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刘铁梁]中国现代民俗学概论的基本思想及其影响
  作者:刘铁梁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10-17 | 点击数:14774
 

  4.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出版(1998年)

  上世纪90年代初,钟敬文作为主编,引领31位作者进行《民俗学概论》的编写,其间对书中内容、文字做过多次修改,于1998年出版。关于此书的地位将在下文中给予专论。

  5.民俗学教学的开展与民俗学概论的重写(2001年以来)

  民俗学专业正式进入国家高等教育体制当中,应以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为标志,民俗学学科属于法学门类下的社会学一级学科。当然,在此之前,民俗学在许多高校已经成为许多本科专业学生愿意选修的课程。在新的情况下,钟敬文《民俗学概论》被多次印刷,一些民俗学概论的新著也得以出版。这些新著多有一些新的思想或者内容上的扩展。

  乌丙安《民俗学原理》(2001),书名似教材,但具有科学哲学层次上的思考,属于民俗学基本理论研究的一部专著。王娟《民俗学概论》(2002),在理论观点上具有国际上特别是欧美民俗学的视野,对于民俗范围和分类方面的认识上较多地借鉴了美国民俗学的最新发展,例如注重对于“民”的社会群体性,指出“传统性”是民俗的重要特征,民俗划分为口头民俗、风俗民俗和物质民俗三大类等。

  高丙中著《中国民俗概论》(2009),作者将其1994年出版的博士论文《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和后来关于民俗学学术转型的思考概括于这本教材的“导论当中”。林继富、王丹《解释民俗学》(2006),提出了文本和语境相关联等民俗解释方法论。

  罗曲著《民俗学概论》(2010),其第七章“城市民俗”;第八章“民俗学与现代社会”(“民俗的休闲旅游文化资源价值”、“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文化与商品经济”);第九章“民俗研究新视野”等,都是其他教材所没有的篇章,体现了民俗学面对当前社会生活变动的新思想。例如此书引用和发挥了徐华龙所著《泛民俗学》(2003)中提出的“泛民俗”概念,认为“泛民俗是将民俗从从传统的运行轨迹中阻比下来,使传统的民俗成为为现实服务的行为”。

  分支性民俗学理论著作,如:陈勤建《文艺民俗学导论》(1991)、张士闪《艺术民俗学》(2000),陶思炎《应用民俗学》(2001)、曲彦斌《民俗语言学》(2004)等,是民俗学概论的写作向民俗学分支学方向的延伸,也是在民俗学各个分支建构上做出尝试。比如江帆《生态民俗学》(2003)的写作意图是站在生态文明时代来重构民俗价值观。

二  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的学术思想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至今仍是各个高校进行民俗学教学时所采用的首选教材,这也证明了此书在中国民俗学概论写作中所具有的奠基性地位。此书所提出的一些重要理论见识、分类学框架等,构成了是当时具有建设性意义的民俗学理论体系。可举出此书在民俗学理论建设上的几点突出贡献:1.提出了民俗作为“生活文化”的观点。“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传承、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这一对民俗的定义,至今难以被逾越。2.提出了对民俗特征的五点概括:集体性、传承性与扩布性、稳定性与变异性、类型性、规范性与服务性。3.指出了民俗的社会功能:教化、规范、维系、调节。4.规范了关于民俗的分类体系,即按物质(生产、生活)的民俗、社会(组织、节口仪式、人生仪礼)的民俗、精神(信仰、科学、语言、文学、艺术、娱乐)的民俗来划分民俗现象。5.吸收了多学科的研究成果。联系到中山大学办《民俗》周刊时期,何思敬等学者曾提出民俗学是否可以独立地成为一种“说明学”的问题,可以发现钟敬文《民俗学概论》则明确了本学科与诸多学科具有密切学术关系的性质。

  这部概论的各个章节上都有民俗学借用其他学科理论、方法的叙述,例如刘铁梁与程蔷合写的第六章“人生仪礼”,就采用了人类学和社会学的一些研究成果。在解释婚姻仪礼时,首先说明人类社会婚姻制度的演进,再说明一般的婚姻形态和特殊的婚姻形态,然后才去叙述婚姻仪式程序的民俗。这就不同于以往地方志对婚俗的描述那样直接从古代“六礼”的规定说起。

  为了再次理解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在理论和关于民俗知识分类体系的建构意义,这里有必要列举一下该书的章节题目: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

