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两个瞬间
  作者:[英] 保罗·威利斯   译者:吕途 整理、翻译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2-10 | 点击数:5955
 

  文化研究的成绩和价值再也无法回到英雄时刻的样子。现在,在美国,有文化社会学或者城市社会学的研究,还有文化人类学,也就是说,成为带有社会学和人类学特质的文化研究。当然,这些只是我个人的看法,如果你去问其他人,也许会得到很不同的看法。我如果在英国说这些,我会有麻烦,甚至会被认为有点儿背叛,我个人觉得,不是我背叛了当初的文化研究,而是当初的文化研究背离了初衷。

 

第二个瞬间:二十一世纪一十年代的北京和三个空间

北京的三个空间

  带着记忆,带着好奇,我来到中国,是我的第二个瞬间。我二〇一四年来到中国,我发现,我对中国了解得越多,我越糊涂了。中国是如此之大,又是如此之复杂。我也看到,中国的不同群体也深信自己眼中对中国的解读。我一直在学习着。刚到中国,我就读到一个消息,中国的城市人口第一次超过了农村人口,达到了51%,中国在发生快速的变化,现在全国都卷入了城市化的漩涡。在城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大部分人是工人阶级,当然,这个工人阶级不能套用西方的概念。中国的工人阶级与西方很不同,当然,西方的工人阶级状况也在发生变化。在中国这个让人神魂颠倒的转型时刻,我意识到,中国在过去的六十多年间,有六亿人从农村人口变成了城市常住人口。在城市有各种人群,有旧时代的老工人,他们穿着整齐,怀念着黄金旧时代,那个时候,在单位参加工作也参加娱乐活动,有工作也有乐趣,这真是中国特有的;有办公室的职员,被称为蚁族,他们白天在写字楼里面工作,下班要挤地铁回家,也许要穿行几十公里回到位于卫星城的家,然后,第二天早上又要赶车回到城里上班;我也看到路边卖食物的农民,我读到,最近北京取缔了六十家低端农贸市场,说是为了整顿市容;还有从农村到城市的打工者,对于这些人,城市生活逐步取代了农村生活。当然,还有很多人生活在农村,大部分是老年人,这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2016年,中国女科幻作家郝景芳的作品《北京折叠》获雨果奖

  我来到北京,我在想,北京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啊?北京的城市生活到底是什么?我读了一篇科幻小说,是一位清华大学女博士写的,叫《北京折叠》,故事不长,说的是未来的北京依托高科技被分成了三个空间,第一空间生活着五百万人,这些人享受阳光雨露和舒适的生活,可以享受完整的二十四小时的生活。然后,城市空间折叠,第二空间的人从清晨六点到晚上十点工作和生活,这里生活着二千五百万人,而第三空间的人只有在晚上十点到第二天早上六点才能出现,生活着五千万人。第三空间的人为第二和第一空间提供所有的必需品和服务,包括清理垃圾、贩卖衣服食物燃料等,但是这三个空间彼此隔绝。生活在第一空间的人对第二和第三空间几乎一无所知,也看不到工人是什么样子。

在北京,地铁是中下阶层人群的主要交通工具(摄影:OFPIX 张星海 / 腾讯网)

  我非常感兴趣的是,这些新城市人到底是怎么想的?他/她们的感受是什么?这些人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跟我们英国称为工人阶级的人们进行类比?如果他/她们在农村还拥有土地和房产,他们可能回乡去过自给自足的生活,可以称他/她们为工人阶级吗?虽然市场经济在中国发展迅速,但是政府可以控制大局,所以,也许中国的工人阶级不会像当初英国工人阶级那样去发育。当初在英国,工人阶级的产生与工会被给予了自由发展空间有很大关系,工人可以自由结社。在中国,虽然也有工会,但有的工会也不一定把工人利益放在首位。可见,有太多的不同了。

 

2010年春节后,打工者返回上海(来源:搜狐新闻)

符号秩序与物质秩序

  让我尝试用学术一点的文字解释一下我的意思。我也许有点儿夸大的意味,但是我这样做是希望把我的想法说得更清晰一些。我看到一个翻版,两个相隔五十多年的时代,一个在英国、一个在中国,这两者在不同时代发生的深远的文化变化在我的头脑里重叠和对照起来,当然,中国此时变化的力度和规模比当年英国的大得多。换句话说,我在人生第一瞬间在英国所亲历的文化变化,和为了理解那种文化变化所从事的文化研究,好似在为我人生的第二个瞬间做准备,为我理解中国做准备,这是多么怪异和出乎意料啊!这种准备让我可以敏锐地感知一种巨大的文化变化和挣扎正在这里展开。重点在于:当社会含义(social meaning)转化成文化含义(cultural meaning)的时刻,物质秩序也就被重新诠释了。新的符号秩序显示出巨大的自主性,需要专门进行考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读书》2017年2期新刊
【本文责编:张世萍】

上一条: ·[刘魁立]中国的农村应该姓“中”
下一条: ·[赖立里 张慧]如何触碰生活的质感——日常生活研究方法论的四个面向
   相关链接
·[王振忠]逝去的城市风情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