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学理研究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理研究

[萧放]论新文化史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运动
  作者:萧放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8-31 | 点击数:4020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是地方文化传统重建的重要契机与实践

      在各地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中, 无论他们有哪种主观考虑,无论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客观地看,这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作不仅是为国家民族乃至世界人民保存与传承文化财富, 而且是对已经破碎的地方文化传统的重建。

      地方文化传统是特定地区特定群体共享的精神生存与物质生活的传统。长久的特定的地域生活,人与地方易于形成有机的互动关系, 并逐渐养成特有的地方趣味与地方感觉, 这种趣味与感觉构成了地方文化传统深层内涵; 同时地方文化传统更明显地体现在地方生活方式、地方历史记忆、地方风物传说中。 地方文化传统是维系地方文化生态的重要力量, 是地方社会良性运行的精神保障。

      中国地域广袤,族群众多,地方文化丰富多彩。 同时由于中国自秦汉郡县制确立之后, 行政区划相对固定,更重要的是中国农业社会的长期稳定,人们安土重迁,促成了地方文化传统的形成与长久保持。但这种地方文化传统在近一百年来持续的社会政治变革中遭到重大损毁, 我们今天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许多文化现象,曾经被贴上旧文化的标签,予以全面扫荡。 文化同质化造成了地方文化传统的大面积消失, 地方文化传统的缺失, 不仅是给依赖这些文化传统生活的地方居民心理造成严重伤害,从长远的角度看,也是对中华文化根脉的阻断。

      自2004年中国加入联合国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之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为中国政府工作任务之一, 地方文化传统的重建获得了空前的便利条件。我们看到了明智的地方官员对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与支持,同时更感受到地方知识分子对于复兴地方文化传统的热望。 地方文化人积极参与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资料整理与申报文案的写作工作,因为他们对地方乡土文化的熟稔及发自内心的热爱,所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工作中, 特别关注文化的主权,地方文化传统重建的诉求特别强烈。 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 给地方文化传统的复兴提供了重要机遇。虽然这不一定是中国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原初宗旨与直接目标,但事实上人们充分利用这一难得的历史机缘, 在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义下,直接将地方文化遗存作为地方标志已凸显出来。

      (1)在地方文化传统重建过程中重视整体文化与地方文化相互依存的关系。在长达数千年的一以贯之的伦理文化氛围中,中国人创造了丰富而有效的、为各社会层面所共享的历史文化传统, 这种超越地域的文处,还有赖于地方文化小传统的接受与转化。地方文化因为风土的不同, 也会产生服务于特定地域人群的地方文化,形成地方性文化标志。这些地方文化既是对文化大传统的丰富与补充, 同时也使地方社会生活新鲜而生动。 中国的地方文化传统既是地方自足的文化整体, 也是整体性中国文化的一个子系统, 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2)地方性文化传统的重建要符合地方文化生态法则与地方文化历史的逻辑。每一文化区域都有自己的文化品性与文化景观, 我们应该善于开掘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在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开掘中,地方人士对地方文化遗产进行了合理的总结与提升。 人们从丰富的地方文化中提炼了地方标志文化, 地方的标志文化不是轻易提炼获得的, 它要求对地方文化空间与群体生活进行考察、分析与总结,然后找出能反映该地文化特性的标志文化。 对于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机,为获取地方名利,伪造传统的行为,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批判态度。

      (3)地方文化传统的重建应遵循文化宽容原则,避免过分文化自恋与文化自足。重建地方文化传统,是为地方民众提供精神家园, 为统一和谐的整体文化提供坚实的文化基础。因此,应该秉持文化开放与宽容的原则,在充分肯定褒扬乡土文化的前提下,对家乡文化感性认同,同时也要理性看待乡土文化,避免过分的文化自恋与文化自足。既要重视地方文化建设,也要提倡文化的流动与文化共享的精神。地方文化传统的重建,在较大程度上是文化空间的恢复与发展。 但这文化空间是与更大的文化环境、 与整个时代生活背景息息相关。地方文化传统不是封闭自足的传统,不是自我陶醉的传统,它是一个与文化大传统不断交流,与周边地方传统不断接触、比较,以显示自己存在的传统。

      结束语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当代新文化史研究视野, 对其社会历史意义与文化重构意义进行学术研究与价值评估,需要当代学者的积极参与。作为知识分子应具有超越阶级、阶层利益局限的文化情怀,不宜以个人得失或民粹的眼光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应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扮演重要角色, 发挥应有的推动作用。 在今天的语境中传统文化已经没有自然发生的条件,我们应以积极参与的态度,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尽力。

(本文原载于《遗产与保护研究》2016年第1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陶立璠]“非遗”保护语境下的宝卷研究
下一条: ·[祝昇慧]民间文化场域中“非遗”话语的接合与博弈
   相关链接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2024年3月17日上午9:00)·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
·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
·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八届常会将在博茨瓦纳卡萨内召开·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
·[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郭翠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活态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术语选择事件史循证研究
·[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邹培培]非遗语境下生产民俗对地方认同的建构路径与内在机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