人礼俗的发展态势

  随着时代变迁,成人礼的社会价值逐渐引起社会重视,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重建的十八岁成人教育仪式,21世纪以来又出现穿汉服的仿古成人礼等。民间成人礼俗的变迁也引起社会关注,论者批评其存在着社会资产浪费、沉重的人情债务、奢侈攀比风气等问题,但也肯定其对儿童保育、家庭和社区关系调整等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而且,有的成人礼俗已被学校和国家加以改造和利用,成为当代社会青年教育的重要内容,或者作为文化资源被改造为展示地方文化的窗口,朝多面向发展。

  (一)家庭伦理传承的重要手段

  关于未来成人礼的走向,学者高丙中认为当今中国正在努力推进建立公民社会,作为现代的一种理想类型,其最大优点就在于提供了人人能够证成的机会,主张人人平等的价值理念和人人可为的制度设计都使这种机会成为可能。但前提是,这种机会的获得需要走出去,需要步入社会,参与社会实践,因此他主张“以成功的私人为基础来实现成人机会”,鼓励青年人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本人对此表示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以家庭为主要活动空间的民间成人礼俗的消失,相反家庭模式因贴近于个体情感能给青年较多的体验和感悟,更加强调家庭伦理的重要性,成为公共空间成人礼的有益补充。杜维明先生曾指出,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东亚地区经济的腾飞又重新使人们看到儒家式家庭在现代的转化以及儒家伦理的现世性,促使人们开始重新思考和评估儒家文化传统在现代东亚社会的角色,或者说儒家价值在现代家庭和个体成人中的作用。成人礼俗对家庭伦理的强调恰恰可以弥补当代学校仪式教育的不足。

  比如,当代山西临汾的过十二岁,一方面特别强调“感恩”,要求小朋友上台,宣读生日宣言,表达对师长朋友的感恩;同时也强调“祝福”,有父母对孩子的祝福和期望,孩子的外祖父母、祖父母、姑姨舅等给孩子挂锁的祝福,有小朋友们的礼物和祝福,有孩子父母的同事和朋友等对孩子的祝福。亲情、友情汇聚在仪式上,教育和祝福在一段时间内对孩子会产生一定影响。有的孩子会首次融入大人的社交生活,有的孩子会瞬间因此而有大人的感觉,认为自己不能再被称为孩子,而是懂事了。

  (二)学校制度化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

  作为一种地方性知识,民俗有时被界定为传统文化资源,被肢解、重组。有的民间习俗虽未脱离原生环境,但已充满浓重的政治教育气息。

  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的集体“出花园”活动就是被当地教育部门所征用的例子。当地自2009年开始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在万竹园旅游风景区举办集体“出花园”活动。活动融合了当地的传统成人习俗和责任教育,内容包括孩子们的才艺展示和歌舞表演,以家庭为单位组织种植纪念树活动以及共饮“花园宴”。宴席一律按照当地出花园习俗的菜谱安排。宴毕,由父母为孩子写下成人寄语;孩子写下自己的志向与理想,并共同装入锦囊,保存下来。在这里,出花园本来的神灵信仰和儿童保育意义被剔除,代之以责任教育,孩子和家庭都成为集体的一份子,仪式空间从家庭走向公共场合,并加入了歌舞表演等公共娱乐内容,文化表演性增强。

  本人的调研也发现,全社会对成人礼越来越重视,很多人期望学校仪式和民间礼俗可以互补。针对圆锁的改进问题,家长们认为十二岁时孩子还太小,举行成人礼应在十二至十八岁之间;而且成人礼应该增加一些磨炼、考验孩子意志的环节;增加宣誓环节或者给孩子以感恩教育,使其懂得感恩父母、回报家庭。家长们所提到的很多观念和做法都是当代社会和学校教育中所规定或者提倡的。

  (三)作为文化资源被改造、表演

  “经济搭台,文化唱戏”是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对文化市场变化的一种总结,折射出文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态处境。在民俗的当代转化和利用中,很大一部分是用于开发旅游,服务于经济发展。

  例如,浙江省洞头就对传统成人习俗“做十六岁”进行了民俗旅游改造,成为七夕民俗风情节的一部分。在2010年的第三届文化节上,十六岁以下儿童和刚满十六虚岁的少年以及部分儿童游客分别上台,听祝词,系红丝带,许愿祈福,最后焚烧七星亭敬神。仪式由当地德高望重的长者主持,另一位有威望的长者诵读祭文。台南开隆宫的“做契子”活动则由政府与民间合作,加入观光、文化创意的特色,将这种以家族传承祭祀神明习俗,发展成为庙宇的集体仪式和特色文化活动。团体仪式包括带领成年礼生向七娘妈上香感谢神恩、敬禀感恩状、钻过七娘妈亭、结状元灯、过平安喜鹊桥挂许愿卡、状元骑马绕境、孔庙祭拜孔子等。并有文创礼品如“成年礼袋”及“十六岁龟”,还有相关的讲座活动。近年来则以古礼出发,除了将传统仪式介绍与再现以外,强调培养青年的现代人生观,并融合现代情境和当代艺术表演,带动当地文化产业和经济发展。

  四、结语

  目前,长期积淀下来的以过十二岁为代表的民间成人礼俗正呈现出明显的“去信仰化”,由于长期以来民俗尤其是民间信仰在政治上的失语,以及科学的普及,信仰性的成人礼俗在逐渐丢失,取而代之的是向学校成人仪式和主流价值观念的靠拢或者成为一种可以展示的公共文化。高丙中曾指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已经成为现代国家文化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文化是面向公众开放的、多元的、共享的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地方民俗可以被吸纳到公共文化体系之中。民间成人礼俗已经在实践着走向公共文化之路。

  民间对于成人仪式的需要仍然存在,而且在政府和民间的共同建设下,成人礼的风潮逐渐催发出一种社会文化觉醒。

  不论是民间自发传承的礼俗,还是政府主导下的礼俗利用和调整,其利用途径和所构建出来的民俗表现形式以及仪式目的、价值取向上在逐渐走向一种共识,共同促进公民的责任意识、公民仪式、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共同推进公民社会和道德社会的建设。

  所以,未来的十二岁成人礼俗不可能是仅存在于家庭内部的仪式,而应该是带有开放性和可塑性的公共文化资源。不同的仪式主体可以参与进来进行仪式的建构。学校可以利用成人仪式纳入意识形态和知识教育的内容,社会可以借以表达对个体成人的素养需求,家庭更可以借此实现成员的培养和内聚力的增强。我们整个社会都应该关心和参与成人仪式的构建。 

(文章原载于《文化遗产》2018年04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姜舒忆】

上一条: ·[刘伟]昭君故事母题的民族融通意涵
下一条: ·[祝鹏程]史实、传闻与历史书写
   相关链接
·[贺少雅]“过十二岁”成人礼俗的类型、特征及其发展·[陈华文]“断发文身”:一种古老的成人礼俗及其标志的遗存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