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一个社会学派的兴盛与潜行
  作者:记者 刘惠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1-09 | 点击数:8147
 

  育人继学

  燕大留给社会学的”中国气派“

  尽管燕大社会学系只存在了将近30年的时间,但它却对中国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众所称道的,就是其作为学校的本职,在人才培养上巨大的贡献。燕大毕业生中成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就有50多人,各学科的学部委员、学术带头人、专家、教授更是数不胜数。

  燕大社会学30年来共培养毕业生271名,其中费孝通、林耀华、李安宅、黄迪、瞿同祖等日后均成为我国社会学的代表人物。王铭铭笑称:”以至于今天我们每一个学社会学的人都想自称是他们的学生。“如果再算上教师,则还有吴文藻、雷洁琼、冯友兰、许仕廉、杨开道、陈翰笙、张鸿均、严景耀……无不堪称一代名师,而且这份名单无疑可以列得更长。

  ”尽管1952年燕京大学社会学被取消了,但这些人还在。1982年重建社会学时,他们中的很多人又回来了。“谢立中说。

  其中吴文藻在有生之年培养了诸如费孝通、林耀华、瞿同祖、黄迪、李安宅、李有义、陈永龄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学者,这不仅在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界颇为罕见,在整个中国甚至世界教育界也颇为罕见。

  1985年,已经84岁的吴文藻依然强扶拐杖参加中央民族大学毕业生的论文答辩。就在参加完最后一个学生的论文答辩会不久,他即与世长辞。他被后人尊为中国社会学”名师之师“。

  在谢立中眼中,燕大社会学系开创的一些传统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一方面,燕大社会学开创了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相结合的传统;另一方面,燕大社会学也开创了将社会学、人类学和社会工作融为一体的学术传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重视其中的分界,这样一个传统。自此,中国社会学的三个学科紧密结合、互相学习。这一方式至今基本上仍为北大社会学系所传承。

  而在王建民眼中,社会学对同时期的其他社会科学也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在燕大的社会调查中,便有近20篇涉及犯罪学、宗教学、经济学等门类。王建民还告诉法治周末记者,上世纪90年代他到上海寻访沪江大学社会学家厉天予时,老先生告诉他社会学名家严景耀曾经担任上海提篮桥监狱的典狱长,当时严景耀每天处理完公文,便与犯人聊天,寻找犯罪发生的社会原因。

  ”社会学家赵承信还做过燕大法学院院长呢!“王建民说。

  王铭铭也告诉法治周末记者,上世纪80年代社会学重建之后,上世纪90年代初期人类学引起其他社会科学学科的兴趣,除以乐黛云(现为北京大学教授)为首的比较文化学家之外,法学家中,梁治平、朱苏力、邓正来等也都推崇人类学。

  因此,尽管今天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已走入历史深处90年,它的学术香火却依旧绵延不绝。

  王建民坦承当年的中央民族学院在建校之初,就有原燕大社会学在民族学、人类学方面的相当一部分传承。院系调整之后,燕京大学的林耀华、陈永龄、沈家驹等以及曾经在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教书和学习的吴文藻、费孝通等,都曾先后任教中央民族学院。”不只是燕大,当时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汇集全国包括清华、北平研究院、中山大学等民族学方面的顶尖学者。“言语中,王建民颇为自豪。

  而燕大的校园——燕园,则成为了今天北京大学的校址,燕大社会学系当年的文献,也保存在今天的北大。当法治周末记者询问谢立中北大社会学系保存了燕大社会学的哪一部分时,谢立中露出笑容说:”我们把燕京大学和北京大学一同视为今日北大的前身。“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法治周末 2012-10-23 22:15:0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白中林]家的神圣与失落
下一条: ·[乔治忠]王国维“二重证据法”蕴义与影响的再审视
   相关链接
·[高鹏程]廖泰初的教育社会学·[刘晓春]人的历史比学科更长久
·[林海聪]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早期社会调查与社会服务实践·[施爱东]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与共同体意识
·[刘冰倩]县域城镇化背景下城市空间中集体记忆的建构·[康丽]公共危机时刻的学科实践与学者自觉
·[岳永逸]为了忘“缺”的记忆:社会学的民俗学·[施爱东]中国民俗学的学派、流派与门派
·[康丽]公共危机时刻的学科实践与学者自觉·[施爱东]中国民俗学的学派、流派与门派
·[岳永逸]Folklore和Folkways:中国现代民俗学演进的两种路径·[张亚辉 庄柳] 从乡土工业到园艺改革:论费孝通关于乡村振兴路径的探索
·[弗里德曼]论中国宗教的社会学研究·[张浩]从“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
·[吉国秀 李晓林]西塔的变迁:一个空间社会学的视角·[王玉冰]何乐益与中国岁时节日研究
·[王新艳]公共空间与群体认同: 海神庙重建的社会学意义探讨·[赵旭东]费孝通的十个文化洞见
· [郁喆隽]“佛系”是对“单通道社会”的暧昧抵抗·周锦章:《传统·自我·实践:转型期传统民俗文化的变迁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