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位教育与招生信息
   高校民俗学学科建设
   高校民俗学课程与教材
   民俗与中小学乡土教材
   民俗学学位论文题录
   全国民俗学研究生暑期学校
   公开课(MOOCS)

高校民俗学学科建设

首页民俗与教育高校民俗学学科建设

[穆昭阳]学科建设视域下的民俗学教学与民俗教育
  作者:穆昭阳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8-31 | 点击数:5515
 

  四、民俗学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创新

  现有的民俗学教学模式,仍然多以课堂教学为主、田野调查为辅。一些院校也试图冲破原有束缚,通过利用现有教学研究资源,训练和培养研究生实践技能,并与专业相结合,开展更深层次的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例如,以民俗学田野调查的课程为例,原有的课堂知识讲授显得局限,向实践教学与应用教学转变不够。尤其涉及到田野点的安排,许多高校并未将其集中整合,形成学生培养的多功能优化机制。依托财政部经费和地方支持,赣南师范大学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实体的民俗学田野调查基地(白鹭),同时还拥有一所以特色鲜明地域文化研究为主,集教学、科研、学术交流和专业实践诸功能于一体的数字民俗实验室,为民俗学及社会学类研究生的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提供了示范和借鉴。

  “数字民俗实验室项目”于2010年由财政部立项资助,为国内第一家以探究地域文化数字化、培养研究生专业实践技能和服务地方社会为主要功能的综合性应用型实验室。实验室依托江西省民俗学“重中之重”学科,重点围绕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核心主题,构建研究生教育的新平台,创建研究生培养的新模式。实验室配备有电脑、投影、专业摄录一体机、专业非编系统、相机等设施,具有教学、科研、实验、学术交流、文献制作等功能。实验室师生立足赣南,开展对客家民俗文化资料的收集整理、影像记录保存和数字化应用。一是开展对赣南客家民间信仰空间分布与资源图谱研究,进行分类与制图;二是收集族谱、方志等地方文献,进行数字影像储存;三是带领研究生参与地方民俗活动的拍摄与后期制作,服务地方社会。这样充分地使用了现有的教学资源,主要侧重地域文化研究和应用,主题集中在研究生培养,以学术交流、科研指导与社会实践为主要方式。将课堂教学、专业实践和数字技术有机结合,对研究生人才培养和综合素质提升有着积极意义。

  (一)构建研究生教育的新平台

  如开设《民俗学田野调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等课程,定期举办读书会和学习研究经验交流会,并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讲学,在交流与探讨中共同提升,开阔了研究视野,增强学术思维和理论水平;提供专业仪器设备,在课堂中传授资料收集制作与数字技术的知识,带领学生进行田野实践(以白鹭田野调查基地为主),训练专业技能;通过数字化虚拟技术,将数据存储与教学应用相结合,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和优化整合,综合不同学科师生开展学科间交流,教师参与指导学生论文写作与课题申报、参加高层次学术会议,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二)创建研究生培养的新模式

  一是“教室——实验室——田野”相结合的模式。以往的民俗学教学模式是:教师在教室讲授理论课,讲授理论课的教师不负责田野训练,理论课与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相脱节。新模式是:本实验室教师在教室讲授一般理论基础课——在实验室开讲专业技能课并对研究生进行田野调查技能培训——带领学生走向田野,进行专业调查实践。这样,就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获得极佳的教学效果,有效地增强了研究生的专业素养。

  二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为地方服务”相结合的模式。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为地方服务是高校的三大职能,但在过去的研究生教育中三者却一直结合得不够紧密。本实验室将三者打通、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实验室的资源和条件进行卓有成效的教学——教师依托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在学生及教师的专业技能均得到较大提升的基础上承担地方的文化项目,并将在项目过程中所获得的资料数字化——将在项目中所获经验与成果应用于研究生教育。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效果极佳的良性循环,构建了研究生培养的一种新模式,显著提升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三)贡献知识,服务地方社会

  实验室利用自身平台,积极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建设。一是师生共同参与建设赣南地域特色民俗文献资料库,为其保存和数字化应用打下基础;二是教师利用地方特色民俗资源,带领研究生对客家古村落、民间信仰、节日庙会等民俗活动开展实地调研考察,进行影像图文的记录与保存工作,获得诸多基础性成果,并帮助地方建成白鹭、夏浒两座村史馆;三是参与并指导地方民俗活动,利用所学民俗学专业知识,锻炼师生在实际中的专业实践能力。在服务地方的过程中,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研究生综合素质得到较大提升,提高了培养质量。

  经过多年建设,实验室建设获得了丰硕成果。一是开展客家民俗数字化处理,应用于研究生教学。正在进行项目有“白鹭古村的田野实景图谱”、“江西村史馆数字地图”、“赣州经开区历史文化资源图谱”等。二是搭建学术平台,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实验室接待国内外专家前来讲学,研究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学术活动,发表高质量论文,获得省级课题立项,提高了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三是服务地方社会,《焦点访谈》曾对实验室师生创建的“白鹭村史馆”进行专题报道,引起强烈反响。实验室在民俗数字化、科学研究、为地方服务尤其是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方面发挥出了重要功能。这同时也视作为地方高校对民俗学教学的重视,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

  五、结语

  民俗学教学活动在学科建设中占据关键位置,而在当下国家文化建设和发展的视野中,民俗文化成为开展民俗教育的重要内容。民俗学与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文化认同、民族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等方面做出了应有的知识贡献。中国民俗学学科在发展过程中,一直积极配合着国家文化建设的大环境,并适时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尤其在新形势下,民俗文化作为传统文化根基的价值又再次得到重视。学科发展理念和定位也将眼光切入到社会应用层面,并不断完善学术理论体系和学科建设。最终在多元文化交流的环境中,通过开拓创新的民俗学教学手段和丰富多样的民俗教育活动,充实学科研究内容,促进民俗学本土意识的增长,进一步建设好中国民俗学学科。

  (本文刊于《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17年第4期,注释请参见原文)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folklore-forum)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杨卓君]华师大人类学民俗学工作坊:从西郊农民画到鬼畜视频
下一条: ·“中国民俗学关键词”学术研讨会邀请函
   相关链接
·[陶立璠]忆民间文艺学家马学良先生·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1-2月受理)·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11-12月受理)·敬文民俗学沙龙:第39期活动预告(2024年1月6日上午9:00)
·[张士闪]钟敬文艺术民俗学思想探析·中国民俗学会:会费缴纳清单 (2023年4月14日至2023年11月30日)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9-10月受理)·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叶涛]庆祝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继往开来,再创辉煌·[叶涛]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开幕词
·40年,诠释民俗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中的独特价值·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
·[周丹]从汤姆斯到Folklore·[张杨格]当代视觉文化影响下民俗学田野图像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