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敖其:让蒙古族民俗文化世代传承
——专访内蒙古师范大学社会学民俗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敖其
  作者:记者 李中平   摄影/图:记者 吴屹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7-04 | 点击数:8825
 

  中国社会科学网:今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请您谈一谈您个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如何通过科研课题研究,为国家和自治区提供决策咨询和智力支撑?

  敖其:从学科来讲,主要还是从民俗文化方面做的智力支持比较多,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在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一些重点研究基地,第一批建立了七个哲学社会科学人文研究基地。2008年,在内蒙古师范大学设立了内蒙古民俗文化研究基地,我们的职责就是做系列研究。蒙古族有28个不同的部族(几个部落的联合体),我们对不同部族的民俗做了系统的研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框架体系,这个系列有20部书,已出版7部,剩余部分也陆续出版,这为未来进行比较研究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再者,很多与民族文化相关的项目,一开始做的时候,按理说应该由地方文化的拥有者拿出最初的方案,技术层面的问题可以找国内、乃至国际一流的团队来研究,但是现在往往不是这样,通过招标,当然这跟体制也有关系,基本就是被区外的机构招走了,做出来的文化策划经常出现有悖于民族民俗文化基因、文化符号的设计方案,甚至还会闹出一些笑话。为此,我们建议自治区在运用人才的时候,至少应该先让地方学者发言,之后再让国内外其他地区的专家帮助做理论或技术层面的提升。而现在经常出现招标者出现问题后才想起来让我们去拯救。在文化回归到本真方面,我们还是做了不少工作。也希望借助你们的平台呼吁,民间文化、民间知识的传播,应该让最有发言权的人说话,真正有发言权的人,其实也不是我或者是我们团队的人,而是民间智慧的创造者——民众,民众才是知识的源泉,我们是吸收了他们的养分之后,做了一些理论归纳,或者是通过参与,真正了解了他们崇高的智慧,只有民间智慧才能养育更多的学者,我们的民间文化才能世代传承。所以百姓是我们最好的老师。

  采写: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 李中平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7-07-04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戈德斯坦 李明洁]美国应用民俗学的特质、方法与实践
下一条: ·专访内蒙古非遗保护中心主任贾凡
   相关链接
·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在京召开蔡奇出席并讲话
·[王尧]钟敬文传说研究思想论略·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
·[马盛德]非遗见证了人类的创造力 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左红卫]对新疆民间剪纸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朱志明]民办民俗博物馆与乡土文化记忆传承·[朱世桂]我国特色茶文化遗产“末茶”(抹茶)发展沉浮及其传承创新
·[朱莉莉]非遗传承实践选择与提升路径分析·[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
·[赵永恒 郭静暄 马驰]传统体育技艺的保护与传承·[赵季淳 丁峰]乡村振兴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实践路径研究
·[张兴宇]乡村振兴与民俗文化遗产资源利用·[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
·[张玲 杜天龙]在创新中传承和发展“鲁南五大调”·[张筠]中国式现代化的民俗学主动:传承、实践与现代性
·[张洁]体验式传承与具身化技艺·[于晓雨]岱阴后石坞信仰空间中的代际传承及历史叙事
·[杨雪]拉祜族芦笙舞的文化特性及其现代传承保护·[杨涛]礼俗互动:地方民众何以融入地方节庆文化建构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