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学术传真

首页动态·资讯学术传真

第三期“艺海问道”文化论坛:中西戏剧精神与当代戏曲发展的未来走向
  作者:记者 杨晓华   摄影/图:陈曦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9-21 | 点击数:5909
 

  徐涟:到底表演为了叙事,还是叙事为了表演,看起来是学术观点,但是跟戏剧发展的现实有极大关系。现在的戏剧常常是以导演为中心。以导演为中心,其实是西方戏剧和电影的路子,那么按照中国戏曲的这个特点,是不是应该以演员为中心?现在,演员在戏剧中、在剧团中的作用越来越小。

  孙崇涛:我们剧团的体制,过去是演员挑班,兼着经营管理。过去没剧团,没戏台,但有戏班。为什么?这是中国戏剧特征所规定的。比如《四郎探母》,演员早给它定型了,不需要导演。不是说取消导演,搞现代剧,方方面面确实需要一个人进行调解,这个起调解作用的是导演,但是传统戏剧或者戏曲不是这样。

  伊维德:经典的剧目,已经是经典,导演一介入就毁掉了,经典就毁掉了。

  郭英德:中西戏剧的比较,我想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注意。一个方面就是西方,或者汉字文化圈以外的人看中国戏剧,肯定有一个过程。一开始他们更多注重中国戏曲的表演,一看非常新鲜,跟外国戏剧不一样,整个表演方式完全不一样。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中国有很多杂剧剧本包括一些其他剧本传到西方变成文学剧本。早期翻译都不是翻译戏剧,是把戏剧转成故事翻译。他们看的是故事,所以对《赵氏孤儿》感兴趣。至于对中国戏剧精神的把握,当提到20世纪初,梅兰芳带着剧团国外演出。西方人发现,表演还是很重要,这是又一个冲击。就这样在不同层面的不断对话的过程当中,中国戏剧渐渐融入到整个世界文化的范围之内,也融入到世界戏剧文化范围之内,得到认可,或者得到证实。以伊维德教授为代表更关注戏剧文学,也关心戏剧的演出形式,但主要关注中国戏剧在古代的文化语境、演出方式。

  第二个方面,我还是在抒情性、综合性、虚拟性和程式化这几个层面来理解戏剧的一些基本精神,或者基本特性。那么这些基本特性归结到一点,就是充分体现了中国戏剧特有的,或者中国文化特有的审美自由的精神。非常自由的审美方式是中国戏剧的特点,也是中国文化的特点。我曾经关注过西方艺术史研究,在研究东方绘画的时候,他们特别注意像《韩熙载夜宴图》等等有故事的图画,纯粹的山水画,文人画,尤其水墨画他们不太欣赏。

  应该说中国的戏剧精神并不一定都是优秀的东西,可能是优劣相伴,有可能某些方面需要有所节制,有些方面需要发扬,甚至要超越某种规范。在地方的戏剧实践中,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启示。我们闽南的戏曲,高甲戏、梨园戏,原来戏班子很大,现在戏班可以做到很小,一年360多天,可以演300多场,唱词很多样,演出非常随意。所以,戏曲在民间,也渐渐地有点回归传统。当然,另外一方面戏剧也往高层次发展,可以在国家大剧院进行非常宏大的高规格的演出。

  我非常赞成,对中国戏剧应该进一步发掘他的内在精神,和现代进行对话,激发现代人的一种文化的创造性和文化的认同感,也为世界文化的建设,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我们的贡献。这个贡献在精神层面上,比在具体的各种形式的层面上,更有意义。正是在这一点上,西方汉学家对中国文化的关注和研究十分重要。

  王筱芸:我很高兴你们开了这样一个“艺海问道”的论坛。这首先对于重新认识中国的文化经典,对于重构中国人的核心价值体系会有贡献。第二为当下的文化传播和文化产业提供非常重要的参考内容,对历史文化的重新阐释非常重要。第三,作为一家综合性的文化类媒体,论坛还有一个导向作用。

  从1995年到1996年我在荷兰莱顿大学做博士后研究,伊维德先生是我的联系教授。荷兰汉学的传统很特别,早期比如像戴文达以及做南洋研究的很多人,关注东南沿海的比较边缘的族群和文化,因为荷兰有着东印度的殖民地,荷兰汉学是为这样一个实际需要而开启的。戴文达以后,有很大一个改变,开始转向关注比较主流的群体。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伊维德觉得中国的学者的研究,注重案头化,注重意义,而西方汉学家认为中国戏剧主要是以娱乐为主。对中国人来说,不论是庙堂,还是民间演出,都是有意义的,勾栏瓦肆的表演当中,人们学习和延续着核心的价值体系。忠孝仁义、天地君亲师、仁义礼智信,实际上是通过戏剧、说唱这样一些东西传承。娱乐在这方面有可能掩盖了这个意义,但是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个意义还是很重要。

  我们很注意的是主流的意识形态,是精英文化,他们恰恰弥补了这一块。光是精英和案头,你很难全面了解一个文学的生态、文学的语境,他们是在整个生态和语境里边把握作家、作品和群体,我觉得这个很值得我们学习。我们30年来由一个非常政治化,非常意识形态化的很单一的学术研究,到现在的多元化,也关注边缘,关注小传统,需要大的社会学的视野。