  第二节民俗的基本功能

  第三节民俗的社会功能

  第四节中国民俗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章物质生产民俗

  第一节农业民俗

  第二节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

  第三节工匠民俗

  第四节商业与交通民俗

  第三章物质生活民俗

  第一节饮食民俗

  第二节服饰民俗

  第三节居住建筑民俗

  第四章社会组织民俗

  第一节社会组织民俗的分类描述

  第二节宗教组织民俗

  第三节社团和社区组织民俗

  第五章岁时节口民俗

  第一节岁时节口的由来和发展

  第二节岁时节口的活动及特点

  第六章人生仪礼

  第一节人生仪礼的性质

  第二节诞生仪礼

  第三节成年仪礼

  第四节婚姻仪礼

  第五节丧葬仪礼

  第七章民俗信仰

  第一节信仰对象

  第二节信仰媒介

  第三节信仰表现形式

  第四节民俗信仰的基本特征

  第八章民间科学技术

  第一节民间科学知识

  第二节民间工艺技术

  第三节民间医学

  第九章民间口头文学(上)

  第一节口头散文叙事文学的体裁和分类

  第二节口头散文叙事文学的流传和演变

  第三节口头散文叙事文学的讲述和功能

  第十章民间口头文学(下)

  第一节民间诗歌的起源与传播

  第二节民间诗歌的类别与特征

  第三节民间诗歌的体式、表现手法与功能

  第四节歌节、歌俗、歌手

  第十一章民间语言

  第一节民间语言的性质

  第二节常用性民间熟语

  第三节特用型民间熟语

  第十二章民间艺术

  第一节民间音乐

  第二节民间舞蹈

  第三节民间戏曲

  第四节民间工艺美术

  第十三章民间游戏娱乐

  第一节民间游戏娱乐的起源、特征、功能与分类

  第二节民间游戏

  第三节民间竞技

  第四节民间杂艺

  第十四章中国民俗学史略

  第一节古代关于民俗的记录与观点

  第二节近代启蒙民俗思想的产生于发展

  第三节现代民俗学史

  第十五章外国民俗学概况

  第一节欧美民俗学

  第二节俄国与苏联的民俗学

  第三节日本民俗学

  第四节韩国民俗学

  第十六章民俗学研究方法

  第一节主要民俗学流派及其方法

  第二节民俗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第三节民俗研究的一般方法

  从这些章节题目上可以看出,除了介绍国内外民俗学史的章节之外,概论基本是以民俗作为“生活文化”的观点为指导,在这种文化学视野下,改造和扩展了国外民俗分类学的体系。再来阅读全书就会体会到,由于有来自不同学科的作者来书写,他们的理论与知识结构不尽相同,写法上也会有一些差异,但是据我所知,都是贯彻了钟敬文用民俗的眼光来看文化现象的方法论。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郑土有]刻不容缓:搜集整理者的研究
下一条: ·[车锡伦]“林兰”与赵景深
   相关链接
·[徐赣丽 张寒月]辨物居方:明代文人生活文化及其当代启示·[王素珍]民俗学的制度与礼俗研究谫论
·[岳永逸]风俗与民俗: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史学根性和民族性·[黄剑]日常实践的分化与回归:生活文化嬗变的机理分析
·[岳永逸]Folklore和Folkways:中国现代民俗学演进的两种路径·[李传军 罗含]表彰隐藏的光辉:歌谣运动与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建立
·实践民俗学与中国现代民俗学研究史·[张志娟]西方现代中国民俗研究史论纲(1872-1949)
·[邢莉]民俗文化的属性再认知与文化基因的传承·[于学斌]生活文化视角下的民间体育游戏文化研究
·[尹虎彬]论小传统对价值观重建的意义·施爱东:《作为实验的田野研究:中国现代民俗学的“科玄论战”》
·[田兆元]承嬗离合:中国现代民俗学思想探源·[张多]让你的身体熟悉这片土地
·[赵李娜]中国现代民俗学与历史地理学的开创与扭结·[菅丰]日本现代民俗学的“第三条路”
·[陈连山]重新审视五四与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命运·[穆昭阳]中国现代民俗学主题的历史影响
·[李伟峰]浅析中国现代民俗学早期(1918—1937)的田野作业·施爱东:《倡立一门新学科──中国现代民俗学的鼓吹、经营与中落》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