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东人达]南方少数民族社会女权现象分析
  作者:东人达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9-18 | 点击数:12883
 
2.男女共同创世
如:景颇族创造万物的是男神能万拉和女神能斑木,及后来的瓦襄能退拉和能星能锐木占、勒农拉和勒农木占、尹暖拉和给冠木占、尤亚拉和尤斑木占。景颇语中“拉”指男性,“木占”谓女性,即这些造物神均为男女搭档。其中。瓦襄能退拉和能星能锐木占生下一男一女。由此繁衍出景颇、怒、傣、藏、汉等民族的先人。
又如:贵州金沙苗族流传,勒努(伏羲)、都妞(女娲)是自己的祖先和部落神。凡遇重大场合,老人们都要强调:“要跟得上勒努的后,理得起都妞的路。”
(二)女权制时代被载入史诗与典籍
在西南古代百科全书式的文献彝文古籍《物始纪略》中,有关于女权时期的种种记载。如《女权的根源》:“制造弓和箭,利剑擒野兽,兽肉女来分,女分肉均匀,她就是君长,人人都心服,一切听她话,她说了就行。”又如,《医药的根源》:“女的治好病,女的医好病。女的有知识,百病她来治。”再如《农事的根源》:“很古的时候,混混沌沌的,不会做农活,食物也不多,有的女人啊,她带领大家,她领去烧坡,烧了许多坡。带领去播种,播了许多种。”[13]
在基诺族中,最古老的村寨都传说自己是以妇女为祖先。基诺山前半山的女祖叫米里几得,后半山的女祖叫门普少得[14]。
(三)女权现象大量遗存
随着历史的进程,南方少数民族大多由母权制进入父权制社会,多数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汉文化影响,其中包括男尊女卑观念的引入。但是,女权意识仍然在顽强地抵抗,保留着自己最终没有被突破的防线,即始终没有接受缠足和溺婴、特别是溺女婴的陋习,捍卫了中国女性的尊严与伟大的母爱。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南方少数民族女权遗存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称谓
并列称呼时,女性在前、男性在后;或者男女通性合称。
苗族:“部分地区苗族现在还称呼首领为‘嘎奶’直译就是‘当母的’,意译就是‘领袖’或‘首领’。在许多地区的苗语习惯中,凡涉及男女的用词,都把女性放在首位加以尊崇,如称‘父母’为‘母父’,称‘男女’为‘女男’等,都是母系社会伦理在语言中的留存。”[15]基诺族:有“阿俄”称谓通指伯父、伯母及舅父、舅母等。
2.服饰
解放前识别汉族与少数民族妇女的一个标志是穿裙子还是穿裤子。
普米族有一句格言:“觉吾不知丹”,意为“穿裙人来自江河之源”,“穿裙人“指普米族。普米妇女裙子上绣有一道红线,代表民族的迁徙路线。”普米族这种把迁徙路线绣于裙上的创举,说明在他们迁徙的历史时代,穿裙人——妇女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她们的智慧为族众所信服,她们被拥戴担当领导族众迁徙并牢记迁徙路线的重任。”[16]
宋恩常《云南苗族略述》记载:“在楚雄、丽江等地苗族民间仍流行苗族的祖先为蚩尤的传说,苗族故乡是黄河流,域因民族间战争,苗族才退出黄河流域逐渐南迁。甚至用上述的历史传说,来解释苗族衣服的图案。如在楚雄州的苗族民间,便说苗族衣服上的‘纵横交错的线条是田埂,其中九个点是谷丛,坎肩的大花是京城,红绿线条是九条河,其中间为城市,裙子下摆两条线是黄河、长江,脚上的绑腿是渡河时保护田契等留下的习惯。’”[17]
女性的裙子,成为传授民族历史的神圣载体。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敬蓉]文化交流与多元融合
下一条: ·[成臻铭]论土司与土司学
   相关链接
·“绽放”永恒的诗篇——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朝戈金·[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
·[庄钧然]云南鹤庆瓦猫安放“地虎”仪式研究·[朱现省]社会变迁视角下“做社”习俗的演变与当代价值
·[张结伟]试论《猗觉寮杂记》中的民间习俗·[余静林 胡燕]论中国农谚的背景、类型与功能
·[于海轩]从二人转包公戏看东北人的正义观·[徐永安 杜高琴]十堰市东岳古台民间祭祀盛衰记(调查报告)
·[徐嘉抚]辽西皮影戏伴奏音乐的文化解读·[韦成]桂西北民间禁忌文化的实践逻辑与乡村社会秩序建构研究
·[王圆圆]分久必合:从“拦门”二元对立元素看社会性别规范·[王雨铭]城镇化进程中豫北乡村社会集市文化研究
·[缪雪峰]传承民俗文化 共创美好未来·[毛巧晖]多元喧嚣与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的转向
·[马梦洁]明清民间信仰中国家力量与地方社会的互动·[马兰]中国民间信仰的研究模式
·[刘璐瑶]风险社会语境下当代日常生活仪式的变与不变·[李易坪]民俗观念与仪式表达:山东微山W村龙文化研究
·[李雅洁]论女性在节日中的多样化角色·[李佳南]都市传说:广州城市变迁的缩影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