  回到中国戏剧的精神。从功能上说,伊维德认为中国戏剧娱乐化倾向非常浓,到近现代以后,案头化、意识形态化、经典化,变成庙堂当中的一个东西。我很关注当代戏剧,很多先锋戏剧,会吸收传统戏剧的特点,而这种戏剧精神,有时候是很难割断,比如像《武林外传》,年轻人都很喜欢。整个形式很活泼,非常娱乐,把很多当代生活的事情,融入到戏剧中。实际上宋元戏曲在演出当中,跟剧本很不一样,演员会把很多现实元素放到原著当中去,就跟这个很相似。所以传统的戏剧精神,今天还是会有。

  李玫:我觉得西方汉学家有两个最主要的特点,一个他们选择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角度,总会有一些特殊的地方,因为他们有一个天然的西方文化参照。伊维德先生有一篇文章,叫《诗人、大臣和僧侣的冲突》,讲13世纪和15世纪杂剧中的苏轼形象,我觉得这个题目就非常有意思。第二个方面是他们关注动态历史的一种大的背景,比如说研究杂剧,元代、明代,他们会跟踪往后,一直了解到近现代、当代。刚才我注意伊维德先生讲到现当代,他会从古代联系到民国的发展、当代的变化,他会有连续的眼光,不光是纵向,横向也是。

  关于中国戏剧的精神,刚才几位先生所谈,对我很有启发。就说程式化这个问题,我觉得中国戏剧的程式是一直在变化,比如,今年纪念梅兰芳诞辰120周年,我关注了一下梅兰芳古装新戏。他从20岁出名以后,就开始不断在琢磨新戏。他追求的精神,郭先生说是自由审美,我觉得很精辟。另外,梅兰芳追求的实际上主要还是娱乐,《嫦娥奔月》、《黛玉葬花》、《天女散花》,他找了很多文本。但是他在舞台上怎么动,得自己去决定,他看了很多古画,然后决定他台上的动作、服装,这些都是新的东西,不是程式化的。大家认为他是中国戏曲表演的一个有成就的代表人物,实际上他从年轻时候就开始创新,一直到生命的最后。所以说中国戏剧要概括其精神,还真是要重新审视和思考。

  刘倩:当代戏曲确实还在演变中,但是没有规律可循,就像前两天我在网上看微博,他们发了一个黄梅戏版的《长恨歌》,台词竟然有:“不要嘲笑我,因为欲火发动战争,要知道敢作敢为才是真正的男人”。这是很俗的东西,但很活泼。我做小说研究,也做文本研究,当代传统的戏曲,一般看到的还是比较精英化的东西,像这种民间的东西接触比较少。所以戏剧新编该怎么改,我们应该历史看待这个问题。

  还有一个对汉学本身的概念的反思问题。这些年我做了很多汉学成果的翻译,特别是跟普林斯顿的柯马丁教授接触比较多。柯马丁教授前几天在北大也参加一个会议,叫《我的汉学之路》,汇集一批北大校友。他们都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北大做留学生,后来在研究中国方面有所成就。柯马丁先生的发言是我给他翻译的。他发言中用了一个词叫中国汉学,我就有点困惑,可他觉得没有问题。他说根据现在汉学的发展趋势,汉学其实就是中国学研究。我们现在做的汉学应该是什么汉学?就是一种国际汉学,就是中国学者对中国的研究,跟西方学者的研究综合起来,联合起来,建设一个国际汉学的平台,把中国的文化、有价值的思想,解释给世界,推向世界。我觉得他的说法对我特别有启发。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4-09-18
【本文责编:博史伊卓】

上一条: ·周巍峙向北师大捐赠藏书
下一条: ·《容肇祖全集》获中国古籍图书最高奖项
   相关链接
·[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张亦洋]癞女、鬼怪与他者:晚清以来小说戏剧的癞俗书写
·[邵文苑]《奢香夫人》演变的启示·[彭恒礼]煤炭、老君与戏剧
·[平锋 谭文]民间戏剧的仪式化内蕴及其悖论·[褚心宇]传统戏剧的现代困境
·[徐洪绕]浅谈传统戏剧类“非遗”的保护·[庄孔韶]金翼山谷冬至的传说、戏剧与电影的合璧生成研究
·[施旭升]仪式·节日·狂欢——戏剧艺术的精神原型·[王旭]回顾与反思:戏剧表演艺术中的神话重塑
·[江棘]“新”“旧”文艺之间的转换轨辙·[刘文峰]对传统戏剧传承保护若干问题的思考
·[浦晗]语境与路径:“印度戏剧输入说”考论及其学术史意义·中国戏剧:传承有序 多元并茂
·借助互联网传播平台推动传统戏曲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王晓涛 朱吏]传统戏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今天如何面向文化传统,传承开新?·[乌丙安]民间小戏浅论
·[程莹]“我们的传统是非常现代的传统”: 解读非洲文本的另类方式·实实在在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