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间信仰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

[周星]现代中国的“亡灵”三部曲
——唐山、汶川、玉树大地震遇难者的悼念、祭祀与超度问题
  作者:周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1-23 | 点击数:8240
 

  二、汶川:国家哀悼日制度、公祭、网祭和家庭祭祀

  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级大地震,据统计,遇难者人数达69227人,失踪17923人,伤者374643人,巨大伤亡震撼了全国乃至世界。为及时妥善处理遇难者遗体,预防疫情发生,保障灾区公共卫生,民政部、公安部、卫生部联合制订了“5.12地震遇难人员遗体处理意见”,对遗体处理方式、遗体辨认程序、境外人员遗体处理、卫生防疫等方面均做出了明确规范。能确认遇难者身份的,安排火化或由遗属按当地传统做土葬处理;无法确认身份的,则对遗体编号、记录、拍照、提取可供DNA检验的样本,建立“遇难人员身份识别DNA数据库”,以便遗属以后寻找亡亲时能够认领。此种规范旨在确保遇难者的尊严,努力做到让每一位死者均能“终有所归”,这对遗属也是很大的安抚。对遗体的妥善处理,可使亡者安息,也有助于抚平和治愈遗属的心理创痛。整体而言,汶川震后对遇难者遗体的处理最大限度地体现了人道主义的基本关怀。

  由于遗属在认领和掩埋亡亲遗体时,只能做简单的悼念仪式,当然也由于人情和民俗的依据,对遇难者的哀悼、祭祀及超度等活动自然始终是灾区广大遗属群众最为基本和发自内心的希求,因此,这些活动也几乎伴随着救灾工作的全程。令灾区民众和全国人民感到欣慰的是,“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于5月18日发布公告,决定在震后第七天即遇难同胞“头七”之日,即5月19日起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这个决定及时回应了民间要求全国哀悼的呼声。在哀悼日期间,北京奥运火炬暂停传递,各驻外机构下半旗致哀,外交部和驻外使领馆设立吊唁簿。文化部办公厅就全国哀悼日也发布通知,要求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和各文化单位凡悬挂国旗的一律下半旗致哀,要求文化系统干部职工在指定时间默哀,要求全国所有文化娱乐场所停止一切娱乐活动。5月19日14时28分,胡锦涛等国家领导人在中南海怀仁堂前和全国人民一起肃立默哀3分钟,汽车、火车、舰船鸣笛,防空警报鸣响。这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国家首次为自然灾害中普通国民遇难者降半旗致哀,为普通民众设立公祭,使黎民百姓得以配享国哀,应该说是“以人为本”之现代国家伦理的一次恰当的实践。为遇难同胞建立国家哀悼日制度的举措,得到全体国民的认可。有学者指出,设立国家哀悼日是对哀悼礼仪的一种新的尝试,既对中国传统的丧礼文化有所继承,同时又是现代文明的体现。有人指出,国家哀悼日的降国旗仪式、全民默哀以及网络公祭等民间行动,共同体现了“国家的在场”和“民众的认同”以及国家和民众之间的良性互动达到了高度交融的状态。

  把国家哀悼日设定于“头七”的做法,关照到中国民间哀悼逝者“做七”的丧仪惯例,汲取了民间传统殡葬习俗的要素,符合国人哀悼逝者的文化传统。以“做七”的形式祭祀和悼念逝者,反映了中国自古以来逐渐形成的生死观和灵魂观(例如,从先秦时出现的“魂魄聚散说”到后来道教的“三魂七魄说”等等(3))。中国民间风俗里有各种不同说法,其中之一是说人去世后会在第七天回魂,亦即回家;死后前七天魂魄尚在,七天以后,魂魄就将前往阴间准备投胎,故民众多将“头七”视为是死者与家人告别之日。(4)在中国的佛教、道教以及许多地方的民俗宗教中,为确保处于死后至转生之前中介形态的“亡灵”能够顺利地超度转生,遗属要在长达七七四十九天之内,请僧人、道士做法事或定期举办“做七”追祭仪式,在“七七”第四十九天来临之时,要做“断七”祭奠仪式。也正因为如此,在参加国家哀悼日默哀的同时,全国各地民间还举办了很多“头七”祭奠汶川地震遇难者的活动,例如,由“我们的文明”“民族魂”网站联合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央视国际、新浪网、搜狐网、中华网、腾讯网等共同发起的“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网络公祭活动”;由南都·奥一网发起,联同网易、红网、西部网、21cn、金羊网等全国20家网站共同组织进行的汶川“头七”百万人网祭活动等等。

  “头七”以后从“二七”到“七七”、再到“百日”“头周年”“二周年”和“三周年”以及每年的春节、清明、“七月半”,在灾区及全国各地乃至于海外华侨社区,不间断地以各种形式与规模,举办了悼念、祭祀及超度遇难者“亡灵”的活动,其中以“七七”“百日”“头周年”和“三周年”时的活动较为隆重,这也和民间丧葬礼俗的情形大致吻合。

