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乡关何处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乡关何处

[刘晓峰]家与年:解读中国文化的深层密码
  作者:刘晓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1-19 | 点击数:11147
 

  孝文化的另一面是慈与亲。亲慈子孝本是一体。在孝文化框架下的家,是温暖,是亲情,是精神的寄托所在。对于西方人,子女成人后独立性非常强。但对中国人,哪怕孩子们已经成家立业自立门户,父母子女也永远是一家人。《论语·为政》说:“孝乎惟考,友于兄弟”。父慈子孝,兄弟友于,三世同堂乃至四世同堂,其乐也融融。家,从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情感最根本的归宿。

  然而对于今天的中国,这样一家团圆的大家庭,对于多数人已经只能是一个美丽的梦。现代化进程与城市化进程,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社会。从家庭结构看,传统意义的大家庭早已解体,社会上更多的由父母与孩子三人组成的核心家庭。而从社会发展看,统计资料表明,目前我国城镇人口已经占到46%,大量的农村人口走进城市,成为都市生活的新主人。加之中国经济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城市和乡村发展不平衡,造成大量农民工跨省跨地区从事劳动工作。很多农村里只剩下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已经成为今天中国的社会问题。

  但传统的家庭观念依旧活在人们心中,孝的观念依旧存在于人们的心中。尽管它在形式上已经随着社会的变化发生了不少转化。对于那些从乡村走进城市的人,对于那些背井离乡在城市奔波劳作的人,故乡是家,是老人,是孩子,是妻子,是温暖的生命的目标。是一份眷恋,是一份乡愁,是在城市生活的乡村人最终幸福的寄托。

  家与年:解读中国文化的深层密码

  一年365天,我们为什么要把归乡的日子选择到春节?这个问题,牵涉到中国时间的秘密。

  你了解中国人的时间么?你了解中国传统的节日是按照怎样的秩序排列的么?

  过去20年,我一直在研究中国古代历法中节日的排列。最后我发现了中国古代人时间生活的秘密:原来中国古人按照阴阳观念思考问题,依照阴静阳动的原则,他们给自己的时间生活,划分出了鲜明的节奏。这节奏就体现在节日安排上:一年之中,前半年为重;半年之中,前三个月为重;12月份之中,奇数月份为重;一月之间,前半月为重。这个排列有两个变例:一是八月份,宋代开始中秋节成长为大节。另一个变例就是12月,12月是偶数月,但节日份量很重,并且集中在后半月,这和1月的前半月结合在一起,构成中国古代时间生活最大的一个节期。

  当这一规则具体展开于一年的农业生活中时,我们会看到,中国古代节日的排列具有怎样鲜明的内在节奏!一月之中,当人们为前半月的节日忙碌过后,后半月的平静生活显得非常可贵。当后半月的生活显得过于平静,下一个月新的节日期已经来临。当一个节日较多的月份结束后,到来的是一个相对节日较少的月份。然后到来的又是一个节日相对较多的月份。我们还可以看到,一年之中,当万物萌生的春季这样一个节日繁多的季节结束后,是稳定的成长,是夏季这样一个节日排列相对减少的季节。而当收获的金秋来临,同时到来的是又一个节日的盛季。而那之后是冬季,是一个特殊的过渡的时期,节日排列由相对减少到伴随着新年即将来临而转入迎新的准备期。一年中节日的最高潮将在这之后如期到来。这一切构成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节日生活的内在节奏。它俨然自在。一天又一天,一年复一年,这一内在节奏,与大自然的四季迁化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与一个又一个精彩的节日传说结合在一起,为我们先民的时间轨迹雕上了美丽的刻度。这一内在节奏,有如万象喧然与处子般宁静的契合,有如一曲美丽的乐曲。一个个月份如一节节平稳流畅的乐章,八月中秋则是中间华美的变奏,而12月后半的节日集中期与正月前半月合而为一,构成一年中澎湃激扬如唱大风的节日高潮。

  这就是中国时间的乐章,它既葆有摇曳多姿的变化又谨然成序,既内容丰富多彩又快慢张驰有度,它是我们先民的时间生活的内在的旋律。而年是我们一年时间生活的顶点和高潮,在中国人时间生活中,它占有绝对性的地位。而这个地位,是千百年从事农业生产的中国人文化积累的结果。早在殷商代,已经有了近似于年的观念。人们在年终会展开大型祭祀活动,祭祀天地山川和祖先神灵。到了周代,尽管年的日期和今天有所不同,但过法已经有很多相似之处。从那个时代起,年已经是一家人、一族人欢聚一起共度良辰的日子。两千年多少朝代兴替,两千年多少世事沧桑。年却一直留下来,并且不断生长,成为民族的传统被继承和发展,最终形成了中国人的节日传统。它渗透进了中国人的血液里。年是中国文化的根,是中国人无论如何不肯放弃的传统。

  中国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是中国人最缺乏自信心的年代。几乎所有的中国文化传统都成为了被怀疑的对象。特别甲午战争中日本打败中国后,学习日本成了一时风气。而日本明治政府1872年决定改历法使用西方的太阳历,并规定从此诸祭典等旧历月日一律按照新历的相应日期施行。从此每年的元旦就成了日本人的年。1911年武昌起义后,中国开始进入新的时代。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后,同样学习日本改历法使用西方的太阳历,并发布了《中华民国元年新历书》。一时新历书新旧二历并存,新历下附星期,旧历下附节气,并删除旧历书上的具注内容。民国初年采用阳历而不废阴历,形成了历法上“二元社会”格局:社会上层诸如政府机关、学校、团体主要使用阳历;下层民众诸如商人、一般市民,特别是为数众多的农 民则主要用阴历,对于他们,阴历才是生活主流的历法,阳历仅为点缀。此后很多显要的大人物都曾致力于把每年的年归一到元旦。1930年,民国政府还发布文书强调:“移置废历新年休假日期及各种礼仪点缀娱乐等于国历新年:(一)凡各地人民应将废历新年放假日数及废历新年前后所沿用之各种礼仪娱乐点缀,如贺年、团拜、祀祖、春宴、观灯、扎彩、贴春联等一律移置国历新年前后举行;(二)由党政机关积极施行,并先期布告人民一体遵照办理,废历新年不许放假,亦不得假藉其他名义放假。”尽管如此,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中国的老百姓依旧坚守着过自己的年。

  横越千百年历史,年就这样顽强地存在下来。

  年是中国老百姓一份自己的文化坚持。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2012年1月17日05-07版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陆建德:认识自我与重构认同
下一条: ·[张勃]年的文化内涵
   相关链接
·“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
·[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
·[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
·[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张凤霞]民俗影像片的叙事实践
·[韩李英]春节习俗食鱼的吉祥文化浅析·[张佳伟]皇帝的节日生活实践及其对节日资源的使用
·[王月 戴建国]节日传承中的年味·[向柏松]疫情之后,话湖北春节
·[田兆元]就地过年与都市年俗认同的契机·[储冬爱]疫情下的团圆:何以为家?
·[毛巧晖]认同与重构:后疫情时代下民俗节日的传承与发展·[刘晓峰]成长的中国 成长的年
·[黄旭涛]节日文化的空间特点及其重建意义探讨·乌丙安:“年”和“春节”的渊源与变迁
·詹石窗:春节礼俗及其文化精神·萧放: 春节回家,我们的文化物候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