  绵阳、北川等地民众向来有到灾难现场祭奠遇难者的传统。2008年8月13日(农历“七月半”)至8月19日汶川震后第100天,当地政府因尊重民俗而开放了禁止入内的北川老县城,为遗属们前往祭奠提供了方便。8月19日是当地百姓较为重视的“百期”(百日),这一天有数万人前往北川祭奠。当地遗属们祭祀亡亲的基本方式为鸣放鞭炮,为亡亲上香点蜡,焚烧纸钱、纸人、纸鞋、纸衣等祭品,献花,磕头祭拜等。2009年4月4日,是灾后第一个清明节。在北川老县城的地震废墟,在汶川映秀镇遇难者公墓,或白发人哭祭黑发人,或子女告慰亡亲在天之灵;全国各地与海外侨胞也多在清明共祭遇难同胞。清明期间,北川县政府在老县城曲山镇举行了公祭活动,绵阳市委、市政府及北川县的领导先后在5.12地震纪念碑前献上花圈。在汶川县映秀镇的遇难者公墓,近万名干部群众祭奠地震遇难者,四川省委书记、省长等专程来到映秀默哀、鞠躬、献花。在都江堰宝山塔陵园5.12地震遇难学生纪念园内,遇难孩子的家长、同学提着纸钱、香烛,手捧菊花,还有孩子生前喜欢的玩具、零食陆续前来祭奠。

  2009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周年纪念活动在汶川县映秀镇漩口中学举行,在某种意义上,这也可以说是由国家主导的“头周年”公祭。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讲话,“向在地震灾害中不幸罹难的同胞们,向为夺取抗震救灾斗争重大胜利而英勇献身的烈士们,表达我们深切的思念”,随后,并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记事墙前献花。与“头周年”的国家公祭相伴随,全国各地民间自发组织的祭祀,以及当地遇难者家属、亲人的家庭祭祀也非常自然而又引人注目。2011年5月10-12日,有十多万人相继返回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人们鸣放鞭炮、奉献鲜花、焚烧纸钱,为长眠于废墟之下的亡亲举行“三周年祭”的仪式。在北川老县城和汶川,地方政府也分别举行“三周年”的公祭,人们的情感也从伤情和哀痛逐渐变成为告慰。接下来,便是2013年的“汶川地震五周年公祭”活动和2014年的“5.12”地震六周年纪念活动,汶川宣布在映秀镇启动首届中华感恩节。

  官方和民间悼念、祭祀遇难者的活动络绎不绝,其背后深刻的逻辑既有民俗亦即风俗习惯的根由,也涉及宗教对生死原理的解说以及这些解说渗透到民间所形成的“常识”。汶川地震发生后,很快于2008年5月29日,“中国佛教界为汶川地震灾区祈福追荐赈灾大法会”就在四川省成都市宝光寺隆重举行,来自两岸三地的高僧大德共同为汶川地震灾区的众生诵经祈福,追荐死难同胞,祈愿死难同胞的“亡灵”早得超度,早登极乐。两天后,2008年5月31日,中国道教界也在四川省大邑县鹤鸣山道源圣城为汶川地震灾区举行了隆重的“祈福追荐赈灾大法会”。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丽丽】

上一条: ·[唐韶军 王美娟]社会组织和民间信仰:梅花拳不仅仅是一种拳
下一条: ·[赵世瑜]“天运”纪年的利用及其本相
   相关链接
·[邱月]本真性的困惑:汶川地震后北川羌族的文化展演和身份焦虑·[山田仁史]蟹与蛇——日本、东南亚和东亚之洪水和地震的神话与传说
·[周星]从“亡灵”到“祖灵”或“英灵”:清明墓祭的文化逻辑·[张青仁] 公共祭祀与家庭祭祀
·[黄志强]从凤凰雕像被遗弃谈唐山地震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黄凡]灾害记忆空间的建构
·震后8年,羌族文化美丽重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估地震灾害对于尼泊尔文化遗址的冲击
·[乌丙安]灾害民俗学新课题:面对洪水、干旱、地震等大灾大难·[黄志强]7.28唐山大地震纪念日
·[夏吾李加]玉树地区藏文典籍文献遗产类型研究与反思·龙年春节记忆之1976:我的唐山 [CCTV视频]
·日本民俗学会常光彻会长致中国民俗学会的答谢函·面对灾难,共度时艰──谨致日本民俗学会同人
·[王晓葵]我们应当怎样记忆灾难·全国地震灾区非遗保护研修班在成都开班
·地震心理遗创症:记忆还拧紧我们的心弦·紧急抢救地震灾区文化遗产成果发布会召开
·为了美好的重现·然杰喇嘛笔下的土登迥乃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